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钱冰山
(作者为深圳名师、深圳市坪山新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语文味教学法,是本世纪初诞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一种有深广影响的语文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1] 根据这个定义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一)注重语言积累
不仅重视认读字词和解释词语这些最基础的知识,还注重文本优美语句的背诵。如程老师教学《虽有佳肴》,就专门让学生朗读、背诵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这样的语言积累,已不单是机械的识记,还是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初步感知文本,体察语感,激发兴趣,继而培养语文素养。
不仅注重文本语言单一的理解与运用,而且善于推陈出新,即将两个(或以上)并没有必然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写一句(段)话。如有老师教学《济南的冬天》,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安适、慈善
” 二、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章领会 (一)研究文章脉络
(二)重视段落教学 (三)辨明文章体式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尤其是教材的单元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文体来组合文章的。但是,依据新课标理念编排的教材,更多的是突出文章的主旨而有意淡化文体,尤其是在考试中,学生的写作基本上是不限制文体,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体的认识逐渐模糊,以致所学和所写缺乏清晰的文体概念。语文味教学法把对文体的认识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如程老师教学《虽有嘉肴》,专门就文体知识设计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看起来没有必要,但实际上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认知规律。学习语文,不单纯是学习语言知识和领悟情感,当然有必要认识文章的体式,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最起码要知道性别一样,虽然简单,但很有必要。 (四)抓住中心词(句) 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概括内容的能力,那么抓住中心词(句)自然而然也是教学中必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分析全篇的钥匙。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要从文章的角度去抓住中心词(句),并将中心词(句)与文章情感的内在逻辑关系理清楚,从而为深入领会全文的内涵打基础。
(五)研究句法特点 重视句法特点的分析,即重视语言的内部脉络和节奏等的分析,因为语言是承载情感的载体,只有仔细分析其内部的脉络和情感,才能为领会文章的情感拓宽思路。
文章领会环节的出发点基本上是语言,但这里的语言与语言积累环节中的语言又不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是获得了一些基本知识,更是获得了欣赏和写作文学作品的一种技能。 三、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欣赏 文学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形象的美感作用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借此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5]语文味教学法所指的文学,主要是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文学欣赏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的美点。一方面,它不仅强调重视文章和文学的区别,而且强调辩证地对待这种区别,即文章教学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学作品角度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教材中所有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在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之后,也要从文学角度进行再观照,因为凡是写得好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文学手段来润饰。 (一)领悟文学的错综之美 优美的散文,其行文是注重错综变化的,就像园林一样讲究曲径通幽。语文味教学法的文学欣赏,不仅注重意境分析,还重视行文的错综变化之美。如程老师教学《虽有嘉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一个句子中,作者前面用否定词“弗”,接着却用“不”,这种现象连续出现两次,这是无意还是有意?文中的“弗”和“不” 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关于“弗”和“不”的比较,二者是同源字,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弗”的否定性更强,所以课文分别用“弗”和“不”,并非“弗”后面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推进一层。其实作者主要是避免重复,从而使行文有一种错综之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程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讨:如果将课文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不可以?为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对课文细部妙处做仔细揣摩,领会原文有“分开说两遍,强调的语气更重,从而给读者更深印象”的效果,同时使行文也有一种错综之美。这属于文学欣赏性质,目的是引导学生精细看待和使用文字。 (二)体察文学的情味之美 优美的散文,其文学性表现不单纯是借助多种修辞手段和画面来创造意境,更主要的是蕴含一种深邃的情感。分析和欣赏时,要善于挖掘其内在的旋律,继而让学生体察其文学的情味之美。
这样的文学欣赏比起传统教学中孤立、机械的分析情景交融的绘画美要深刻且富有新意得多。其出发点依然是语言,但与语言积累和文章领会这两个环节的语言分析又有所不同,落脚点是通过对语言内部旋律的挖掘和表现力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学之美。学生在长期的熏染中,会逐步热爱语文,并濡染成一种文化风度。 (三)欣赏文学的个性之美
语文味教学法不仅注重个性特点的欣赏,更注重形成这一个性的作家心理因素的分析,即作家为什么要借助这样的语言或意象来表达这样的情怀。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同样是写秋,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简单的说是作家的创作个性使然,是不能真正欣赏其文学的个性之美的。我们知道,老舍对济南秋天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挚爱,是源于作家对济南文化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郁达夫对故都的自然风物虽然也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但是,在看起来似乎闲散飘逸的回归故都的那段生活中,心中有抹不去的失落感,因而笔下故都的秋,自然而然的染上了一层在“清”“静”之余的“悲凉”的色彩了,这有点古代诗人说的“自古逢秋多寂寥”的意蕴了。
