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图片及详解8

 wxhqyfpy 2015-08-15

昆布

昆布图片

昆布

昆布

昆布为少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商品来源主要有昆布(鹅掌菜)、裙带菜及海带三种,均作昆布药用。

1、昆布

别名:鹅掌菜。

来源:为海产褐藻类翅藻科多年生植物昆布的干燥的叶状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福建。

性状鉴别:叶状体卷缩成不规则的团块,全体呈黑棕色或深棕色。表面被有白色盐霜,革质而硬脆。用水浸软后,完整者长30~50厘米。固着器呈分叉的树枝状。柄部圆柱形,近叶片部渐扁平。叶片轮廊呈卵圆形,羽状深裂。革质柔滑。表面有细纵皱纹,中央部分稍厚,两侧裂片长舌状,有锯齿或全缘。气腥,味咸。

主要成分:含碘、昆布素(多糖类)、藻胶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褐藻氨酸。

药理作用:①软坚散结,消痰清热,用于治疗瘿瘤。可能与其所含碘化物有关,因碘为甲状腺素主要成分,碘摄入不足能导致甲状腺素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瘿瘤),而内服昆布能补充碘的摄入量,纠正甲状腺素不足,从而使肿大的腺体逐渐缩小,甚至消散,所以说它能软坚散结。

②降压。据最近研究,海带提取物所含之褐藻氨酸为一降压有效成分,动物实验证实有轻微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对早期增生性肿大有一定效果,但需长期(3月~半年)坚持服药,常配海藻,方如海藻玉壶丸加减。

又治慢性颈淋巴腺炎,常配夏枯草、牡蛎等,方如昆布消疬汤。

又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煎汤常服。

用量:6~9g。

处方举例:昆布消疬汤:昆布9g、海藻9g、夏枯草15g、牡蛎30g(先煎)、柴胡6g、白芍9g、陈皮6g,水煎服。

2、裙带菜

来源:为褐翅藻科植物带菜干燥的叶状体。

产地:主产于辽宁、山东、浙江。

性状鉴别:形状与上种相似,用水浸软后,可出大量粘液。完整者长20~100厘米,叶片轮廓长卵圆形,羽状深裂。质薄柔滑,半透明极易剥离成两层,叶中央有一条肥厚的筋脉,裂片长舌形,全缘。气腥,味咸。

3、海带

来源:为海带科一年或二年生大形褐藻类海带科植物海带干燥的叶状体。

产地:自然生长的海带分布限于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人工养殖的已推广到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性状鉴别:叶状体多纵叠捆成把,全体绿褐色或黑褐色,少有棕黄色。表面被有白色盐霜。革质而硬脆或质薄而脆。用水浸软展开后,完整者长达1米~6米,宽7~20厘米以上,固着器呈叉状分歧。柄部粗短,下部圆柱形。叶状体长带状,革质或质薄柔滑,半透明状,中部较厚。由中部向两侧渐薄。全缘或有波状皱褶。气腥,味咸。

以上三种均以色黑褐,质厚,无砂石者为佳。

炮制:切咀,生用。

效用:同海藻。

注:①大部分地区习用的昆布为上述三种,常混同药用,但以昆布为正品。

②广东习用的“昆布”,别名海白菜,为绿藻类石莼科植物石莼及孔石莼的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片状,黄绿色、质薄如纸,较易破碎。用水浸软后呈膜状薄片,似干白菜叶。气腥,味微咸。河南、福建、湖北少数地区也以之作昆布代用品。据《海药本草》记述本品:“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脐下结气,煮汁饮之,湖人用治疳疾”。与昆布疗效不同。

③湖南习用之昆布为萱科藻类植物鹅肠菜干燥的叶状体。呈不规则团块,棕褐色或褐色。质薄脆,用水浸软展开呈长带形,长10~40厘米,宽1~2.5厘米,丛生于一盘状固着器上。气腥,味咸。

xiaobai 发表于 2013-01-14 17:59:00 

滑石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画石、液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来源:为单斜晶系矿石。系由辉石,透角闪石及叶状蛇纹石等变化而成的天然矿石中硅酸盐类矿物的滑石。

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西,山西,江苏,陕西,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青白色、黄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手摸之有油脂样滑腻感。质较软而坚实,用指甲可刮下白粉;体较重而易砸碎。气无,味无而有微凉感。耐热(加热1300~1400℃亦不熔)。

以色青白,滑润油腻,整洁,无杂石者为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镁,而含粘土、石灰等。

药理作用:利尿渗湿、清热,作用较和缓;所含的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管,止泻而不引起鼓肠,对治疗水泻尤为适宜。又体外试验其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轧成粉末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胃,膀胱经。

功能: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主治:种热燥渴,中暑吐泻,淋病水肿,吐衄血等症。

临床应用:为去湿清热常用药,凡小便不利而属于热证者,常用滑石。

1、用于治疗热淋(例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等)、石淋(泌尿系结石)。取其有利尿清热作用,在治疗泌尿系结石和急性尿路感染的方剂中,滑石广泛应用。

2、用于治疗暑热。夏季受暑,发高热,小便不畅,烦躁口渴,或有水泻,可用滑石配甘草,方如六一散,再加辰砂,即为益元散,对治疗小儿夏季感冒腹泻,效果更好。

3、作为辅助药,用于温热病热在气分而夹湿者(感染性疾病中期和极期,持续发热、身重、口渴、舌苔黄),配合其他清利湿药,使湿热随小便解除,放入黄芩滑石汤。此外,在温热病恢复期,津少阴亏,余热未退尽,也可在滋阴药中稍加滑石,促使余热随小便解除。

4、外用治疗皮肤湿疹、皮炎,常配黄柏末等。

用量:内服10~15g,治疗泌尿系结石可重用至24~30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1、六一散《伤寒标本》:(成药、生滑石末六份,甘草末一份),成分服6~9g(小儿量为2.4g~3g),每日2~3次,冷开水或温开水送服,用其它汤药送服。如与其他药同煎,则需要9~15g(大剂可达24g)包煎。

2、益元散。六一散18g,辰砂1.5g,分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中暑腹泻者,以藿香或香薷9g,轻煎送服更好。如与其它药同煎,益元散可用至9~15g。

3、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9g、滑石9g、通草3g、茯苓15g、猪苓9g、大腹皮9g、白蔻仁3g,水煎服。

:全国大部分地区习用硬滑石。华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习用软滑石。

软滑石是矿物中高岭石的一种,属单斜晶系,由辉石、白云石、云母石等含镁之矿石受水及硅酸作用后变化而成。多产于变质岩,石灰石及白云岩中。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呈棱块状颗粒状,大小不一。全体呈白色或夹杂有浅红色,灰色。表面无光泽或稍有光泽,手摸之有滑腻感。体较轻,质松软,用手即可粉碎成白色粉末。微有泥土样气,味无,舔之粘舌。不溶于水、盐酸或硝酸,在硫酸中加热后,变成灰色。我们认为软滑石应为药用石脂的一种与滑石功效不同,不宜做滑石使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3-01-03 16:30:00 

桃仁图片

桃仁

桃仁中药书图

桃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乔木桃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种子扁平长卵圆形,长1~1.5厘米,宽1厘米,厚3~5毫米。顶端尖中部膨大,基部钝圆而偏斜,边缘薄,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尖端一侧有一棱线状种脐,基部有台点,并自该处分散出多数棕色维管束脉纹。种皮薄而脆,易剥落,内有肥大子叶二片。富油质,胚根位于种子尖端部分。气微,味微苦。

以个大饱满,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脂肪油和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破血行瘀,油燥滑肠。其作用为:镇痛、消炎、解毒、通便。又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

炮制:去净种皮,用时捣碎。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活血行瘀,润燥滑肠。

主治:经闭徵瘕,蓄血,腹痛,外伤瘀血及肠痈,肠燥便秘。

临床应用:为祛瘀常用药。

1、治血瘀经痛、经闭,表现有下腹胀痈、经行不畅、夹有瘀块、血色紫黑、经血量少,甚或数月不来,舌质紫,或舌边有瘀点,脉涩或沉缓。治宜化瘀与调经相结合,常用桃仁、红花配四物、方如桃红四物汤;如气虚弱较甚,用桃仁、红花配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如气郁疼痛较明细,可在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再加柴胡牛膝、枳壳等,方如血府逐瘀汤。

2、治跌打损伤而致的瘀血滞留作痛,无论论新伤、旧伤、内伤、外伤,都可用桃仁祛瘀。一般配红花当归桑枝赤芍。如属伤后瘀血内蓄而有热结便秘,胁腹疼痛,则需配大黄天花粉、柴胡、当归等,方如复元活血汤。如属伤后寒凝瘀滞,关节肌肉酸疼、僵硬而怕冷,得温则痛减,须配桂枝白芷、当归等。

3、治肠燥便必,尤其适于跌打外伤后瘀热内积引起的便秘,或病后、伤后卧床多、活动少,影响到肠管蠕动减慢所致的便秘,取其有脂肪油能润燥而滑肠,常配火麻仁、当归、生地、枳壳等。如便秘由温热病或跌打损伤后“蓄血”引起,表现有腹部胀满疼痛、谵语烦渴、脉沉涩,或有发热,要配大黄、芒硝等加强下瘀清热的作用,方如桃仁承气汤。此方破血下瘀之力较猛。如果想作用稍缓和些,也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大黄代之。

