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知识 >茶叶辞典(五十九)

 飞云阁0811 2015-08-15

株型育种


株型育种[Plant-contour breeding] 选择具有合理形态结构的植株和高光能利用率材料,育出新品种的方法。株型是指作物各器官的长相和长势。茶树叶片着生角度愈小,其有效光合作用愈强,高光效茶树株型结构是:树姿半开张,上层叶片着生角度较小,下层叶片逐呈水平展开,叶面积指数3~4。

 

引种

引种[Introduction of variety] 把外地品种或种质资源引入本地,进行鉴定、繁殖、利用或保存的育种方法。引种可以丰富引种地区的品种或资源种类。不同生态型的茶树品种,对气候、土壤都有一定的要求,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间引种易成功。引种时需避免病菌、害虫、杂草带入。驯化[Acclimation] 把野生植物或异地品种培育成栽培植物或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的途径。根据驯化的难易程度,分自然驯化和风土驯化。自然驯化指野生植物或品种引入新地区后,不发生性状变异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正常生长发育,如原产福建的“福鼎大白茶”引种到浙江后,遗传性状未发生变异,生长发育正常;风土驯化亦称气候驯化,指野生植物或品种引种到与原产地明显不同的环境中,性状发生变异,被迫逐步适应,如云南“凤庆大叶茶”引种到浙南茶区后,株型变得紧凑,叶片变小,芽重变轻,抗寒性增强。用种子或实生苗作引种材料,并采用逐步迁移法,容易达到风土驯化的目的。

 

南茶北引

南茶北引 [Tea introduct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north] 将原产南方的茶树向北方引种。“南”与“北”是相对而言的。茶树在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日照短的南方气候条件下形成许多遗传特性,如乔木或小乔木树型、叶大质薄、芽壮毫多、生长期长、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高、喜温等,向北引种后,常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增厚、新梢茶多酚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耐寒力增强等特性。北引应选择耐寒力强的品种,并逐步迁移。70年代山东“南茶北引”的成功,使中国植茶区域的纬度向北推进了2。~3。

北茶南迁

北茶南迁[Tea introduction from the north to thesouth] 将原生长在北部的茶树向南方引种。北部茶区的茶树长期生长在积温小、雨量少、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典型灌木树型、叶小质厚、生长期短、耐寒力强、氨基酸含量高等特性。南迁后,依旧保持灌木型茶树特征,但全年生长期延长,茶多酚含量增加,开花结实增多。中国“鸠坑茶”种在60年代引种到非洲几内亚等国是北茶南迁的典例。

品种

品种[Variety]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相对一致的栽培植物群体。茶树品种按其来源、繁殖方式和适制茶类,分地方品种、群体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以及红茶、绿茶、乌龙茶品种等。按发芽迟早分特早生种、早生种、中生种和晚生种。按审定部门分国家级品种和省级品种。

品种命名

品种命名ENaming of variety] 对农家品种或选育品种赋于名称。茶树品种命名尚无统一规定。命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按地名命名,如鸠坑种(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乡)、十里香(产于云南省昆明市金马乡十里铺)等;按形象比喻命名,如奇曲(枝条弯曲成“S”形)、佛手(叶形如手掌)等;按叶片大小命名,如勐库大叶茶、瓜子金等;按发芽早晚命名,如吴山清明茶、不知春等;按芽叶色泽命名,如尖波黄、安吉白茶等;按芽叶茸毛命名,如福鼎大毫茶、凌云白毛茶等;按茶味命名,如安远苦茶、江华甜茶等;按生育特性命名,如迎霜(霜降前后芽叶仍生长)、槠叶齐(发芽整齐)等;按选育编号命名,如英红1号、皖农95号等。

 

有性系品种

有性系品种[Sexual variety] 亦称“有性繁殖系品种”。世代用种子繁衍的品种。植株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繁殖简便,故多数农家品种均属此类。由于有性后代易发生性状分离而导致茶树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多样性,对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收不利。因此,除自然条件差的局部地区外,已不提倡用有性系品种繁殖。需有性繁殖时要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植株纯度相对较高的茶园留种;选择优良植株混合采种;在苗圃进行单株择优汰劣。

 

有性繁殖系品种

有性繁殖系品种[Sexual propagating varietyD 即“有性系品种”。

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Local variety]。一亦称“农家品种”、“传统品种”、“地区性品种”。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品种。对当地自然或栽培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除一些无性系品种外,一般多为较混杂的群体,如发芽期、芽叶色泽和叶形均有多种变异,是系统育种的原始材料。“地区性品种”还指限于局部地区栽培的品种,如乌龙茶品种等。

 

农家品种

农家品种[Farmholding variety] 即“地方品种”。传统品种(Traditional variety] 即“地方品种”。

群体品种

群体品种[Jat)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自行繁衍的一群同种个体。因经长期的自然选择,故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个体间性状差异大,在同一群体内常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类型,如龙井群体种,芽叶色泽有绿、黄绿和紫色;发芽期有早、中、晚;叶形有长叶、圆叶、普通和瓜子形。群体品种中的一些优良单株是系统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如高产、优质、早生绿茶良种“龙井43号”就是从龙井群体中选育而成的。

