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递父性教育的圣火

 昵称2040955 2015-08-14

传递父性教育的圣火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8417日第8

冉正宝(广东嘉应学院)

父性教育能播种精神火种,给予人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的精神支撑,迷途了可以自己寻找正道的精神向导,受伤了可以自己抚平创伤的精神慰藉。父性教育的缺失或被异化,会给人的精神发育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在父性教育渐行渐远的今天,捧起190年前老卡尔·威特的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感觉到老去的只是岁月,教育的真谛却会永恒。

父性教育是一粒种子,在生命的初春就要及时播种

老卡尔·威特52岁时才迎来了他的小卡尔·威特,是典型的老来得子。在常人的眼中,他会对儿子百般溺爱,加上小卡尔早产一个月,因为脐带缠脖而差点窒息而死,而且连本能的吃奶反应也很迟钝,会使他更加娇爱这个弱小的生命。身为乡村牧师的老卡尔的确很爱这个孩子,但是他要“用我以为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制定出了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他决心把看起来没有显示出具有任何一种天赋迹象的儿子,培养成非凡的人。

作为父亲是无法像母亲那样在孩子未出世前用“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躯体”,但胎儿离开母体后,父亲就可以接过“灵魂支配”的接力棒,在精神上直接对婴儿产生影响。有一次,小卡尔在摇篮里莫名其妙地大声啼哭起来,老卡尔在向妻子问明孩子既不是饿了也不是生病后,果断阻止了要去探看小卡尔的妻子。过了一会儿,当他和妻子偷偷再看小卡尔的时候,小卡尔正一个人躺在摇篮里高兴地玩耍呢。老卡尔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小卡尔感觉到,赢得别人重视是啼哭和哀求所办不到的。

父性教育是一粒种子,在生命的初春就要及时播种。而我们目前面临的,却是父性教育的提前缺失。有的父亲在孩子出生时就不在身旁,有的父亲当孩子出生后就把他丢给了祖辈或保姆,而更多的父亲则是为了家庭的生计日夜在外奔波着。在这些年轻父亲的意识中,孩子还小,什么还都不懂,只要能健康地生长就行,因此有母亲就足够了。

老卡尔确信父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并尊崇“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总结出父性教育必须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的经验。他从小卡尔15天大就向他灌输词汇,从出生6周后就对他轻轻朗诵威吉尔的诗《艾丽绮斯》,在3岁前的记忆时期,向他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奠定智力基础的有效信息。同时老卡尔还没有丢掉父性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他很少将儿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在自己的身上自由地爬来爬去,当儿子不慎摔倒时也很少去扶,而是用自己激励的目光注视着他。

父性教育是一道阳光,能照亮精神世界的每个角落

父性教育还面临着被异化的问题。

有人认为父性教育就是培养“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雄性教育,有人认为父性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能爬树,能扔石子,能玩泥沙,能踢球,能追逐打闹的野性教育,有人则把“严格”和“尊严”的观念带入了父性教育,认为父性教育就是规则教育,还有人把父性教育当成是教人如何当父亲的角色教育。这些理解是建立在生存层面的物质性和功利性的实用主义教育,把父性教育的功能异化为个体生命力的改善上。一个人生命力的强弱的确与父亲有关,因为父亲是力量和豪放天性的象征,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容易使孩子继承父性特殊的基因品质:开放、开朗、自由、大度、自尊、善交往、幽默诙谐等。但是,一个人的人生更需要一种精神力,让人生站立行走的主心骨”。

父性教育是一道阳光,能照亮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的本质是对人的精神力的养育,老卡尔的教育方案就是从构筑儿子的精神世界入手的。

他关切儿子的精神卫生,轻易不给他讲幽灵、恶鬼、地狱、妖怪之类的故事,他认为在幼儿时期灌输到孩子头脑中的恐怖和迷信,如同病菌一样,会在孩子的内心恶劣地蔓延,导致孩子的精神异常。他教儿子慎重选择游戏的伙伴,避免感染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精神疾病。同时他格外注意培养儿子形成各种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比如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习惯。他还从培养儿子的同情心入手,不断净化儿子的精神世界,让儿子懂得善良是人掌握在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使一切美好和崇高的精神在儿子身上化为一种本性和自觉。

他没有把儿子的精神世界打造成“世外桃源”,而是让“智慧”驻守着精神世界的大门,随时清扫着精神世界的尘垢。他告诫儿子在成为坚持真理的好人的同时,还需要有机智和灵活的大脑。他会利用各种机会让儿子了解世事的真相,洞察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培养了儿子敏锐的辨别力,告诉儿子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比让他成为一个老实人更为重要的道理。他时刻教育儿子如何与人相处,教育儿子学习倾听、学会理解、提防傲慢和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尺度。他还引导儿子认识勇气的价值,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并磨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懂得过分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是个低能儿的道理。

当然,他也没有把儿子的精神世界构筑成“海市蜃楼”,而是从品德、健康和才能三个方面夯实精神世界的基础。他认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社会上的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老卡尔从不随便表扬儿子,也不过多地表扬儿子,避免他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他告诉儿子,喜欢听人表扬的人必须得忍受别人的中伤,仅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或喜或忧的人是最蠢的。

小卡尔·威特在这份特殊教育方案的培育下迅速成长起来,成为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他9岁时进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成为但丁研究的权威。他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教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享年83岁。

父性教育是一把圣火,传递希望和力量

父性教育的缺失会磨灭人的精神希望。

根据全国妇联近期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至少会有1个留守儿童。而我们知道,农村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是父亲!

2008225日,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年仅12岁的章杨宇自杀了,遗书中留下了让所有心灵都震颤的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杨宇的悲剧或许可以归结到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性格因素或诸多的社会因素上,但是因为父性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精神希望的破灭,也是导致他轻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性教育的异化会削弱人的精神力量。

2003年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的俄罗斯影片《回归》,展示了一出被异化了的父性教育的悲剧。

影片的色调是昏暗的,时刻隐喻着弟弟伊万和哥哥安德烈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力量的迷失。一天,他们发现失踪12年的爸爸——只在褪色照片中出现过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回归的爸爸急于想把12年的缺失一夜间补给他的孩子,弟弟却一直在抵制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跟爸爸对着干,甚至产生爸爸会杀了他们和要杀了爸爸的想法。哥哥与爸爸的关系也不断在恶化,因为心急的父亲对言听计从的哥哥采取的是暴力殴打的方式。

爸爸把父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异化为刚性的教育,他像许多爸爸一样,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长大成人”,尽早自立,甩掉父亲这根拐杖。但是,父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甩掉”,而是给孩子一生都离不开的精神力量。爸爸最后死了,为了阻止任性的小儿子伊万,在攀爬了望塔时坠落而亡。弟弟伊万在爸爸的尸体沉入湖中时才第一次动情地喊出了“爸爸”。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告诉观众:不要把影片当成简单的父子之情的描叙,更不要当成一部政治性的社会题材。《回归》留下的是关于父性教育的本质应该如何回归的思考。

当我们看到父性教育仍停留在用金钱弥补感情亏欠、用严格的管教履行职责的物质表象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的时候,我们听到“空巢家庭”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且年龄越来越小的时候,当我们嗅到空气中胭脂味和铜臭味越来越浓的时候,当我们触摸到的泪水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知道——

老卡尔·威特手中父性教育的圣火也该传递了。

(《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卡尔·威特著,刘恒新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