4、用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和肺痈(肺脓疡),桃仁作为辅助用药,故苇茎汤和肠痈方均用之,其作用可能为消炎、祛瘀、排脓。

此外,桃仁对散瘀结积聚有一定作用,可配桂枝、茯苓丹皮、赤芍等制成桂枝茯苓丸,试用于治疗体积不大的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

:1、桃仁药性较纯,故在活血祛瘀剂中广泛应用,配破瘀药则破瘀,配行血药则行血,但单用力薄,一般不作为主药用;

2、桃仁与杏仁均能治便秘,但前人认为杏仁行气,便秘而见气郁者较适宜;桃仁行血,便必而见血滞者较适宜;并可参考脉象用药,脉浮属气宜用杏仁,脉沉属血宜用桃仁。以上区别可供参考,但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桃仁与杏仁可以同用于治便必,也可以互相代用;

3、孕妇习惯上不用桃仁,如治便秘,可用火麻仁加川朴代。

用量:3~9g,不宜多服用时须打碎(即为桃仁泥)。

处方举例:1、桃红四物汤:桃仁9g(打碎),红花6g,川芎4.,当归9g,白芍9g,熟地12g,水煎服。

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9g(打碎),红花9g,当归12g,生地15g,赤芍9g,川芎4.5g,柴胡6g,牛膝6g,枳壳6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

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桃仁6g(打碎),红花6g,柴胡6g,炮山甲1.5g,大黄(酒炒)3g,归尾6g,天花粉3g,甘草2.4g,水煎服。

4、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9g(打碎),桂枝6g,生大黄9g(后下),元明粉6g(冲),甘草3g,水煎服。

:1、桃仁的栽培品个较大,野生品个较小而饱满,有些嫁接后的种子特别瘪瘦。

2、桃仁形状与杏仁近似,应注意区分。

3、未成熟的风落毛桃干燥后称“碧桃干”,中药用作固涩药,治盗汗、吐血、妊娠下血等。
































































xiaobai 发表于 2012-12-15 16:34:00 


大蒜图片

大蒜

大蒜中药图

大蒜为少常用中药。载自《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列入菜部。

别名: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均为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球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膜质,剥去膜质,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主要成分:新鳞茎每100g含水分70g,蛋白质4.4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3g,粗纤维0.7g,另含钙、磷、硫胺素、核黄素、挥发油等。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作用;挥发油所含的蒜素,对于数种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已充分证明有杀菌作用,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蒜的发挥性物质,大蒜汁及浸出液及蒜素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害、结合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蒜的新加仑制剂,毒性很小,能减慢心率,增加心收缩力,扩张末梢血管,增加利尿,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硬化兔的血压。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有效。

炮制:生用,捣汁。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主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痢疾,疟疾,百日咳,蛇虫咬伤。

临床应用: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消痈肿,化症积肉食,解毒杀虫,其功不小。但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故阴虚火旺者及目疾、舌、喉诸患者忌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口舌生疮者忌用。

用量:内服:煎汤,4~9g,生食、煨食、或作丸服。外用:捣敷、或作栓剂、切片炙。

处方举例:1、治心腹冷痛:(《濒湖集简方》)蒜、醋浸二、三月,食至数颗。

2、治肺结核:(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鲜大蒜,第一次1~2头,捣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挥发之气,每日二次,每次1~3小时。



















































xiaobai 发表于 2012-12-04 12:09:00 


玫瑰花图片

玫瑰花

玫瑰花的中药书图

玫瑰花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纲目拾遗》。

别名:红玫瑰。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灌木玫瑰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朵,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安徽等省,其它各省多有栽培。

性状鉴别:花蕾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1~1.5厘米,花朵半球形,直径1.5~2.5厘米。花瓣多数,膜质,层迭而生,紫红色,脱色部位棕黄色,基部宿萼绿褐色,花托球形,萼片五裂披针形。剥落花瓣,中有雄蕊多数。气香浓,味微苦涩。

以花蕾、花朵大而完整,色紫红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牻牛耳醇。花瓣含有蜡质、二十九(碳)烷,以及鞣质等。

功效与作用:舒肝镇痛,收敛止泻。

炮制:生用。

性味:微甘、苦、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理气行血,解郁调经。

主治:肝胃气痛,乳痈肿毒,月经不调,肠炎下痢。

临床应用:1、治肝郁胁痛、胃脘痛。不论胃神经官能症或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凡有胃部或胁部闷痛、发胀,都可用玫瑰花,配香附川楝子等,方入玫瑰解郁汤。对兼有泄泻者亦可用玫瑰花。

2、治妇女月经过多,病情较轻浅者。配益母草,水煎服。

用量:4.5~9g或3~6朵。

处方举例:玫瑰解郁汤:玫瑰花6g、香附9g、川楝子9g 、白芍12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10-16 09:47:00 


神曲图片

神曲为常用中药。始载《药性论》。《本草纲目》列入谷部,李时珍谓“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

别名:六神曲、六曲。

来源:神曲是用面粉、杏仁、赤小豆等六种药物混合,经发酵后加工制成。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处方:面粉75公斤、赤小豆3公斤、去皮杏仁3公斤、鲜辣蓼0.75公斤、鲜青蒿0.75公斤、鲜苍耳秧0.75公斤(用鲜嫩枝叶,去掉粗枝)。

制法:1、先取面粉与杏仁混合,用石碾轧细过罗待用。

2、取赤小豆粉碎成粗末,加水熬煮成粥。

3、取鲜辣蓼、鲜青蒿、鲜苍耳秧,洗净切细段,加水煮烂,连同上药晾冷,共入搅拌机内,搅拌均匀,如水不足可增加适量的温开水,反复搅拌至成颗粒状。取出,置容器中,使之发酵(约48小时),发酵后揉坨,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小块,晒干即得。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小块,表面黄白色,略平滑。质较坚硬,断面粗糙,微显白色菌丝。有发酵气,味酸微甘。

主要成分:含淀粉酶、酵母菌、乙种维生素闻、挥发油、甙类物质。

药理作用:消食行气,健脾止泻、解表,可视为一种酶性助消化药,有健胃作用。

炮制:生用或妙焦、炒黄用。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主治:食积不消,胃纳不佳。

临床应用:1、用于健胃,治消化不良,属于寒滞者更适宜,有食欲不振、饮食积滞、胸腹胀满者常用之,配山楂、麦芽、党参、白术、方如健脾丸。

2、用于健脾,治脾虚泄泻(常伴消化不良),配白术、陈皮、砂仁等。

3、用于解表,治感冒而表现有伤食腹泻者(可见于胃肠型流行性感冒),配解表药。此外,神曲还可加入由金石药品组成之丸齐中,以增强胃力而助消化吸收(例如磁朱丸)。

使用注意:1、积滞而表现有胃火炽旺、舌绛无津者,不宜用神曲。此时由于阴津消耗,应先生津、清热,用甘寒、清凉之品,如竹茹布渣叶淮山药天花粉之类。而神曲辛温,性味较燥,虽能消滞,但在此情况下恐其助阳,故仍不宜用;

2、胃酸过多者用神曲后有泛酸、嗳酸倾向,故不宜用。

用量:9~15g。

处方举例:健脾丸:神曲9g,山楂9g,麦芽12g,陈皮6g,党参6g,白术9g,枳实6g,水煎服。

:福建尚产健胃曲(别名建曲、建神曲、范志曲、万应曲)。是用豆谷及其他多种药物混合加工,印压成块,发酵而成。干燥后呈扁长形方块,长6厘米,宽4.5厘米,厚2厘米。表面灰白色,有霉斑及虫蛀痕。体轻显疏松,断面粗糙,灰黄色至灰褐色,有草质纤维,气清香,味微苦。效用略同神曲,兼治伤风感冒,暑温痢疾。



































xiaobai 发表于 2012-10-06 11:03:00 

冬瓜子图片

冬瓜子的中药成品图片

冬瓜子的中药书图

冬瓜子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瓜子。现市售有单边,双边两种。其原植物相同而是栽培品种的变异。

别名:冬瓜仁。

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冬瓜的成熟干燥种子。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为扁平卵圆形,长约1.2~1.4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白色。一端钝圆,另一端尖,尖端有两个突起,其一较小为种脐,另一突起稍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种子两面的边缘均有一环形边。种皮较粗糙,质较薄而软,剥去种皮厚可见有一层透明无色的膜状胚乳,紧包于两片子叶之外。子叶白色,胚根小形,朝向尖端。气无味略甜。

单边冬瓜子:外形略似双边冬瓜子而较小,长约1~1.2厘米,宽约5~7毫米。边缘光滑无环形边。种皮较厚较硬而脆。气味同上。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葫芦巴硷、腺嘌呤、脂肪油。

药理作用:1、利尿、消炎,故能清热除湿,散热毒痈肿。2、祛痰。

炮制: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脾、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尿,消肿、排脓、消痰、止咳。

主治:肠痈、肺痈,水肿胀满,痰热咳嗽,白浊白带等症。

临床应用:作为治疗内痈和痰热咳嗽的辅助药。治内痈用法与薏苡仁同;治痰热咳嗽虽然效力不及栝萎仁,但仍有一定作用,常配前胡,川贝,杏仁,方入前贝杏瓜汤。

用量:6~12g,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前贝杏瓜汤:前胡6g,川贝6g,杏仁9g,冬瓜仁9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9-10 17:38:00 

