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炁针治疗常见病的临床研究

 刘国轩 2015-08-11


北京济民中医医院  院长刘国轩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炁针调理常见病的临床疗效。本文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从“气”与“炁”的不同角度去探讨 “炁”的来源,辨证“炁”的属性和纲要, “炁”与针组合的功能。临床融合现代解剖医学、人体力学、人体运动学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重点论述了由“气”转化为“炁”的能量物质和炁与针组合的学术思想,阐明炁针治疗方法和优势。结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临床实践证明,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体现了该针法简、便、验、廉的特色。结论 炁针临床适应范围广泛,且超出常规针灸疗效,无副作用,纯属绿色疗法,易于普及推广。

【关键词】中医炁针 炁针优势 半身不遂 面瘫 常见病  绿色疗法  

一、中医炁针研究概述

在针灸临床中的一次偶然,萌生了研究中医炁针开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挖掘其中原理,不断地总结临床实践和经验,效如桴鼓。为引领未来针灸医学思维的发展方向,考究了历代针灸医家精髓,深入研究针灸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基础,建立了炁针创新立说的理论体系,为针灸爱好者和医学工作者提供学习与参考。

二、炁针发展渊源

炁针发展源自于1991年春月的一天,徐某某带着他10岁儿子来我院就诊,自述该孩子近三年每逢春季患头昏、鼻塞、流鼻涕,医院以感冒治疗,给予中西药治疗未愈,今天主要是来看看针灸能不能给予治愈。当时我诊断为慢性鼻炎,因患者年幼,按常规针灸方法留针怕小孩接受不了,于是我突发奇思妙想,改变原来针灸手法和选穴方案,独取下关穴,气随针而入,气至数秒出针,针左,左鼻塞消失,针右,右鼻孔通畅。第二年春季患者家长路过医院反馈病愈!从此我临床时就用这种针灸手法,对常见病可见屡用屡效,超出常规针灸疗效。

启发我的思考就两个字,就是“气”与“炁”的内涵,突发奇想的我将“气”的理解链接到道家真“炁”的学术思想上来,每每临床总结,诠释了其中的奥妙,万余例常见病临床结果表明,疗效与诸多历代针灸医家的神奇之处不谋而合。为研究的炁针创新立说打下坚定的理论依据。如《针灸甲乙经》中说到:针与炁相逢,炁至则针出,独居于内,血自纵横,其症即愈。阐明古代针灸的精髓在于“炁”。

三、炁的来源与作用

    炁的来源于先天之炁,后天之炁,道家修炼之炁。

    先天之炁是与生俱来的炁,叫做母炁,也叫做原炁。

    后天之炁是宇宙空間的能量,是指有形产物(五谷、果类等食物)和无形产物的精微物质,经脏腑机能摄取转化而成的能量,叫做后天之炁。

而道家修练之炁,充分运用了后天精、炁、神的奥妙,激发了先天精、炁、神功能,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在大脑中形成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體,使機體內環境感官接受天地之間各種信息能量,燮調後天之炁衍生體內高級生物炁場,临证发挥经脉之炁作用于体外发生的物质变化,叫做道家修炼之炁。

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形而之上的无形能量。先天之炁在人体内参与生命活动时,原炁会因工作劳累或体能透支而消耗,与此同时又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炁的培补,由自身功能转化成炁的能量

四、炁与针的属性和纲要

炁是人体内不可缺乏的热能,依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来分析炁的属性和纲要,鉴于炁的性能温和,在五行中可将炁的属性归纳为火,其纲为阳,称之为阳炁。

毫针是用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的金、银或不锈钢钢材制作,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组成。依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来分析毫针的属性和纲要,鉴于毫针的性能寒,在五行中可将炁的属性归纳为金,其纲为阴,称之为阴炁。

其属性和纲要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内涵深奥,有待中医针灸学者共同深入探讨和研究炁针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五、炁与针的组合功能

炁属于阳,针属于阴,阴阳相融,再生真炁,专主疾苦,炁针入体,端口之炁,链接经脉;炁居于内,松解粘连;炁随上下,消除挛缩;右转九数,谓之於补;左转六数,谓之於泻;端口略沉,疏通经络;端口略提,推动炁血;六九和合,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燮调阴阳,应手而起,谓之炁针。

人是一个很完整的生物电磁场,炁针作用于人体时,针体能起到导电、导热的功能,针尖为导炁端口,链接经脉之炁,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足以证明针灸针是炁针治疗疾病的介质,因属性而决定它的本质,因疗效创造了它的价值。

