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梧桐小楼 2015-08-12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转变为官方学说,深远地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伦理和行为方式。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从当时的现实政治需要和儒学发展两方面来理解。

一、神化皇权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日益削弱,先后有11个诸侯相继称王,齐、秦甚至一度称帝(此前,“帝”只能用来称呼天神),周朝最后也被秦国灭亡。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又登泰山封禅,表示自己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但是,皇权至上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游,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大泽乡起义时,陈涉向众人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初,七国公开反叛朝廷,一度严重威胁了皇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采取黄老思想,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同时,又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到皇权,表现为:1、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使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汉武帝初年,丞相无视皇权,自行推荐和任命高职官吏。2、郡守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权力,中央对郡守控制较弱。王国问题严重。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权力授予王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王“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最后发生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要求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调整统治思想的需要。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导致“秦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又导致相权和地方权力过重,威皇权和中央权力,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统治需要了。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倡君权神授。“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人主(指君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把君权神秘化,以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在思想上、理论上肯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2、“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服从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三纲五常确立了君主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3、“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从而论证了尊卑等级的合理性。4、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先秦儒学批判暴政,强调“仁”,“为政以德”,致力于建立理想的社会新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并从理论上给与论证。新儒学反映并顺应了当时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条件以经成熟。经过汉初的休养休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皇权得到加强,这一切为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准备了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