薤白图片

薤白的中药成品图片

薤白的中药书图

薤白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夕白。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薤或小跟蒜的用沸水煮过或蒸后干燥的鳞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其它各地亦大部分有产。

性状鉴别:鳞茎鲜时似小蒜头但不分瓣。商品呈不规则的圆形,大小不一,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外面具数层有纹理的膜质鳞片,揉之易脱。质坚硬,角质半透明。具强烈的蒜臭,嚼之粘牙。以黄白色,粒大,半透明,无鳞叶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

药理作用:行气止痛。其作用原理现代还甚少研究。按薤白为葱蒜属植物,该属植物有类似芥子的作用,欧洲民间过去常用该属植物缓解肺部炎症引起的刺激症状(如胸痛);又实验证明口服葱蒜的提出物后,平滑肌的反应先是短暂兴奋,继而抑制。这两点资料对于理解薤白治疗胸痹(胸膜炎、心绞痛)何以有效,可能有一定帮助。

炮制: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开胸痹、导痰壅,散结满,止疼痛。

主治:胸部闷痛,咳嗽气喘,冷痢后重等症。

临床应用:为治疗胸痹的常用药。所谓胸痹,主要是由于心脉血滞,以致胸阳不运而引起,表现为胸中觉痞满阻塞不畅,胸背部有刺痛,或前后牵引痛,或牵涉至胸膈或胁下作痛,并常有气促、喘息、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一般代表功能,胸阳不运就是胸部血液循环功能阻滞的意思。现已明了,胸痹证常见于心绞痛,其发病确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有关。此外干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所见的胸痛也属于胸痹。

治疗胸痹常以薤白配栝萎、半夏为基本药,再随证加减。

如属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可和栝萎薤白半夏汤配其他理气活血药治疗。据现代初步观察,按此法治疗数目,多数病例症状显著改善。

如属胸膜炎,则用枳实栝萎白散,再加种连或黄芩,加强行气宽胸和清热作用。

如属肋间神经痛,可用栝萎薤白白酒汤加络石藤宽筋藤等。

对于由内伤气团,例如由肩挑或搬运重物过度憋气用力引起的前胸翳闷,也可用栝萎薤白半夏汤行气而舒解胸闷。

此外,薤白还可以治胃肠湿滞、泻痢,有醒脾助消化和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服用过多对胃粘膜有刺激,溃疡病者不宜长用。又平素胃气虚寒者,服薤白后往往发生噫气,也不宜多用。

用量:9~18g。

处方举例:1、栝萎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萎30g,薤白12g,制半夏6g,丹参18g,郁金9g,红花6g,水煎服。

2、枳实栝萎薤白散加减:枳实6g,栝萎15g,薤白15g,制半夏6g,川连3g,陈皮3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8-13 21:53:00 

麦芽图片

麦芽的中药成品图片

麦芽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于糖项下。原名麦蘖。

别名:大麦芽。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芒大麦)的颖果,经水湿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棱形,长8~12毫米,中部直径2.5~3.5毫米。表面有两片不易削落的稃壳,淡黄色,背面及两侧有脉5条,腹面有纵沟一条,基部有数条长1厘米左右的须根。稃内含种仁一粒。质坚,粉性。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有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分解酶、乙种和丙种维生素等。

功效与作用:疏肝醒胃、消食除满、和中下气,其原理为:

1、健胃。用麦芽煎液胃内灌注的实验证明,麦芽对胃白酶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对增加胃酸(总酸和游离酸)的分泌亦似有轻度的作用。

2、退乳。临床观察,于产后回乳(如产妇无儿饮乳)或哺乳妇女在婴儿断乳时,因乳汁滞留,乳房胀痛,可用本品退乳,前人认为这与散血行气有关。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

效用:健脾胃,消食积。

临床应用:1、用于健胃,治一般消化不良,对米、面食积和果积(食水果过多而致的消化不良)有化积开胃的作用。可视作消化的滋养药,常配神曲、白术陈皮,方如小儿伤食方。疾病过程中如有胃口不佳,消化力弱、舌苔厚腻,可在治疗方剂内酌加麦芽。

2、用于退乳,利用麦芽的温通作用,减轻乳母断乳后的乳汁滞流,从而消除胀痛,但此时麦芽用量宜大,用生麦芽120g,微火灼黄,水煎服,或用麦芽60g(炒研末),每服15g,温开水送下,效果较好。此外,服补药(如党参、黄芪等)而防其胀满时,可酌加麦芽助消化。

:1、生麦芽醒胃作用较好,食欲不振者可用之,小孩尤为合适;炒麦芽性较温和,食物吸收不良,大便稀烂者用之较好,退乳也用炒麦芽;从对淀粉的消化力而论,生品大于炒焦(但微炒则影响不大);2、前人有谓孕妇忌用麦芽,恐有碍胎,但实际上只要对症,孕妇也可用麦芽,但不宜长服,以免“削气”过甚。又炒麦芽服用过多时会影响乳汁分泌,哺乳妇宜慎用。

用量:本品用量宜稍大,量小无效,入煎剂一般每服12~30g(小儿酌减)。粉剂冲服每次6~15g,效果较好(对淀粉的消化力粉剂大于煎剂)。

处方举例:小儿伤食方:麦芽6g,谷芽6g,山楂4.5g,莱菔子3g,陈皮2.4g,连翘3g,神曲6g,白术3g,水煎服。

:大麦有芒大麦、米大麦两种,米大麦无芒,形似小麦,但粒稍肥大。药用为芒大麦(糖麦)。另有少数地区以小麦的颖果发芽后作麦芽用。临床习惯认为生用能下乳,炒焦断乳。确否值得研究。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31 22:16:00 


雷丸图片

雷丸的中药成品图片

雷丸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多孔均科植物雷丸菌的干燥菌体。野生,寄生于腐朽的竹根上。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黑褐色,略显粗糙,有网状皱纹。质坚重,不易破碎。断面牙白色,角质,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层纹相交错,呈颗粒集结样花纹。气无,味淡。以大小均匀,坚实沉重,外皮黑褐色,内碴牙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溶蛋白酶(约3%),为驱虫有效成分。

功效与作用:杀虫(主要为绦虫),口服后被绦虫体所吸收,通过溶蛋白酶作用,使虫体蛋白质分解破坏,虫头不再附于肠壁而排释。此外,体外试验又能灭猪蛔虫、蚯蚓和水蛭。

炮制:捣碎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肠、胃经。

功能:杀虫。

主治:小儿疳积,虫疾腹痛等症。

临床应用:为驱绦虫常用药,对驱钩虫也有一定帮助。但对蛔虫、鞭虫疗效不高。

1、治绦虫,对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都有一定疗效。可用雷丸粉。

2、治钩虫,单用或配榧子肉、槟榔等。

使用注意:1、本品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故不入煎剂,用粉剂以冷开水调服。

2、副作用极少,偶有轻度恶心。

3、雷丸本身含大量镁,有通便作用,服后一般不要另用泻药。

用量:粉剂一日量30~60g,分2~3次。用糖水送服较好。

处方举例:雷丸粉:雷丸粉45~60g(一日量),加少许冷开水把粉末调成膏泥样或糜粥状态,分3次口服,连服2~3天。

:1、本品含一种蛋白酶,能破坏绦虫及囊虫虫体,达到杀灭的作用。此外对钩虫、蛔虫也有杀灭作用,临床报导用于治疗脑囊虫病获得满意效果。

2、本品所含蛋白酶,溶于水,加热至60℃,半小时后或在酸溶媒中失效,在碱性溶媒中作用最强。宜为丸散服,不宜煎煮。日用量6~18g。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29 20:00:00 


浮小麦图片

浮小麦的中药成品图片

浮小麦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小麦项下,名浮麦,即水淘浮起者。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小麦的干品、轻浮、瘪瘦的颖果。均为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颖果长圆形,长约3~6厘米,直径约2~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抽皱,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带有黄色柔毛,低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淡。以颗粒均匀,轻浮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盒乙种维生素。

功效与作用:止汗。镇静、抗利尿。

炮制:生用。

性味:甘、咸、凉。

归经:入心经。

功能: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骨蒸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止汗。治疗各种虚汗、盗汗,单用虽有效,但多配麻黄根。牡蛎、黄芪等加强止汗作用,也可配橹豆衣,方如浮小麦橹豆煎剂,据观察,此方治疗肺结核盗汗效果较好。2、用于抗利尿,治疗小儿遗尿,配桑螵蛸、益智仁等,效果较好,方如加味甘麦大枣汤。

用量:15~60g。

处方举例:浮小麦橹豆衣煎剂:浮小麦、橹豆衣各9g,加水200毫升,浓缩至100毫升,每服50毫升,一日二次。

加味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g,浮小麦18g,菟丝子9g,炙桑螵蛸9g,煨益智仁9g,龙骨6g,大枣24g,水煎服。

:浮小麦,应取用水淘轻浮水面的麦粒,并以冬小麦为佳。但有的地区以充实饱满的小麦作浮小麦药用,按小麦功能养心除烦,适用于妇女脏燥喜怒无常之症(癔病)。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27 15:38:00 

安息香图片

安息香的中药成品图片

安息香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落叶乔木安息香树之树干受损伤后渗出的树脂。多为进口。

产地:主产于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地,国内广西有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小块片状,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稍显粗糙。常温条件下,质略坚而松脆,易断碎。断面微有光泽,并嵌有乳白色树脂层,加热则软化。气芳香,味淡。以外色橙黄,内碴有乳白色夹层,气香浓,质纯净者为佳。

