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8-13

祖国医学对肝病之认识

1、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记载,无黄疸型肝炎,类似中医肝郁气滞之证,黄疸型肝炎,近似中医湿热黄疸,至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合并腹水者,相似中医肝郁血瘀,癥积鼓胀之类。

2、祖国医学对肝脏之认识,如内经所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以看出,不论内外因素侵害人体,肝即起而 保卫之,犹如将军之考虑对策以御外侮,使体内有害因素归于消灭,又因肝属木,肝藏血,肝主疏泄,木喜条达,肝郁则侮脾土,脾者运化人身水谷精微,肝郁 则脾滞运化失常,因此肝病则出现以上等等症状。

(二)病因

祖国医学对肝炎之发病原因,大致认为有以下三点

1、由于外感所引起,如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首也,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有伤寒汗不能透,风湿在表者有黄疸,表邪不解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发黄 ,寒湿在里,郁而不解者,亦可发黄。总之风邪外侵不解,湿热郁结,而为黄疸病者,与此亦甚有关。

2、由于情志不遂,素怀郁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势必肝木克土,而致肺气虚弱,运化失调,明张介宾谓阳旺则化水为精,阳衰则气不化为精,而积精为水,水即身中之气血,其为邪为正,总之化与不化耳。气滞血凝,则水气不行,水邪停积,则气机愈滞遂道阻塞,形成腹水。

3、饮食劳倦所致。如饮食不节,饥饱不匀,喜贪生冷,过量饮酒,劳伤过度,营养不良等对肝病之发生,亦甚有关系。

以上三宗原因,虽然与现代医学发病原因不同,但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这三种意思努,任何一种,都能损伤肝脏,使肝脏发生病理变化。

(三)临床验证。

为了易于临床掌握肝病治疗,辩证分型,根据历年治疗肝病体会,分为以下十个类型。

1、湿热阳黄

A、湿重于热,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者多属此型,主要症状,初期多有轻度发烧,头眩头疼,食少脘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小便深黄,大便干燥,右胁或两胁下疼,巩膜及皮肤发黄,鲜如橘色,疲乏倦怠,脉象多为弦大或数有力,舌苔白腻或黄腻,此为湿热之特征,体征肝大,肝功能不正常,黄疸指数明显增高。

B湿重于热,主证巩膜及皮肤发黄,四肢倦怠,胸膈痞梦,胃纳大减,口淡无味,大便溏薄,口感不喜饮,脉弦缓舌苔白腻,肝大,肝功能不正常。

C阴黄,主证,巩膜皮肤发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午后腹胀,气短神疲,手足冷自汗,喜热胃寒,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沉迟。肝大或脾大 ,肝功能不正常或重度损害 。

D急黄 (西医称为 急性黄色肝萎缩 )

巩膜皮肤发黄 ,起病很快,状热谵语,痉挛昏迷,或有吐血,大便血 ,或肌肤出现斑疹 ,胸闷气喘 ,小便赤黄很少 ,脉象弦虚沉小不定 ,舌质降红 (镜面舌),一般病势沉重,变化很快 。

E虚黄,应作鉴别诊治 ,(主为巩膜不黄其色萎黄)

2、肝郁气滞

急性传染性肝炎无黄疸型者多见此型

主要症状:右胁或两胁下痛呈胀痛及气串通,脘满纳少,头眩口苦干,小便深黄,大便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倦怠乏力,,脉弦或弦数有力,舌苔白燥或黄腻,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不正常。

3、肝郁血瘀

迁延型及慢性肝炎,多见此型,

主要症状,右胁或两胁下痛,呈刺痛状,脘满腹胀,小便黄,大便一般不干结,四肢倦怠,或有蜘蛛痣,头眩口苦,不多思饮,食欲不振,或夜寝梦多,面多青暗,脉弦或沉弦,舌质稍紫红,苔薄白,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正常或异常。

4、肝郁癥积

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期多有此型,

主要症状:;右胁或两胁下痛,呈隐痛状或痛不明显,按之坚硬,胃腹胀满,午后尤甚,消化不快,困倦无力,小便黄色,大便不实,头眩或失眠,手面多有血痣,面容暗青,脉象弦缓,或弦虚力弱,舌质紫红,苔淡,或无苔,肝脾一般皆大,肝功能不正常或重度损伤。

5、肝郁脾滞

主证:在肝郁为主之证中,而脾滞之症状较为显著,胁痛不著,或有或无,如吐腹满痛,食后更甚,或呕噫矢气,饱食后胁作胀痛,小便发黄,大便不畅,脉象弦缓,或弦滑,舌苔厚腻,口粘,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正常或异常。

6、肝郁脾虚

主证:在肝郁为主之症中,而脾虚之症状为著,胁痛不著,胃腹痞满,消化不快,倒饱吞酸,肠鸣便稀,倦怠面黄,喜热畏冷,皮肤松弛,形体瘦削,脉象沉小或缓弱,舌质淡苔薄白,肝大或兼脾大,肝功能正常或异常。