 

六、炁针的优势

炁针临床治疗优势体现于精、妙、神、奇、异五字之上。精在于避盲捷取,直达病灶,精通致病因素、人体经络学、人体解剖学、人体力学、人体运动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如经络闭阻、瘀阻病变,或内因、或外因病变,依据临床诊断,选取疾病与经络相关的井、荥、输、经、原、合、会、俞穴即可见效;如若骨骼肌、软组织和神经性病变,直接在骨骼肌、韧带附着点,或粘连、挛缩病灶部位施针即可;在术者炁针相融,以炁为针,心神相应,炁针入体,端口之炁,链接经脉,入细入微;在炁随针上下出入,直入病根,触激枢机,疏通炁道,逐邪扶正;奇在应手而起,57天针一次,部分疾病一般一到三次而愈;在一病一穴,一穴多针,一针多穴,一针中穴,一针不留,痛感甚微,炁至数秒出针。然真炁仍滞留在经脉数天,继续发挥对人体自身调节机能产生作用,大大提高了针疗效果,更加彰显了炁针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

七、炁针治疗方法

    炁针诊治之法,上乘心法,皆因功而授,得者自知,功之不及,得法无验。故炁治之道,当修尚为先,夫功者,心之所习,心之所行,若能心力有加,临证得心应手。神针之际,先虑针损,先后有序。心为之神,神无营于众物,如待至亲,医患各正其神,神不定勿刺,神以定可施。深浅在志,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待炁进针,炁与针相随上下,内循外引,舒瘀通阻,疗疾培元,简单又神奇。正所谓道无高下,法无定法,智者自妙,妙者自神矣。

1. 炁针基本手法

    【针法三部曲】炁针部位分成三部,一曰天部、二曰人部、三曰地部;天部者,腠理也;人部者,受疾也;地部者,筋经是也。

   【炁针补泄法】顺时针为补法,反时针为泄法;出针按压针口为补法,不按针口为泄法。

   【炁针定点法】左手拇指在指定的治疗点(穴位)指压,使局部血散开,这样下针不但不伤荣卫之,反而减少进针的疼痛感,甚至一点都不痛,还能更快地使患者体内之炁与针融合,更好地达到你运针的目的。

   【炁针进针法】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于治疗点上滞留片刻待炁,速刺透过皮肤,直至腠理(针已经到达天部),术者吸炁,至于天部,依次呐炁,直至病灶(针已经到达人部),徐徐进入接通地炁,即刻回到人部(病灶点),行补泄法是也,炁针很讲究天、人、地合而为炁。                  

2. 简单介绍几个运针手法和作用原理

1)居炁法:此手法用于病灶较深的位置

【操作手法】:指头手法为留炁。炁针达到病灶部位时,炁至则徐徐入寸许(地部),退至人部,人、地往来行9次,再从人部行补泄法6次,提六次,炁至完毕出针,将炁留在病灶持续产生作用。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

【适应症】适应于经络阻滞、疼痛、囊肿、前列腺、子宫肌瘤、结节、包块、挛缩、粘连、条索状等阳性病理产物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提炁法:此手法用于椎体、四肢的位置

【操作手法】针力至病所,往来补泄阴数,以炁至为度,微捻轻提其针,阴炁在针下,与经络之炁相聚,六数针回原处出针。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脱离粘连、减张降压、温经散寒。

【适应症】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肢体麻木、神经卡压、高应力、风、寒、湿、痹等系列疼痛疾病。

3)潜龙摆尾法:此手法用于关节、肌腱等位置

【操作技巧】术者先运,针力至病灶,或补或泄之法,将慢慢扶之,象船之舵,上下、左右的随炁而拔,炁自然交感,周身遍体,接通经络。

【作用原理】温经祛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除高应力。

【适应症】适应于关节疼痛、风、寒、湿、痹、肌肉挛缩、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4 潜龙升腾法:此手法用于经络腧穴(井、荥、输、原、经、合、会)

【操作技巧】术者将针至疾部,将针反时针捻转三数;再顺时针捻转三数,炁交合,左右捻转,平补平泻三数,引阳炁交合,按而三息,稍提之,其炁自行于经脉,针回位出针,炁未交,依此法再施。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促进机能效应。

【适应症】适应于内因或外因致病变,功能性失调疾病、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5)啄筋法:用于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