主要成分:我国出产的安息香含总香脂酸(全为苯甲酸)25%~31%。苏门答腊安息香主含树脂肪,商品之干燥醇浸出物含总香脂酸约26%~35%,其中大部分为桂皮酸。泰国安息香(商品)含总香酸酸约39%,其中绝大部分为苯甲酸。

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有兴奋中枢作用,并能行气血和祛痰。

炮制:研细粉,生用。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心、脾经。

功能:开窍,辟恶,散风,行血。

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心腹诸痛。

临床应用:用于中枢兴奋,其作用大致与麝香苏合香相同,且常同用。三香比较,三者都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但麝香兼有消肿祛痈作用,可治疗痈疽和跌打损伤,苏合香则以治中风痰厥为特长;安息香则兼能活气血,治心腹疼痛。

用量:1.5~3g,入丸散剂。

处方举例:安息香丸:安息香、沉香、丁香、木香茴香各9g、砂仁、香附、甘草各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g,紫苏汤松下,治小儿寒气腹痛屈脚而啼。

:除上述商品外,过去尚进口一种压结成大块的安息香,外表黑褐色或灰褐色,并夹杂有白色斑块,香气较淡品质较次。另外还有一种水安息香,呈褐色液体样,用椭圆形小木罐包装,每罐重约30g,新中国成立后,已先后停止进口。广西地区发现有安息香树分布,并已试行生产。所产之安息香品质、形色、气味与上面所述完全相同。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26 16:16:00 

稻芽图片

稻芽的中药成品图片

稻芽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蘖米。《本草纲目》蘖米项下载“稻蘖—名谷芽”。

别名:稻谷芽。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陆生或水生草本植物稻的颖果,经水湿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长椭圆形,长7~9毫米,宽3~4毫米。外壳黄色,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长0.8~4厘米的须根。稃壳内含种仁一粒(大米)。质坚,粉性。气无,味微甘。以颖果饱满,色黄,生过根芽者为佳。

炮制:同谷芽

效用:同谷芽。

:此种稻芽,南方称谷芽。京津二市将谷芽(粟芽)、稻芽分别药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6 14:06:00 


蛇床子图片

蛇床子的中药成品图片

蛇床子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为伞形科蛇床的成熟干燥果实。均系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北、中南等地,其他各地均有野生。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分枝,高30~80厘米,表面有纵沟纹、疏生白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基部有短阔的叶鞘,叶片卵形,2~3回羽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茎生叶柄较短。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8~10枚线形,花色白,小型5瓣。双悬果椭圆形,分果各具翅状棱脊5条。花果期6~8月。

性状鉴别:双悬果椭圆形,由两个分果合成。长2~4毫米。直径1~2毫米。淡黄棕色淡黄绿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偶有细果柄。每个分果的背面有翅状棱脊5条。接合面平坦,有两条棕褐色略凸起的油线,中央略凹入。果皮薄脆。果皮薄脆,搓之易拓,中含榄核种子1枚。具油性。气香,搓时更浓,味微辛、凉、苦。以果粒饱满,黄绿色,无枝叶混杂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蒎烯、樟脑烯,异戊酸龙脑脂,又含蛇床子素及香豆精类成分。

功效与作用:温肾助阳、燥湿杀虫。实验观察有以下作用:1、抗真菌。试管内对紫状皮表癣菌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对鸡胚培养的新城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3、驱虫。临床上用蛇床子提出物驱蛔虫,可使大便蛔虫卵阳性的患者转阴性。

4、类型激素作用。实验证明蛇床子能使正常的小白鼠延长交尾期,去势的小白鼠出现交尾期,有类性激素的作用。

5、抗滴虫。在显微镜下观察,滴虫当加入蛇床子激素后立即停止活动,用10%蛇床子膏后1分钟即止活动,而对照组则可活动1小时以上。但也有人观察到蛇床子提出物在体外并无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阳,散风寒,燥湿杀虫。

主治:阳痿、阴囊湿痒,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外用熏洗疥癣湿疮皮炎湿疹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皮肤湿疹和瘙痒症,如婴儿湿疹、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汗疱疹糜烂期、阴囊湿疹、外阴瘙痒、疥疮、皮癣等。皮肤有分泌物渗出和发痒者,可用蛇床子煎水外洗,或用蛇床子30g、轻粉9g,研为细末,油调或凡士林调膏外搽,或用蛇床子油膏外搽,均有治疗效果。

2、用于治疗阴道滴虫,有阴道滴虫引起的外阴瘙痒,可用蛇床子30g,白矾6g,或再配紫苏叶30g,煎水外洗;也可用10%蛇床子液500毫升冲洗后,加用蛇床子阴道栓剂,有较好效果。

3、用于治疗肾虚、阳痿等病例。多配合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温肾助阳药物内服。

使用注意:本品性温,对有阴虚炒热者不宜用。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3~9g。

处方举例:蛇床子油膏:蛇床子30g,凡士林70g,调制成膏外用。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6 11:13:00 

使君子图片

使君子的中药成品图片

使君子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商品有带壳的使君子和去壳的君子仁两种。

来源:为使君科植物藤本灌木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使君子)或种子(君子仁)。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

性状鉴别:使君子呈纺锤形,长2.5~4厘米,直径1.5~2厘米,具5条纵棱,棱间凹陷。果皮茶褐色,坚硬而光滑,稍有光泽。体轻,不易破碎。断切面呈五角形,壳内含有种子一粒(君子仁)。种子纺锤形,显干瘦,多抽皱长1.8~2.6厘米,直径0.6~1厘米。种皮灰白色或黑棕色,质易脆,易剥落。种仁黄白色,肉质。气微香,味香甜美。以个大成熟饱满种子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使君子酸钾。胡芦巴硷、吡啶、脂肪油等。

功效与作用:驱蛔虫:体外试验使君子水浸剂对猪蛔虫头部有麻痹作用。有效成分为使君子酸钾。

炮制:生用。

归经:甘,温。

主治:小儿虫积,疳积,食积,腹胀面黄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驱蛔虫,排虫率约达70%,疗效还不够满意,但因其毒性小,较安全,且味甘可口,小儿喜服,故多用于儿童驱蛔。可单用,或配槟榔同服,放如使槟合剂。又有人驱蛲虫,但疗效比驱蛔虫更差。此外,也可用使君子治疳积,取其有驱虫兼健胃作用。常配胡黄连、芜荑等,方如疳积丸。

使用注意:1、副作用可有呃逆,用其壳煎水饮服可止;多服还可出现眩晕、恶心等反应。

2、生食副作用较大;炒后副作用稍轻。

3、使君子不宜与热药、热茶同服,否则易致腹泻。

用量:入煎剂6~9g。嚼服按年龄,每穗1颗(炒香),总量不超过20颗。空腹服,连服2~3天。

处方举例:使槟合剂:使君子9g,槟榔4.5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6 10:18:00 

紫菀图片

紫菀的中药成品图片

紫菀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子菀、小辫儿(安国)。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均为栽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1~1.5米。具不规则的块状根茎,簇生多数细根、灰紫色,基生叶丛生,长椭圆形,边缘具锯齿状,两面疏生小刚毛,叶基部渐狭延长成翼状的叶柄茎生叶生近无柄。茎直立,单一,直径约1厘米,上部有分枝。头状花序成复伞房状,花两色,外围为一轮舌状花,花冠兰紫色,长1.5~1.8厘米,中心为管状花,花冠黄色,长约6毫米,瘦果扁平,倒卵形,长约3毫米,具白色冠毛。

产地:生产于河北安国、安徽毫县。

性状鉴别:根茎为不规则的疙瘩块状,长约2~6厘米,直径约1.5~3厘米。顶端有茎基及叶柄的残留,其下簇生许多细根,形如马尾或编成辫状。根长约5~15毫米,直径1~2毫米表面淡紫色或紫棕色,具纵皱纹,断面淡黄白色,质稍柔软,气微,味甜。以根多而长,棕紫色,去净地上茎无泥土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传统经验认为能止咳化痰,现代实验证实能显著地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这可能与其所含的紫菀皂甙有关。但一般认为镇咳作用不明显(也有实验谓紫菀彤有镇咳作用)。此外,有些实验还没证实紫菀有抗结核的作用。能抑制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且对动物有保护作用。另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宋农痢疾杆菌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槲皮素有利尿作用。紫菀皂甙有很强的利尿作用。

炮制:切嘴生用或蜜制。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其,消痰止咳。

主治:风寒咳嗽、气喘痰多、肺虚久咳咯血。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慢性咳嗽,尤其寒咳,有痰道壅塞,咳吐不爽,或痰中带血(例如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病之咳嗽),配百部、桔梗、荆芥等,方如止嗽散。如慢性咳嗽而偏于劳热,设置咳吐脓血,则需配养阴清热药如天冬黄芩、桑白皮之类,方如紫菀汤。

使用注意:本品并非润药,故凡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者慎用,必须用时,只能在滋阴重剂内酌加少许紫菀配伍。

用量:4.5~9g。

处方举例:止嗽散(《医血心悟》):紫菀9g,前胡6g,荆芥6g,百部6g,白前6g,桔梗3g,甘草3g,水煎服。

紫菀汤(王海藏方):炙紫菀9g,黄芩4.5g,天冬9g,桑白皮9g,杏仁6g,桔梗6g,阿胶珠6g(溶化),川贝6g,知母6g,党参6g,五味子12粒,甘草1.5g,水煎服。

