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点拨】 所谓改写,也就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改换表现形式,如改换体裁,改换人称,改换叙述方法等,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古诗,我们在改写时既可改换体裁,把这首古诗改成记叙文或散文,又可改换人称,可以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也可以给老兵取一个名字,用第三人称来写。 我们在具体改写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全面把握诗意,抓住其中心意思。立足原诗,这是改写古诗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改写,都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如改写这首诗时,我们就要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其中心意思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我们改写后的作文也要反应出这样的主题。 二、要仔细探究原诗的特点,把握其谋篇结构。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改写时立足原诗,合理发挥。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归的老兵,他一生的甜酸苦辣,非千言万语所能道尽。而诗歌截取了一个时间点:始归时分;一个疑问:“家中有阿谁”;一个行为细节:做饭烧羹,却不知与谁同食,层层凝缩,而最终定格于出门东看,泪落沾衣。我们只有对原诗内容及结构特点了如指掌,改写时才能游刃有余。 三、要查阅相关资料,宽备窄用。改写要忠于原文,因此我们改写时,要对这首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做适当的了解,以宽备窄用。一方面我们可以查阅历史书,还可以上网查询有关古代的兵役制度和士兵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与本诗相关的其他诗歌或有关本诗的赏析文章。这样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以备改写之时用。 四、要以原诗为基础,合理扩展诗意。以上三点是正确改写的前提,但由于原诗短小精练,它不能把所有与内容相关的细节写得十分明白、全面,因此我们要想把原诗改写的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改写时还应立足原诗,进行合理的扩展。 如要改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改写时要围绕“春天”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充实进去,如归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几只鲜艳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还可以想象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等等。这样,文章就充实丰满了。 有个同学改写白居易的《卖炭翁》就相当好:改写中有很多的内容是依据原诗句加以扩充的,如:“老人挥动着与他一般沧桑的钝斧,在山中不停地砍柴,豆大的汗珠从他爬满皱纹的额头滑下;老人在山中一窑一窑地将大大小小的木头烧成黑黑的炭,浓浓的黑烟熏黑了岁月;令人心颤的咳嗽声,呛白了老人的双鬓”,就是依据“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扩充的。再如:“西风紧了,老人穿着单衣,在风中颤抖;西风愈紧了,但风中之烛,那微弱的火光却有些激动,竟摇曳得欢悦了”所依据的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风来,雪来,隆冬时节,隔夜的一场大雪,染白了天地,一切困顿都好像被掩埋了,早上老人从山中赶出牛车,车上是黑黑的木炭,炭般黑的十指,嶙峋瘦骨;佝偻的身躯,蹒跚的脚步”依据的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改写而成。 这样的扩展,既生动形象,又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增加了改后诗歌的可读性与文学色彩。 我们在改写这一首诗时,也应抓住相关的诗句,做出合理的联想与想像,以丰富这首诗的内容。如“羹饭一时熟,不知与阿谁”这句就可大做文章。老兵回家后不厌其烦地做饭烧羹,却不知与谁同食,说明饭菜不少,不止自用。可是,前文乡里人的回答(君家冢累累)和亲眼所见的荒凉景象(兔窜雉飞,庭院长旅葵),早已明确无误地向他传达了家破人亡的信息。那么,老兵为什么还要烧饭羹与家人同食?既已“不知与阿谁”了,为什么至此才“泪落沾我衣”,彻底失望呢?我们改写时可增加人物的心理描写,会收到很感人的效果。 【精段品析】 改写李白的《赠汪伦》 春天的早晨,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爽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啊,水鸟也知别离情呀! 我正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在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游览胜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我们再握一次手,再谈一次心,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岸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向你招手。啊,这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你为我送别的深厚情谊深啊! 【佳作示例】 我最终又流泪了 ——改写《十五从军征》 刘丽华 我十五岁的时候,就被迫入伍。无奈之下,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奔向那无情的战场。还记得那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父母偎依着站在门前的大柳树下,目送我离开。我深情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泪,流了一脸。爹娘啊,我不知何时再与你们相见!(父母送儿当兵的场面描写虽简练,但却感人至深。“爹娘啊,我不知何时再与你们相见!”的心灵的呼喊渲染了文章悲凉的气氛。) 在马嘶、鼓鸣、将士们呐喊的沙场上,几十年在百般煎熬中过去了。虽然当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已不在了,但心中的那份归家的愿望永远不会改变,我天天盼,盼到了双鬓发白。(本文详略安排很恰当,略写几十年的战斗生活,而把重点放在下文归家时的所见与感受上。) 终于,我因年老体衰而被准许归家。回家路上我遇见了一个村民:“老乡,前面那户人家家中还有谁,他们还好吗?” “你问他们呀,咳,他们那老夫妇真可怜!儿子参军,几十年都没有消息,他们已经去世有些年头啦!死的时候,还是我们几个邻居帮忙安葬在那山头上的。”听罢,我的脑袋顿时嗡的一声,如五雷轰顶一般! 我蹒跚着挪回家中,家里的院墙已经坍塌,野兔从家里探出头来,疑惑地盯着我的举动。推开摇摇欲坠的屋门,我看到房梁上几只野鸡惊叫一声,煽动翅膀,噗噗地飞窜出去,掀起滚滚尘埃。阳光斜照进来,投下了一道光柱。光柱下躺着几段断掉的凳脚,散了一地的发霉的稻草,几件扔在地上的破衣服。破败的景象使我惊讶:难道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此段依据原诗中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诗句引出合理的联想与想像,描绘了一幅破败的院落图,读来让我们为之心寒。) 我坐在地上好久才想起来,为了赶路已经一整天没吃饭了。于是我把谷子舂成米做成饭,把野菜洗好做成羹。饭熟了,羹好了,可是亲人都不在了,我把饭留给谁呀! 我口中不停地喊着爹娘走出门外,向东方望去,热闹与欢乐不复存在,亲人都已经离我而去了。夕阳西下,晚霞像一块巨大的血块在天地间凝结,整个村庄死了一样的宁静,听不见母亲的呼唤,听不见战马的喧嚣,只听见我心中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自从十五岁那年告别父母,久经沙场的我再也没有哭过,可是今天,我却任凭老泪在脸上纵横……(重点剖析了此时的心理活动,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特色简析】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习作。小作者改写时完全掌握了把古诗改成现代文的原则与方法。改写后的文章,字数大大增加了,但不是一句一句地解释,而是紧扣中心,展开联想,着重描绘景色,抒发感情,增加了富有感染力的心理描写。这篇作文,不禁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较好地达到了改写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