【操作技巧】术者将针至人部后,拟定深浅,平补平泻与针来回进退同时进行,进针时啄击病变部位或者穴位,啄击九数,停与人部,稍作运挤压,徐徐反时针捻转,再稍提六数,回位出针。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阴阳、消炎止痛。

【适应症】适应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功能性失调疾病以及筋肌挛缩等引起的疼痛疾病。

*注:这里陈述一下以痛为俞的意思,是指引起疼痛的根本所在有疼痛点,不是哪里疼痛就是腧穴,举个例子,如眉骨疼痛、偏头痛的病因根源在枕骨后找疼痛点施针,不在眉骨上施针。

. 炁针临床举

1. 半身不遂医案

俞某,男,67岁,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人,现住深圳。

就诊时间:20121020日上午1120

病史陈述者:患者女儿

  诉:左半身瘫软无力,不能言语,躺在床上不能动弹19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21001日早上在深圳荔枝公园打太极拳,忽然发生头晕呕吐,紧接着就昏迷不省人事,全身抽搐僵硬,事后一起晨练的伙伴拨打120电话送往深圳某医院急救,诊断结果为小脑主干道堵塞,导致半身不遂(左侧瘫痪),不能言语,肩似脱臼。

既往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有颈椎病、偏头疼及脑供血不足病史6年,否认外伤史。

个人史:初次异地长期居住,饮酒40多年,无化学药物、放射物、毒物接触史。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体形偏瘦,左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语言障碍,术后膈逆,血压75/110Hg,体温36.5

中医望、闻、问、切诊:患者精神欠,佳问之不应,脸色微黄,舌质淡红,舌边有瘀斑,舌苔薄腻,左脉弦滑而涩,右脉细而缓。

中医辨证:综上脉、舌、症合参,属于气虚血瘀之证,导致的左半身不遂,左侧无气无力,中医辩证为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元气不足,推动不了左侧的肝血,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左侧肝血不升,气虚血瘀发为左侧半身不遂。

中医临床诊断: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发为左半身瘫痪。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治宜补气活血之法;2.炁针治疗。

1. 中药处方:千斤拔120g 生黄芪60g 当归尾12g 川芎10g 赤芍12g 红花10g

桃仁10g地龙10g桂枝10g桑枝12g姜黄10g干姜6g南星15g天竺黄12g。一天一剂,冷水浸泡15分钟,水开煎30分钟,连续煎两次,早晚各服一次,配合自拟方狐骨丸,一天三次,每次3克,持续服用三个月。

2. 炁针治疗:穴位处方,百会穴、风池穴、肩峰穴、曲池穴、环跳穴、风市穴、解溪穴。

炁针治疗方法:膈逆选用攒竹穴,炁至数秒出针,针后即愈。偏瘫运针手法,百会、风池、曲池、环跳、用居炁法之补法,解溪、肩峰、风市、透针居炁法之补法,针后上下肢能上举活动,五天针一次,两个月后停止炁针治疗,足能步行,手能上举80度,三个月后生活自理,服药六个月基本治愈。

炁针治疗半身不遂,结合中药,固本培元,疗效显著,医患欣喜。这样的案例的确是不胜枚举。

2. 面神經痙攣、面癱醫案

王某某,男,39歲,北京人。

就診時間:2012513日。

    訴:右側面癱,口眼歪斜,流口水,飲食時牙齦處藏食物。

史:自述200510月份的一天,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右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右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患侧淌下。从此走上了長達2年之久的中藥和針灸治療,因疗效無果,丧失了治疗信心,就放弃了治疗。而今,朋友介绍我来找你,请问这病6年了还有希望治愈?

史:无既往史。

中医望、闻、问、切:右側面癱,口眼歪斜,流口水。无其他不舒服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脉弦滑。

中医临床辨证与诊断:综上脉证合参,诊断为风痰阻于头面,阳明经脉受损所致面瘫。足阳明之脉荣于面夹口环唇,风痰阻络,精髓受损,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见口眼歪斜。

中药治疗方案:炁针治疗,独取阳明经下关穴,用炁针之潜龙升腾手法,疏通经络,施平补平泻运针,炁至数秒出针,出针后当场纠正面容,麻木消失。同这一天两例面瘫患者,针后疗效显著。2014930日,患者因耳鸣数月,前来就诊,反馈面瘫一次而愈,现耳鸣针后疗效很好。

九、结论

   研究表明,中医炁针疗法,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可复制性强,完全符合国家提倡医疗技术简、便、验、廉的执行标准,适应当今社会医学发展的需求。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临床適應範圍广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纯属绿色疗法,易于普及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