:除以上紫菀外,有些地区使用菊科植物橐吾属十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作紫菀用,如肾叶橐吾、大叶橐吾等,习称山紫菀或土紫菀其中以肾叶橐吾使用的地区较广。本品在全国分布很广,多自产自销。它与紫菀的不同点为:根较细,直径约1毫米,体稍轻,质略硬脆,表皮褐色或黄棕色。断面中间淡黄色细木质心。有特异香气,味淡辛辣有刺舌喉感。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3 15:29:00 

覆盆子图片

覆盆子的中药成品图片

覆盆子的中药书图

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上品。

别名:复盆子。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覆盆子或长叶覆盆子及同属多种悬钩子的近成熟干燥聚果。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呈类圆锥形、类球形或扁圆形,由多数小果聚合而成。直径0.5~1厘米。高0.5~1.2厘米。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顶端纯圆,底部有棕褐色总苞,向内凹陷,体轻而质坚硬。小果易剥落,放大镜下观察略呈三角形,向外一侧密被白色短毛茸,其他两侧有网眼状凹坑。气微清香,味微酸。以个大,坚实,黄绿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维生素A类物质、维生素C、挥发油等。

功效与作用:补益肝肾,作用为强壮、收敛、抗利尿。

炮制:生用。

性味:甘、酸、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固精,助阳明目。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小便频数,眼目昏花。

临床应用:治尿频、夜尿,常配桑螵蛸、益智仁芡实等,效果较显著。但固精效果较差,虽用于治遗精、阳痿,但只作为辅助作用,主要靠配伍补骨脂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等,方如五子汤。

使用注意:本品热而敛小便,凡有小便不利,阴不足而阳亢盛,虚火浮越者不宜用。

用量:9~15g。

处方举例:五子汤: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莲子各4.5g,水煎服,或制丸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3 14:27:00 


琥珀图片

琥珀的中药成品图片

琥珀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义别录》,列为上品。

别名:血珀、云珀、煤珀。

来源:琥珀为松科树木的树脂,埋藏于地层中,经过多年转化而成为化石样物质,故有千年松脂化琥珀之说。多在开山,挖土或采煤时发现。

产地:琥珀主产于云南、广西、河南、福健、贵州等地区,煤珀主产于辽宁抚顺。

性状鉴别:琥珀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碎粒状,色泽不一。

主要成分:含树脂、挥发油、琥珀松香高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香醇等。

功效与作用:镇静安神、利水通淋、活血祛瘀。

炮制:研细末,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肝、膀胱经。

功能:安神定惊,散瘀血,利小便。

主治:心神不安、惊悸不寐、多梦,产后瘀血阻滞腹痛,淋病尿血,金疮损伤等症。

临床应用:1、治惊痫、不眠,配合欢花、夜交藤白芍酸枣仁等,或单与朱砂合用,即朱珀散,每服0.9~1.2g。

2、治肾结石和血淋、热淋,取其有利尿、理血作用。常配旱莲草、冬葵子、猫须草等,方如琥珀通淋方。如偏于热而有口渴者,配猪苓、萹蓄、木通

3、治癓瘕之疼痛,尤其血瘀腹痛,取其有活血祛瘀作用。常配三棱、鳖甲等。

4、试用于治角膜翳,用琥珀配枸杞子菊花、夜明砂等,方如琥珀杞菊汤。

用量:1.3~3g,入丸散剂,或研末冲服,也可后下入汤剂。

处方举例:1、琥珀通淋方:琥珀2.1g(冲),炙山甲12g,旱莲草,冬葵子各18g,木通9g,木香9g,猫须草18g,荠菜24g,大枣30g,水煎服,治肾结石血尿。

2、琥珀杞菊汤:琥珀2.1g(冲),枸杞子12g,菊花9g,女贞子12g,夜明砂9g,密蒙花9g,菖蒲4.5g,水煎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2 22:58:00 


菖蒲图片

菖蒲的中药成品图片

菖蒲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植物来源较多。商品主要有 石菖蒲、鲜菖蒲和九节菖蒲三种。

1、石菖蒲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野生于山涧溪水石间。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根茎扁圆柱形,多弯曲,长3~20厘米,直径0.3~1厘米,常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显干枯皱缩,具细纵纹,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2~8毫米。叶痕略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而凸起呈鳞片 状。根茎下面,具多数圆点突起的细根痕,偶有细根残存。节部有时残留有纤维状叶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类白色者粉性,淡棕色者短纤维性。皮部纤维较多,横切面可见形成环,气芳香,味微辛。以条粗,坚实,断面类白色,香 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石菖蒲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细辛醚(C12H16O3),并有酚性成分。水菖蒲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甲基丁香酚、细辛醛等。(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逐痰去浊,其原理为:镇静、健胃(促进消化液分泌)、镇痛(解除肠管平滑肌痉挛)、利尿。

:体外试验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通窍除痰,醒神健脑,去湿开胃。

主治:神昏癫痫,健忘耳聋,脘痞满闷不饥,噤口下痢。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病而证见发热、神志模糊或昏迷,烦躁不安、气粗短促,面红耳赤、头昏耳聋,这些情况中医认为属于“湿浊蒙蔽清窍”,而菖蒲辛香,能化浊开窍,配郁金更能加强理气作用而 宣透湿邪。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上述症状是由于脑膜或脑实质受炎症刺激而引起的,可见于“流脑”和“乙脑”。菖蒲和郁金可能是通过镇静作用,配合其他清热解毒药,而有助于缓解神昏、烦躁等症状,方如菖 蒲郁金汤。

2、用于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表现痰气郁结者,配郁金、白矾等同用,其原理可能仍属镇静,方如白金丸加味,或用石菖蒲6g,糖适量,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3、用于治疗声音嘶哑而见喉炎或声带水肿者,常配腊梅花、桔梗、石斛等,方如菖蒲开音汤。

4、用于健胃,治疗消化不良,表现有肚腹胀痛,肠鸣多气(因胃肠内异常发酵所致)。菖蒲能刺激胃液分泌,并对制止胃肠的异常发酵有一定帮助,常配厚朴、陈皮等同用。此外,治疗噤口痢,用菖蒲解胸膈之热闭,开胸进食,也取其健胃理气作用,配参苓白术散。

5、用于通淋,取其有利尿作用,在治石淋或热淋的方剂中,可用作辅助。

6、用于明目,试治角膜溃疡,配枸杞子菊花琥珀等。

使用注意:石菖蒲与水菖蒲(处方名优称建菖蒲)比较,功用近似,但菖蒲辛香的气味较浓、通窍作用较强,故多用之,其鲜品(名鲜菖蒲)用于高热神昏疗效更好。另有九节菖蒲,为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 质较优,芳香开窍之力较石菖蒲更胜。

用量:1.5~7.5g,不宜过量。用于明目、开音,投以1.5~3g作药引便可;用于开窍治疗神昏烦躁,用4.5~7.5g如欲通利大小便,则常需用至9g左右。

处方举例: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石菖蒲4.5g,郁金4.5g,连翘9g,山栀仁6g,菊花6g,淡竹叶9g,岗梅根27g,水煎服。

2、鲜菖蒲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饯菖蒲(细叶菖蒲)的根茎或带苗全草。野生或栽培,喜生于阴湿沙质土壤。

植物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横走,多分歧,长约3~15厘米,直径约5毫米。表面白色而带红晕,有紧密而明显的环节,节间长约2~3毫米,有残留鳞片,节的下面生根。叶丛生于根茎先端,二行排列,线形 ,长5~20厘米,宽约1.5~3毫米,先端尖,全缘,暗绿色,光滑无毛。花茎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侧裸出,无梗,呈圆柱形,花两性,淡黄绿色,花被6、雄蕊6,浆果肉质,倒卵形。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性状鉴别:同植物形态,而不带花茎。

炮制:剪断,鲜用。

效用:同石菖蒲。

3、节菖蒲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等地。

性状鉴别:根茎呈纺锤形,略弯曲,长1~3厘米,中部直径3~7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有多数横向突起的节(鳞叶痕)交错排列,节上常有小疙瘩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性,类白色至黄白色 。气无,味淡而微酸。以肥大粗壮,表面黄色,断面白色者为佳。

炮制:生用。

效用:习惯认为与时菖蒲同功。

注意:1、九节菖蒲。历代本草均无记载,至清代陈仁山《药物生产辩》云:“又有一种名外菖蒲者,即九节小菖蒲”。按中医药理菖蒲是芳香开窍药,而九节菖蒲的植物科属及性味,均与石菖蒲不同。 两者效用是否同功,值得研究。

2、除上述三种菖蒲外,还有水菖蒲,别名白菖蒲、臭菖蒲。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野生于浅水的沟溪沼泽。其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性状与石菖蒲相似,唯体较粗壮而疏松。直径0.8~2厘米,淡黄白色,节间较稀 疏。断面较平坦,少纤维。具特异香气,味苦辛。

此外四川还产销:1、建菖蒲:或称九节菖蒲、大菖蒲。产于西昌高山水沼地区,其原植物可能为石菖蒲的变种—随手香。性状较水菖蒲略小,全体各段粗细不匀。外表棕色或微显紫色,节较密。根痕明显,呈曲回状排列。断面 桃红色或淡棕色,较平整。气香。味微苦。2、藏菖蒲:主要四川甘孜与西藏接壤地区,性状似水菖蒲,只是体粗壮而大,节稀疏,鳞片不太突出。圆形根痕较大,异常明显,数多而稠密,中央凹洞深陷。断面粉棕色,显粉性。香气略淡 。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2 10:54:00 