如程老师教学《咏雪》,他没有将文学欣赏停留在“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句子的美妙之处,而是透过这个美妙的句子,补充谢道韫的个性品质,去欣赏谢道韫的个性之美,为教学主题的彰显进一步打下基础。 基于这样的个性分析,自然能明白作者为什么用不一样的语言,选择不一样的材料,融合自己独特的主观情感,继而形成独有的文学个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意义,而且更有意思。而让教学变得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其实,语文味教学法的文学欣赏环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只不过,这种分析,不是将语言剥离出来进行孤立的分析,而是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蕴,采取上面所述的几个点去分别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因而文本语言的表现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彰显和把玩,这就是为什么说文学欣赏是语文味教学法的美点的道理。 四、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开掘 (一)重视“有我” 如程老师教学《咏雪》,其文化开掘环节设计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千古文人都有世说梦”。千古文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这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品质,而这种品质在当下式微。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这一思想。这种思想既是自古以来的文人的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当下知识分子应该传承的优良品质。程老师在这里借《世说新语》这杯酒浇心中块垒。 (二)呼唤和谐
(三)价值推送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传承文化、进行价值观培养的人文学科,语文味教学法注重价值推送,是从文本本身的内涵出发,进行恰当的分析。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是一致的。 如程老师教学《虽有嘉肴》,其文化开掘设计的问题之一是:“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道家不同,道家不仅不提倡学习,更不提倡教别人学习。他应该是刚健有为的儒家形象,因为文本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不光自己要学,而且要主动教别人学,不仅自己要修身,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程老师本人是深受庄子影响的,其逍遥的理想在做学问的实践中如影随形,但其积极而为的人生态度又是典型的儒家形象。因而其在教学实践中,将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抱负通过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动力来践行。 要强调的是,语文味教学法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合情(教材之情、学生之情)、合理地把“一语三文”四个元素给予合适的时间分布,就是平均分布,文化环节的时间也不要超过四分之一,反对用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文章、文学的教学与赏析。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但这一亮点不能通过形而上学地过分强调文化内容而忽视语言、文章、文学的教育来实现。语文味教学法的文化环节是画龙点睛,是春暖花开,是自然提升同时也是发人之所未发、阐人之所未见之见的过程。 【说明:此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程少堂老师的亲自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5]路德庆.中国写作学大辞典[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165. [3]曾祥芹.曾祥芹文选.语文教育学研究( 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116-118. [6]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1427. [7]辞海[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379. [8]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山西: 语文教学通讯B,2012(4).31-38. [9]老舍文集[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91.(来源:百度·百科) 【附一】语文味教学法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常式教学设计 老舍在呼唤什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几个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理清文章的内部脉络,借鉴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语言积累 (一)字词认读(略) (二)词语理解(略) (三)词语运用(略)
二、文章感受 (一)速读课文,用两个关键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朗读第一段,为什么文章一开头就进行对比? (三)诵读第三段,文中几个句子本可以用句号,为什么用分号? 三、文学欣赏 (一)诵读文章第三段。 【说明】通过诵读,体味这段内容在表意上的节奏感,画面感,并初步体察其情味。 (二)朗读下面的文字,比较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小山围着济南,天气暖和,这样济南人就放心了,并且幻想春天就要来了。即使幻想不能实现,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不冷的冬天比什么都好。 【说明】不单是掌握运用拟人等修辞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喜爱之情。更要明白文本语言和内在旋律,都是优雅,从容的,雅致而富有情趣。感受到作者更深层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朗读“雪霁晴峦图” “空灵山水图”,感受优雅、从容、和谐。 四、文化探究 【小结】 济南的冬天之美 是自然之美 是和谐之美 是传统的农业文明之美 是沁人心脾的慈善之美 是中国文化的温情之美 济南的冬天像人一样慈善 济南的人像冬天一样温情 济南的冬天之美是天人合一之美 ——她是老舍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这是他喜爱济南冬天的心理原因,更是老舍对农业文明的深情呼唤。 【作业】略 【附二】语文味教学法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变式教学设计 老舍在呼唤什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几个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语言积累 (一)字词认读(略) (二)词语理解与运用(略) (三)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二、体味作者蕴含的情感 (一)诵读“小山摇篮图”,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之美 1.诵读“小山摇篮图”,读准舒缓的节奏,读出喜爱的情味 2.赏析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说明】换成诗行排列,不增减一字,体会语言的内在情味,进一步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从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 小山围着济南,天气暖和,这样济南人就放心了,并且幻想春天就要来了。即使幻想不能实现,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不冷的冬天比什么都好。 【说明】明白文本中的语言和内在旋律,都是优雅,从容的,雅致而富有情趣。不是停留在修辞作用的学习上,继而感受到作者更深层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诵读“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进一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之美 三、小结 四、作业(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