7、肝郁肾虚

主证:在肝郁为主之证中,而兼肾阳不足之症为显著,胁痛不著,食欲尚佳,面容暗黑,肤色少华,腰背酸痛困倦乏力,小便频数,或下肢轻度浮肿,喜热畏冷,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脉象沉小或细迟无力,舌质红淡少苔,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正常或异常。

8、肝肾阴虚

在肝郁之症中,而肝肾阴虚之症者为显著,头晕眼中干涩,腰背酸困,口苦干胁痛,唇绛皮肤干燥,面容青黑不华,或有血丝,时有齿龈出血,鼻衄,午后疲劳,往往伴有低烧,夜寝梦多,无心烦热,男子或有乳房肿大,小便发赤不利,大便干结,脉象沉弦细稍数,舌质红绛,或有裂痕,肝大或肝脾皆大,肝功能不正常

9、鼓胀实证

阳水

肝硬化腹水,得病时间较短,一般体质尚壮实,主证为腹部膨胀,头眩,口干,畏冷,食后胀甚,胁肋作痛,小便赤短,大便干zoa,午后潮热,或有低烧,面容青紫,颇有光泽,脉象弦大或弦数有力,舌质红燥,舌苔黄腻,肝大或脾亦大,肝功能不正常,肝脾一般不好触及。

10、鼓胀虚证阴水

肝硬化腹水,一般体质已虚弱,得病时间较长,主要症面容黄瘦,气短乏力,口干不思饮,喜热畏冷,食欲不佳。消化不快,腹阴鼓胀,下午尤甚,小便短少,大便常稀,四肢倦怠,脉沉弱小,或弦虚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 肝大或肝脾兼大,一般不好触及,肝功能正常。

(四)治疗原则

     一、(1)湿热阳黄,黄疸的发生和消失,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如金匮黄疸篇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亦说明小便不利黄疸无处消也。其湿热无归路,由此可知,在治疗上通利小便,清泻湿热,是重要的环节。

     热盛于湿者,以清热利便,消疸除湿为主,采用方剂茵陈蒿汤为主,茵陈栀子柏皮汤,茵陈栀子大黄汤,四苓散等随症化裁治疗。

     湿重于热,以利湿化浊为主,佐以清热之品,以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等,可酌加藿香,寇仁,薏苡仁,木香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

     2、阴黄,主要治疗以温化寒湿,健脾和胃,采用方剂茵陈术附汤,茵陈附子汤,茵陈四逆汤等,随症选用。

     如患者除黄疸以外,兼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应兼以疏肝化瘀之品,酌加丹参,郁金,川楝子,三棱,莪术等活血行气消瘀之品。

     3、急黄

     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静回苏为主。如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配合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承气等随症选用。

      4、虚黄

      一般病后失血病人,脾土衰弱的病人,应按虚证处理,非黄疸之类,应作鉴别。

     二,肝郁气滞

     此病初期一般实热者多,采用方剂清肝饮,柴胡疏肝散,推气散,龙胆泻肝丸,肝区痛甚酌加川楝,当归,丹参,乳没,三棱,莪术活血解郁之类

三,肝郁血瘀,主以行气消瘀和血通络,采用方剂当归活血散,大七气汤,活络效灵 逍遥散等方随症选用。

四,肝瘀癥积

主治通瘀行气,并调脾胃,采用方剂,膈下逐瘀汤,软坚丸,鳖甲煎丸,并与扶益正气,调理脾胃之品配合成丸交替使用。

五,肝郁脾滞,治以疏肝解郁,行脾导滞,采用方剂大七气汤,疏肝散,逍遥散,配合沉香化滞丸,越鞠丸等

六 ,肝郁脾虚 ,治法主以 疏肝解郁 ,温阳利脾,采用方剂 人参 健脾 ,桂附理中 ,香附异功,配合大七气汤,柴胡疏肝 ,逍遥散等随症化裁治疗。

七、肝郁肾虚(肾阴虚)。治法主以温补肾阳,舒肝解郁,采用方剂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鹿茸,紫河车等,并根据郁结之轻重,配合行气消瘀之品而用之。

八、肝肾阴虚,主治滋补肾水,养阴柔肝

采用方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四物汤,滋燥养阴,佐以生鳖甲,生牡蛎,丹参,郁金,蛰虫等柔肝消瘀之品。

九、鼓胀实证(阳水)

主治清热疏肝,通便行水,采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八正散,茯苓导水汤,承气汤等随症加减化裁,如兼黄疸者加用茵陈蒿汤,或以峻泻腹水之剂,酌情使用,待热请腹水消失后,再以扶益气血,疏肝健脾之法,恢复善后。

十,鼓胀虚证,阴水,主治温阳利脾,消胀利水,采用方剂:实脾散,桂附理中,香砂六君,五皮,五苓,肾阴虚者用金匮肾气汤,桂附八味,佐以利水消胀之品,随症加减,一般不易再用峻泻水之剂。