太子参图片

太子参的中药成品图片

太子参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古籍本草书中未见记载,原为江苏省的民间药。

别名:孩儿参、童参。

来源: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干燥块根。现多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块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平直或弯曲,长约3~7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淡黄白色,半透明,微有纵皱,并有若干横沟纹及须根断面后的痕迹。根头钝圆,多有残留的茎基或茎痕,下端渐细。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加工时沸水焯过)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以肥壮,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果糖等。

功效与作用:益气、生津。补力远不及人参,且侧重于补益阴气、生津止渴、调肺润燥。

炮制:生用。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脾、肺经。

功能:补气、生津。

主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久病气虚,气短自汗,精神疲倦,津液不足。

临床应用:体质虚弱而属阴虚者较适宜,尤其适用于肺气不足、伤津口渴、阴虚咳嗽的患者;对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补益脾胃)也有一定的帮助。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用之亦佳。此外,还有报道说用太子参配五味子等治神经衰弱,效果较好,方如参味合剂。

与人参比较人参补力胜于太子参,强心救脱,或体虚而偏于寒者用人参较好;太子参较柔润,用于阴虚血热则较适宜。但在一般补剂中,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又血压偏高不宜用人参时,可用太子参替代。

与西洋参比较:两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参稍带补气作用。在热病或病后伤津、出现口舌干燥症状时,或热邪未尽而正气已伤者,可用太子参代替西洋参。总之,对太子参的功力不宜估计过高。论滋水制火,太子参不及沙参玄参;论补益元气,太子参甚至不如党参。但在一定的情况下,替代人参、党参使用,仍有其价值。

使用注意:习惯上不予藜芦配伍。

用量:因药力较缓,故用量宜稍大,相当于人参的2~3倍,常用15~30g,不需另炖。

处方举例:参味合剂:太子参浸膏2毫升,五味子酊1.5毫升,酸枣仁酊3毫升,单糖浆3.5毫升,共制成10毫升,每日2词,每次5毫升,开水冲服。

:《本草纲目拾遗》有“太子参”一名,系指五加科人参之小者而言,但商品并未用此名称。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1 22:06:00 

丹参图片

丹参的中药成品图片

丹参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又名“赤参”因其色红故名。

别名:紫丹参。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野生活栽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密披淡黄色绵毛,茎直立,方形,上部多分枝。叶对生,奇数状复叶,小叶3~5枚,顶端小叶最大,椭圆形或卵形,具钝锯齿缘,轮伞花序,总状排列,花唇形,淡紫色。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暗棕色或黑色。其根朱红色。

产地: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和生产。

性状鉴别:野生的根茎粗糙,顶端有茎的痕迹,下方生数支圆柱形支根,多万去。全长10~20厘米,直径3~10毫米,反面红褐色或砖红色。有不规则的纵皱,栓皮容易剥落。质轻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疏松有裂隙显筋脉小店。气微,味甘微苦。以条粗壮,色紫红,无芦头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丹参酮甲(C18H12O2)、丹参酮乙(C19H18O2)、丹参酮丙(C19H20O2)、隐丹参酮(C19H20O3),并含维生素E。(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活血祛瘀、清热除烦,现已经其作用为:1、扩张血管和降压,动物实验初步正民,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2、抗菌。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强力的抑菌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其酒精浸剂在1:100000浓度下仍能抑制结核菌,动物试验丹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临床观察还有镇静、安神、镇痛等作用。

: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初步发现丹参显著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日,似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在临床上还没有证实丹参有抗癌价值,虽然在某些治癌复方中有应用丹参,但不是作为上药。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微寒。

归经:人心,肝经。

功能:活血通络,凉血消肿,除烦清心。

主治:痛经,经闭,腹部肿块,瘀血作痛痈肿疮毒,烦热不安。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心脉阻滞所致的心绞痛,取其有疏通瘀塞、扩张血管的作用。轻症者配檀香、砂仁等,方如丹参饮。又可配蒲黄、五灵脂、郁金等,研末冲服。血瘀而见阴虚者,配生脉散,方如丹参生脉散加味。又据报道,有心肌梗塞抢救中,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有较好效果,部分病员的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情况迅速好转,一些病例有血脂下降现象。

2、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困难、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瘀滞作痛,可单味研末(即丹参散)冲服,每服6g,陈酒或温开水送下,或配桃仁、归尾、红花等,水煎服。

3、用于治疗心血不足所致的神经衰弱,有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可用丹参12g,水煎粉早晚服,配紫石英、龙骨、牡蛎、熟枣仁等,水煎服。又可用成药补心丹(含党参、丹参、玄参、朱砂、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当归等)。

4、用于治疗肝郁胁痛,适宜于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变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差者,取其有祛瘀之力,常用丹参30g,配糯稻根30g、红糖30g,5碗水煮成2碗,分2~3次温服,对降低谷丙转氨酸似有一定帮助。至于治急性传染性肝炎,虽也有人用丹参,但本品种就是较适宜用于肝病的慢性期。

5、用于治疗血栓塞性脉管炎,适宜于病情较轻者,常配当归、元参、鸡血藤等,方方如丹参通脉汤。

6、用于治疗高血压,取其有降压和镇静作用,可配鸡血藤、磁石等。

使用注意:1、前人认为丹参能祛瘀血、生新血,既能行血,又能养血,故誉之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个评价是过高了,实际上,从活血祛瘀血来说,丹参与四物汤的作用下爱你公司之处,但四物汤在活血的同时,又有补血作用,而丹参却没有补血作用。

2、本品药性平和,但仍有个别病例用后会引起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故读一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丹参亿人慎用。

3、本品习惯上忌与藜芦配伍。

用量:祛瘀活血一般用6~15g,大剂15~30g。治脉管炎重用至30~60g。但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大剂量。

处方举例:1、丹参饮(《医宗金鉴》):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水煎服。

2、丹参生脉散加味:丹参15g,党参19g,麦冬18g,五味子6g,山萸肉12g,糯稻根24g,生地18g,水煎服。

3、丹参通脉汤:丹参30g,鸡血藤30g,当归18g,元参30g,甘草30g,水煎服。

:全国大多数地区习用的丹参,为正文所述的野生品,与历代本草记述相符。但栽培的丹参,常因气候土壤不同,但其性状变异;再就是同科不同种植物丹参的根,差异更大,商品名称也不相同。现分讲如下:

1、川丹参(《四川中江等地栽培品》):原植物同丹参。其特征:主根明显,分歧少,全体较野生品粗大肥实,直径5~15毫米。表皮细红褐色,带油润具细纵皱纹,栓皮不易剥落,质地坚实。折断面黄褐色,肉质,少纤维。气弱,味微甜。

2、甘肃丹参: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及褐毛丹参的干燥根。根呈圆锥形,多数支扭结呈绳索状,长15~25厘米或更长,直径1~6厘米,顶部可见并列的圆柱形茎痕,表面红褐色有扭曲错综的纵向沟纹。质松。易折断,断面疏松,外部红褐色,木心黄白色,点状,散列于皮部之间。气微,味淡微涩。此种丹参,原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习用,近年京津也使用。因其形状似瓣子秦艽而色红,故有的地区误秦艽药用,应予纠正。此外,还有云南产的滇丹参、三叶丹参、白背丹参及小丹参等,均为地产地销。

3、本品反藜芦。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1 14:01:00 

木香图片

木香的中药成品图片

木香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系进口的广木香(由广东进口)和国产的川木香两类,药用以前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云南引种广木香成功,称云木香。质量与进口广木香相同,并有较大量的生产。现广木香进口极少。

1、国产木香类—云木香

别名:广木香。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四川、北京等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根呈类圆柱形或枯骨形。长短粗细不一,长5~15厘米,直径0.5~4厘米。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有显著的纵沟及侧根痕。有的可见网状皱纹。质坚硬。断面黄棕色或褐色,有褐色小点(散在油室),形成层环状,棕色,有放射状纹理。老根有骨髓。具特异的甜蜜香气,味苦而带辣。以根条均匀,质坚实,色棕黄,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油、云木香硷(Saussurine)、树脂、菊糖。挥发油主成分为木香内脂(C15H20O2)、木香酸(C15H22O2)、木香醇(C15H24O)、a一及b一木香烃(C15H24)等。(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行气整肠而止痛止泻,现已证实其作用为:1、抗菌和抗真菌。体外试验木香的粉剂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羊毛样小孢子菌等皮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驱风、行气止痛,促进肠蠕动。动物实验证实,木香煎液能通过对迷走神经的作用,使在位大肠兴奋,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因而能缓解胃肠气胀(鼓肠)所致的腹痛。

炮制:切片或捣碎,生用。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大肠、三焦经。

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胸腹胀痛,呕吐泻泄,里急后重,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为治疗腹痛、泻痢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腹痛。由于能行肠胃滞气,所以消化不良或虫积等所致的腹满胀痛,均可应用。对消化不良,可用木香醒脾开胃止痛。有食积,呕吐、下泻者,配山楂、麦芽、陈皮等,方如木香顺气丸。如腹痛由虫积所致,则在驱虫方剂内加入木香一味,对减轻腹痛有帮助。

