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灵根自昔称香祖位置孤高品独尊——姚虞琴的艺术人生

 海明山水 2015-08-12
  兰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一直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他们常用来自比,并以此为题材,或写、或画、或颂。随着时代的变迁,当画家开始鬻画为生,绘画变成商品时,绘画审美的私有性受到冲击,尤其是我们民族中所特有的“文人画”,为了顺应市场,绘画从一种贵族的、自我的、充满士气的趣味逐渐向着大众欣赏水平靠拢。此时还能称得上是“文人画”的作品少之又少,而真正的文人画家更是少有。然而,处在这个阶段的画家姚虞琴(1867—1961年)却似是跳出了时空,乃真文人也。
  墨兰 姚虞琴 69×37cm 1958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春正好 姚虞琴 122×33.5cm 1956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姚虞琴诗、书、画皆善,曾作《珍帚斋诗画稿》、《海上题襟馆》、《杨柳楼台》等书,谈诗论艺,全然是旧时文人对书画的风范。他的绘画品格除了和其文学积淀有关,还和其本人的品格有很大关系。姚虞琴淡泊名利,作品幽靜秀润,少有人间烟火气。虽然在战乱时期,他也曾为生计卖画度日,但作品无丝毫俗态,画无根兰草,寄情于其中,发国土沦丧之感。
  新中国后,姚虞琴又将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画捐赠给国家。“灵根自昔称香祖,位置孤高品独尊”,表面上看是姚虞琴对“兰”所蕴含的不取媚于人、不被尘垢玷污的君子风格的称赞,事实上却也是他本人的写照。
  先生爱“兰”,从上海中国画院所藏的姚虞琴的绘画中可窥一斑,院藏作品以“兰”居多,如画《墨兰》边角发,无根,蓬勃而生,淡墨染花;作品《春正好》亦墨兰,只是兰叶更加舒展,有根无土;《石兰》用笔湿润,兰草后一石挺然而立,石兰皆用墨色,唯兰花略染淡红于其中;《兰》、《蕙兰》、《兰池清夏》三幅也是写兰,只是退去墨色,兰叶用色直接勾勒,叶长而灵动,似风中轻摇,花蕊则以红点染,更添俏丽之姿。此外,还有描绘梅、竹此类旧时文人最爱的题材的作品。姚虞琴取法明,上追宋元,郑所南的兰、柯九思的竹,都被他承入笔下,画面逸笔草草,形象极为灵动,草木带有生命气息。
  兰 姚虞琴 102×35cm 1958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蕙兰 姚虞琴 103×34cm 1958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兰池清夏 姚虞琴 139×35cm 1959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在绘画上,姚虞琴曾与齐白石有“北齐南姚”之誉;在鉴定方面,他和吴湖帆、黄葆钺、张大壮并称“海上四大鉴定家”;加之其文学上的造诣,和品性上的修为,姚虞琴可谓是文人画家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