(五)体会

     祖国医学对各种病的治疗,是依据临床症状,运用四诊八纲,辩证施治,因此肝炎病的治疗,亦须通过四诊,鉴别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或急则先治其标,缓则先治其本,或采用标本兼治之法,总之应根据病情,审查内外辩证求因,而灵活掌握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经验,一般阳证多热,热者多实,阴证多寒,寒者多虚,先肿于外,后胀于内多虚,先胀于内,后肿于外多实,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腻,面红唇裂,喜冷畏热,腹满拒按,多属实热,大便溏稀,小便清白,颜面苍白,唇舌淡红,渴不欲饮,喜热畏冷,腹胀喜按,多属虚寒,脉象弦滑或弦数有力者多实热,脉象沉小或沉迟无力者多属虚寒,身体壮实,语息洪亮,面容光泽,一般非虚证。

凡体虚弱,语息低弱,面容苍暗不华,一般多虚,以及得病之久等等。这些都是辩证中的阿重要关键。

通过临床详细辩证,再从人的整体上统一地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有利于甲而损于乙,从历年治疗中来看,除急性肝炎为期较短,属于湿热或实热者居多外,其他属于虚弱,兼实证者较多,又兼之久病必须,因此肝病经年累月以上者,多数表现在症状上,错综复杂的。

如慢性肝炎极易肝硬化患者,病理比较长,在脉象上多为弦缓,或沉小缓弱,面容黄瘦,皮肤松弛,疲乏倦怠,多在午后腹胀,消化不良,食后胀饱,喜热畏寒短气,大便稀等证,这些多属虚寒之证,但在体征上,少兼肝大或肝脾兼大。

病情到了后期,虚实兼见,或者还热夹杂阶段时,每在治疗中往往意见分歧,方法难趋一致,所谓谈之容易,施之便难,中医对肝硬化腹水,在认识治疗上亦不一致,有的主张用攻法,患者服用泻剂后日泻十余次,虽然视之精神较差,但病人反觉得腹部舒畅,有的不同意用攻法,认为此证后期已经脾气虚极,气血两亏,在治疗上应当宗丹溪利中寓舒之意。还有的主张一攻一补,二补一攻,攻攻补补,补补攻攻,等方法交替使用。确实病情到了这样一个复杂时期,在辩证治疗上有许多顾此失彼的困难。

历来对于肝病之诊治,采取先治其标之法较多,如肝炎患者用疏肝活血逐瘀之法,缩小肝脾体征之肿大以及消除胁肋之胀痛,疗效比较显著,但病情不很巩固,往往容易反复,如因患者出院后在生活上不加注意,或劳累过多,易怒心情不畅,饮食不节等,就易使症状反复出现,或者体征有变大,肝功能变坏。

对肝硬化腹水之治疗,采用峻攻泻水剂,十枣汤之类,腹胀减轻,腹水减少,暂时病势似有好转,但以整个机体来看,则较前已差,这种舒畅与腹水下降,而是暂时的,不能巩固的,甚至再用则不效,及西药的各种利尿剂,亦多是如此,放腹水亦是如此。仅能缓解二,三月的憋胀,有亦在症状腹水亦有,而有下降好转,但又突然转为肝昏迷,或者大量呕吐,大便出血,很苦导致死亡,这种情况在肾阴虚的多,阳虚型的很少,而且疗效亦较好。

由此看来,对肝病之治疗,如何巩固疗效,稳定病情,甚至能使肝脏由硬变软,使肝脏之血络瘀阻通畅,气血脾胃运化正常,肝功能逐渐好转或恢复正常,是治肝病的主要关键。我们应当依据今日由科学诊断认识提高,灵活变通治疗方法犯,以敢想敢干的精神,创造新的方法,另辟门路去攻克尖端疾病。

如果患者到了后期腹水,正气脾胃衰竭阶段,仅仅见到腹水,仍在使用泻水之法,则其整个机体越见衰竭,脾胃之运化,更愈见不良,就可能使病势更加严重,我们现在已知道腹水之形成,是因为肝硬化之病因,所以应当治疗目标,着重于肝硬化这方面,如果对肝硬化腹水之治疗,仍在采用峻泻之法,是值得研究注意的。

从以上分型治疗肝病来看,不过仅将肝病临床常见症状分型而已,并不意味着肝病仅有这些症状,有的较多,有的较少,尚在临床时详加辨识。另外在以肝郁病变为主之证中,在人整个机体来说是互为因果的,或者因肝之病变而累计她脏,反之又以脾土之运化不良,导致肝病愈加严重,因此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在临床辩证时必须分清主次与缓急,或以补甚不是为主,而以消瘀去实为辅,反之以消瘀去实为主而以补其不足为辅,或以消补之法,分期分阶段治疗,这些都是临床辩证时,立法处方之关键。

以上肝病分型治疗来看,其理法方药均为一般常用方剂,并无离奇之处,不过仅将我临床常见到的,在治疗用之有效中体会到的一点,提供出来,作大家参考,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所限,其中缺点之处难免,尚希同志们加以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