2、用于治疗痢疾泄泻,对兼有里急后重、腹部胀闷者更适宜。一般认为煨用较好,但不经煨用者也有效。如属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如细菌性痢疾),常配川连,如香连丸(成药),或在治痢方剂内加入木香1.5~3g能加强止痛止泻作用。如属泄清稀、腹痛肠鸣(如急性肠炎),可配苍术、厚朴、茯苓木瓜黄芩等。有人用木香配蝉蜕、防风、秦艽等治湿疹,取其祛湿作用。

此外,在补剂中加木香能醒脾胃,有助于补药的吸收,同时能减轻补药的腻滞,故归脾汤等木香与补益药同用。

使用注意:1、内用燥热者不宜用木香。阴虚血热者一般忌用,必需应用时应与益气滋阴药同用,以缓和其辛燥之性。

2、木香入补宜后下煎服。行气导滞,止痛止泻以磨竞较好(原粉剂作用较大)。

用量:1.5~9g入丸散剂分量减半。

处方举例:木香顺气丸(成药):含木香、香附、陈皮、青皮、枳壳、山楂、麦芽、神曲、台乌、槟榔、茯苓、莱菔子、甘草等,每服3~6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川木香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木香(Jurjnea aff. souliei Franch .)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产地:主要产于四川阿坝自治州的大金、小金、马尔康、松潘、理县及雅安地区的宝兴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槽状半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粗糙,具支根痕,刮去外皮,露出丝瓜络状的纤维网。体轻质硬。断面有黄色或黄棕色的放射状花纹,并显多数裂隙,有的中心髓部呈腐朽状。香气特殊,味苦,嚼之粘牙。以根条粗壮结实,体重,油多气香,裂沟少者为佳。

效用:略同云木香,习惯认为效用不及云木香。

2、进口木香类

老木香

来源:与云木香系同一原植物。

产地:主产于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

性状鉴别:根多为劈裂的块状,如折断之枯骨。长约5~10厘米,粗约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扭曲而深的纵沟,质坚硬。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稠密的深棕色小点(油室)。香气浓烈,味苦辣。以块大,中节,油性足,芳香浓烈者为佳。

效用:同云木香,习惯认为品质优良。

新木香

来源:同上。

产地:主产于印度旁遮普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扁圆柱形,多切成段,长短大小不一,长5~15厘米,直径2~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纵皱纹及须根痕,顶端如胡萝卜顶,中央有髓。质较松。断面淡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状,棕色小点较少。香气较结,味苦辣。以根条粗壮均匀,质坚实,色灰黄,香味浓者为佳。

效用:同云木香。

:1、云木香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树脂、云木香碱、菊糖及甾醇等。

2、除上列两类木香外,商品中经常见到的,还有:

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河北、山西栽培的祁木香)及总状青木香(新疆木香、野生)的干燥根。在广木香货源不足时,有的地区作木香用。而华北、东北有些地区又曾作青木香用。

性状界别:根呈圆柱形至长圆锥形,略弯曲,根头部膨大,或已切成块(根头)或长段。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7~3厘米。表面淡褐色,有纵皱纹,顶端有稍凹陷的茎痕及棕红色的叶柄残茎,质坚硬,断面中心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向外有一层颜色较深的形成层,呈环状。气清香,味苦,嚼之有清凉感。

越西木香:解放后,发现与四川的越西故名,为菊科植物木里木香和越西木香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西昌地区各县,野生。本品在广木香货源不足时,也曾作木香药用。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似鸡骨。长约5~2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纵裂沟,并有突起的须根痕。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多有偏心性放射状纹理及油室,皮部较薄,形成层颜色较深。油质较重,气浊,味微甜而苦辣,嚼之粘牙。

这两种木香的效用均与云木香近似,而力稍逊。其中越西木香,京津曾作木香使用,现在以云木香为主。天津一产的紫雪散,其中青木香系和河北栽培品土木香。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1 10:15:00 

苍术图片

苍术的中药成品图片

苍术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术”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提到术有白(即白术)赤(即苍术)之分,现商品又将苍术分两类。一产华东,中南,水湿切片后析出白霉如毛,称毛苍术。一类产东北,华东,切片后不生白霉称山苍术。

别名:茅苍术(毛苍术)、北苍术(山苍术)。

来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和北苍术(Atrca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根茎。均为野生。

产地:茅苍术主产于江苏省茅山地区(故名茅苍术),湖北省襄樊地区,河南省信阳,南阳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均有生产。山苍术主产于华北,东北各省,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茅苍术:呈不规则的连珠状,又似疙瘩之连接,弯曲拘挛,条块大小不一。长2~厘米,直径0.8~1.5厘米。表皮深褐色略粗糙,有根痕及短小须根,有茎痕或偶带残茎。质坚实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切断面水湿后,能析出微细的针状结晶,形如白霉。气芳香,味微甘而后苦辛。以形如连珠状,坚实,外皮深褐色,断面黄白色,显朱砂点为佳。

山苍术:形色略与茅苍术同。但体形较粗大有分歧。长约3~15厘米,直径1~3厘米,质亦坚实,但较茅苍术略松泡。断面黄白色,略显菊花心样放射纹理,亦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但较少。切断面水湿后无针状结晶析出,香气不及茅苍术浓烈,味甜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去净毛须、气味芳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有苍术醇(C15H26O)、苍术酮(C15H20O)。又含大量甲种和丁种维生素(但水煎剂不含甲种维生素)(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1、健胃。2、利尿、发汗,利尿作用不明显,但能增加钠、钾从小便排出。3、镇静,有效成分为挥发油。4、降血糖。5、强壮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维生素有关。

炮制:切皮,米泔水炒,土炒。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燥湿健脾,去风湿。

主治:脾为湿困引起的运化失调,食欲不振,呕恶烦闷,腹胀泄泻;关节肢体疼痛。

临床应用:为祛湿的重要药物,不论内湿、外湿都勊应用。前人的经验说:“治外湿以苍术最为有效。

1、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即所谓湿郁中焦),有胃脘满闷、食欲不振、或吐或泻,配厚朴、陈皮,方如平胃散;如偏于热滞,也可配香附、神曲、栀子等。

2、用于治疗泄泻,尤其夏季水泻,湿热较重,配银花茯苓

3、用于治疗风湿,尤其肌肉风湿。常配麻黄桂枝、苡仁等,加强镇痛效果。如为热痹、有发热、口渴、关节红肿剧痛、苔黄、脉数,则配石膏等清热,白虎加苍术汤加减。

4、用于外科,对治疗阴疸、肛周结核等有一定效果。又可治疗湿热所致下肢腹胀痛无力而类似丹毒者,常配黄柏牛膝、生苡仁等,方如四妙丸。

5、用于眼科、治疗夜盲症和麻疹后角膜软化,取其甲种维生素,多入丸散服(有报道用水煎也有效果)。可单味研末用,或与木贼配伍。处方:苍术120g,木贼60g,研末混合;饭时随蔬菜调入3~6g,或配雄羊肝。

此外,还可用于强壮。治精神不振,肢体无力,偏于虚寒者,配熟地、干姜

使用注意:苍术性较辛燥,故阴虚血燥、有咯血鼻衄者不宜用。

:苍术与厚朴均能化湿。治胃肠满闷和吐泻时,两者常配合同用,但祛风燥湿以苍术作用较强;温中除满则苍术不及厚朴。

用量:3~9g。

处方举例:1、平胃散(《局方》):苍术9g,厚朴6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

2、白虎加苍木汤加减:苍术9g,生石膏30g(打碎先煎),知母12g,甘草6g,桑枝12g,防己9g,银花藤9g,水煎服。

3、四妙丸(《丹溪心法》):苍术、黄柏、牛膝、生苡仁各等分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开水送下。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1 00:40:00 


姜图片

姜的中药成品图片

姜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干姜,现商品分为鲜姜和干姜两种。

1、鲜姜

别名:生姜。

产地:除东北外,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平的不规则块状,并有指状分歧,各分歧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具光泽,有浅棕色环节。折断后有汁渗出。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老者为佳。

炮制:用时切片。捣汁称鲜姜汁,煨用称煨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解表散寒、止呕、除痰、解毒。

主治:感冒风寒,呕吐,痰多喘咳;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

产地:主产于四川犍为,贵州长顺、兴仁,此外浙江、陕西、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有生产,均为栽培。

性状鉴别:形态同鲜姜,但表皮皱缩,顶端均有下凹的茎痕,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皱纹或粗糙,也有明显的环节,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油点。质坚的多粉质,有少数纤维;质松的纤维多,粉质少,气味同鲜姜。以质坚体重,断面白色,粉质足,味香浓而辣者为佳。

主要成分:同生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

功效与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所谓“温中散寒”;2、健胃止呕;3、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辛辣剌激确能使健康人的血压升高。

炮制:切片或切块。片生用;块炒炭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 祛寒温中,回阳。

主治:吐泻腹痛,肢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即脾胃虚寒)。凡有恶心、呕吐或呃逆、口泛清涎,或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缓者(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可配党参、白术,方如理中汤。

2、用于温化痰饮。凡寒咳多痰,呼吸短促(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用干姜,并配细辛五味子等,更可加桂枝,方如温肺化饮汤和苓桂五味姜辛汤,或在理中汤基础上,再加陈皮茯苓、半夏。