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Cultural variety] 生产上栽种的品种。它可以是地方品种、育成品种或引进品种。按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有性系品种采用种子繁殖。无性系品种采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繁殖。

育成品种

育成品种[Improved variety] 亦称“改良品种”。根据预定的育种目标,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以及其他育种方法育成的新品种。它比地方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性状。中国绝大多数育成品种系采用系统选种、无性繁殖的方法育成。

改良品种

改良品种Clmproved variety) 即“育成品种”。

当家品种

当家品种[Popular varietyD 栽培面积大,在一地区生产上作为主要栽培的品种。如勐库大叶茶是云南茶区生产红碎茶的当家品种,福鼎大白茶是江南茶区生产绿茶的当家品种,铁观音、黄校是闽南茶区生产乌龙茶的当家品种。有些无性系当家品种,常作比较试验的对照种。

国家品种

国家品种(National varietyD 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品种。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1988年改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认定了30个品种为国家品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梅占、政和大白茶、毛蟹、铁观音、黄棱、福建水仙、本山、大叶乌龙、勐库大叶茶、风庆大叶茶、勐海大叶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凤凰水仙、上饶大面白、上梅洲茶、宁州茶、黄山茶、祁门茶、鸠坑茶、云台山茶、湄潭苔茶、凌云白毛茶、紫阳茶、早白尖、宜昌大叶茶、宜兴茶。1987年认定了22个无性系品种:黔湄419号、黔湄502号、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10号、槠叶齐、龙井43号、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迎霜、翠峰、劲峰、碧云、浙农12号、蜀永1号、英红1号、蜀永2号、宁州2号、云抗10号、云抗14号、菊花春。1994年审定了24个无性系品种:桂红3号、桂红4号、杨树林783号:皖农95号、锡茶5号、锡茶11号、寒绿、龙井长叶,浙农113号、青峰、信阳10号、八仙茶、黔湄601号、黔湄701号、高芽齐、槠叶齐12号、白毫早、尖波黄13号、蜀永3号、蜀永307号、蜀永401号、蜀永703号、号蜀永808号、蜀永906号。1998年审定了宜红早。至此共审(认)定国家品种77个,其中无性系品种60个,有性群体种17个。省级品种[Provincial varietyD 经省(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在省(区)范围内推广的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相对稳定,适于本省(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并有较大的种植面积。

无性系品种

无性系品种[Clonal variety] 世代用无性繁殖方法繁衍的品种。由同一植株的营养器官用扦插、压条或组织培养法繁殖,不发生由于两性细胞结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所造成的性状分离,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便于耕作管理和机采加工。它又分单无性系和双无性系。单无性系是以一个无性系为单位,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群体;双无性系是以两个无性系品种按比例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群体。

 

单无性系品种

单无性系品种[Mono-clonal varietyD 见“无性系品种”。

双无性系品种

双无性系品种[Biclonal varietyD 见“无性系品种”。标准品种[Standard varietyD 亦称“对照品种”。育种工作中为鉴定供试材料优劣而设置的对照品种。茶树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常以国家或省级良种为标准种,如绿茶品种用福鼎大白茶,红茶品种用云抗10号或英红1号,乌龙茶品种用黄校或武夷水仙等。

对照品种

对照品种EControl varietyD 即“标准品种”。

特早生种

特早生种[Extra-early sprouting varietyD 越冬芽生长发育和春茶开采特早的品种。因各茶区气候条件和茶类不同,一般不用萌发日期或春茶开采期确定,而是用一定的物候标志所需的有效积温或活动积温来表示。在江、浙茶区将一芽三叶展需有效积温低于60℃的品种称为特早生种。如龙井43号和乌牛早等。

早生种

早生种[Early sprouting varietyJ 越冬芽生长发育和春茶开采早的品种。在江、浙茶区把一芽三叶展需有效积温60—90℃的品种称为早生种,如福鼎大白茶、迎霜等。中生种[Medium sprouting variety] 越冬芽生长发育和春茶开采期介于早生种和晚生种之间的品种。江、浙茶区把一芽三叶展需要有效积温为90~120℃的品种称为中生种,如浙农12号和黔湄502号等。

晚生种

晚生种(Late sprouting variety] 越冬芽生长发育和春茶开采期均迟的品种。江、浙茶区把一芽三叶展需要有效积温大于120℃的品种称晚生种,如政和大白茶和福建水仙等。

无性系

无性系(CloneJ 亦称“营养繁殖系”。源于同一植株的营养器官通过扦插、压条或组织培养等方式产生的一群相同个体。并世代采用这一繁殖方式。由于繁殖过程没有雌雄配子结合,不发生基因重组,因此个体间具有同样的基因型,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型也一致。政和大白茶、铁观音、槠叶齐等品种均属无性系。
 

营养繁殖系

营养繁殖系[Clone] 即“无性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