3、用于温经止血,治崩漏、吐血、便血而证属虚寒者。在妇科尤为多用。治妇女虚寒崩漏,子宫出血(病程较长,血出瘀黑成块,脉象沉迟者适用),常配附子和其它补气止血药,方如姜附固冲汤。又可用于经后期血色黑而有小腹痛(由血气虚寒所致),方如姜附四物汤(干姜、附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用于回阳救逆,治疗亡阳症。辅助附子,加强祛寒作用,方如四逆汤。

使用注意:1、孕妇慎用。阴虚内热咽喉疼痛,或多汗者,均不宜用干姜。

2、干姜与生姜比较:干姜善于温中而祛里寒,生姜长于发汗而散外寒。

3、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肠胃(但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其效力较强劲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强心作用较显著,作用于全身,其力较迅速而不久留。故前人的经验说: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按:“走”即作用部位广泛的意思,“守”即作用部位较局限但较持久)。干姜、附子配合能加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相得益彰,故前人说:“干姜无附子不热”,而附子得干姜其毒性亦稍减。

4、干姜对胃有刺激性,故入补剂时常须配甘草、大枣以缓合其刺激性。

5、淡干姜是由原药泡淡后切片晒干而成,气味没有那么峻热,散寒力稍弱些,但长于止呕、行气。

用量:3~9g,稍大量可用至12~15g。

处方举例:1、理中汤(《伤寒论》):党参12g,干姜9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

2、苓桂五味姜辛汤:茯苓15g,桂枝4.5g,五味子9g,干姜3g,细辛1.5g,水煎服。

3、姜附固冲汤:干姜6g,熟附片6g,白术12g,黄芪12g,山萸肉15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茜草9g,陈棕炭9g,水煎服。

:1、药用干姜以四川犍为主要产区,产量大,质量优。但因姜种和栽培地区不同,好次亦有差异。例如龙华场产的体瘦皮粗多筋,色带黄;建版场的产品块大肥实,皮细,粉质足,内色白。其它各省虽亦有产,但多体瘦纤维多,粉质少,辛辣味较淡,质次。

2、植物学上说姜的原植物仅有一种,实际也有变种,与菊花情况相似(如毫菊、杭菊、滁菊等)。

3、姜是用根茎繁殖的,作种的根茎叫做“种姜”。四川有“黄口”(芽尖齐呈樱桃嘴)“铁白口”(芽尖略弯)和“白口”之分,药用以黄口最好,铁白口次之,白口最次。黄口姜的优点:块大而结实,粉性大,味辣,水分较少,炕制干姜成品率高。它与一般食用鲜姜不同。食用鲜姜的老姜干燥后,体形瘪瘦,纤维多,无粉性。

:姜皮,来源:与姜同,是将鲜姜浸于水中过夜,用刀剥取外皮晒干而成,多为加工糖姜片的副产品。效用:味辛性晾,功能和中行水,主治皮肤水肿。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0 23:29:00 


羌活图片

羌活的中药成品图片

羌活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见于《神农本草经》的独活项下。现商品羌活和独活不是同一植物的干燥根茎和根。

别名:黑药。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ium Ting)的干燥根茎和根,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山西、云南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团状或略弯曲的长柱形,如姜块、如鸡头、如蚕、如猪尾。表皮棕褐色或棕黑色。周身密布突起的瘤结,多是须根,支根的残基,并有紧密的环状节纹。 亦有少数无环状节纹,仅有些横纹及纵皱和少数瘤结的。或一段有瘤结及环节,或一段无瘤结及环节的。顶端有一至数个茎基残痕微凹陷如鸡眼状。体轻质松脆,易碎断。横断面中心淡黄色,外围淡棕色或棕色,组织较疏松。放射状裂隙明显,如菊花心,并可见黄棕色油点(分泌腔)。气香特异,味微甘苦辣,有胡萝卜味。以条粗长,外皮棕黄色,环节紧密,断面朱砂点多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1、解热发汗。2、镇痛。3、抗菌,其酒精浸剂在1:50000浓度下能抑制结核菌生长。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膀胱、肝、肾经。

功能:散风寒湿、止痛。

主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对有寒热、骨痛、头痛等表症者,尤为适宜。散风之力比防风强。

2、用于治疗风湿。凡有关节肌肉风湿,都可应用,尤其适宜于由寒湿较重而引起的上半身肌肉风湿痛,以及腰背正中部肌肉有冷感和挛缩感的患者。本品又可治与风湿有关的面神经瘫。常配独活、防风等,方如羌活胜湿汤。

3、羌活与独活各有所长,羌活性味雄烈,发汗解热的作用较强,擅长解表;独活性味较淡而和缓,除湿的作用较强;羌活、独活配伍使用,各发挥其所长,相得益彰,对治疗风湿痹痛,效果更佳。

用量:常用量3~9g。治感冒,用量宜轻,3~6g便可;治风湿,用量稍重,可用至9g。但羌活、独活同用时,两者的剂量都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恶心等不适感。

处方举例: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8g、独活6g、防风6g、藁本6g、川芎3g、蔓荆子4.5g、炙甘草3g,水煎服。

:羌活习惯以产地命名,产四川者外川羌。产青海、甘肃、新疆者名西羌。羌活因产地不同,形态不同而命名分等。如团块状的名疙瘩羌,鸡头羌,形如蚕的名蚕羌,形如猪尾的名条羌,分段生有环节的名竹节羌。现商品各分一,二、三等。习惯认为蚕羌最好。以产地面分认为川羌外色棕色黑油润香味纯正较优。西羌,外皮棕褐色。欠油润、气味稍浊,次于川羌。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10 10:05:00 

知母图片

知母的中药成品图片

知母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蚔母。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he)的干燥根茎。

产地:河北省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以易县产品俗称西陵知母最为著名。

性状鉴别:毛知母:扁圆柱形,有时分叉,稍弯曲,虫体样,被棕黄色毛茸及叶基纤维。根头处因为有浅黄色叶痕和茎痕残留,残存的纤维束保住根茎头,故俗称金包头。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具椭圆形须根痕。质脆易断,断面黄色,散生维管束(筋脉点),味微甜后苦。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知母肉:趁鲜时去净外皮,晒干而成。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余同毛知母。以条肥大,质坚色黄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种甾体皂甙,水解后生成萨洒皂甙元,并含有烟酸,每克生药含烟酸200微克。

功效与作用:1、解热。前人的经验说知母能退实症、虚症之热。现代动物实验证实生品确有显著通热作用。知母与石膏不同,无论对高热或低热,均有一定请解作用。2、抗菌。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抑制作用较强。3、镇静。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例如配黄柏能降低性神经兴奋(所谓泻肾火);配酸枣仁可降低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治虚烦失眠;配桂枝可加强对风湿关节炎的镇痛作用;配白芍可治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的筋惕(即肌肉纤维的搐搦)。知母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烟酸有关。4、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盐水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肾,胃三经。

功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

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头蒸。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温热病时的气分实热(证见石膏所述),辅助石膏,发挥解热和镇静作用。多夏季出现的久热不退(中医名暑疟,西医称夏季热),可配石膏、青蒿、麦冬、鳖甲、牛膝、橘红等,如再加小环钗、银花、南豆花,效果更好。

2、用于治疗虚热(慢性、消耗性疫病的发热),尤其下午低热。自觉热从骨内蒸发而出(前人称为“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可配鳖甲、地骨皮。妇女产后的劳热,也可按此原则治疗。

3、用于治疗肾火亢盛(表现为遗精、梦泄、性神经兴奋增高等症状,并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此时用知母,取其有镇静作用,但须配黄柏,如知柏八味丸。知母、黄柏合用能加强 滋阴降火,从而能更好地起到镇静神经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4、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盂炎而有阴虚阳亢“热象”的患者,可服知柏八味丸,以茅根汤送服,或以金银花煎汤送服。此方对尿有脓细胞而又不能用抗菌素的患者,更为适用。

5、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辩证属阴虚火旺者。配玄参生地或加露蜂房、甘草。

6、用于治疗消渴。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口渴、烦热等肺胃燥热征象时,宜用知母配瓜萎根(天花粉)、麦冬等生津药治疗。

此外,知母外用可以治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其法以知母加醋磨汁,搽患处,可促进退疹。

使用注意: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2、以前有人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其实只要辩证准确(如孕妇期间有高热、烦躁、舌赤苔黄), 仍可适当使用知母,配其它热药,以清热、除烦、安胎。

用量:常用量6~12g,大剂用到15~24g。

处方举例: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成药,也可作汤剂:知母9g,黄柏6g,熟地24g,山萸肉12g,淮山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水煎服。

:毛知母,主销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出口。知母肉,售天津、北京、华北、东北地区。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09 22:16:00 


泽泻图片

泽泻的中药成品图片

泽泻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故名。

别名:泽夕。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 ma orietnale(Sam.)Juze P.)的干燥根茎,均为栽培。

产地:建泽泻:主产于福建的建瓯。川泽泻:主产于四川的灌县。产泽泻:主产于广东的湛江。

性状鉴别:建泽泻:呈圆球形或倒卵圆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外表皮黄白色。顶端有茎痕。周身有不规则的环状隆起岗(俗称岗纹)及多数散在突起小店状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淡黄白色,肉眼 观察显粉性,颗粒,显微镜下观察如海绵体,但较紧密。味甘微苦。以个大独茎,色黄白,质坚者为好。

川泽泻:呈椭圆形,个稍小于建泽泻。外表淡黄褐色,顶端茎痕略小,有的具2~3个茎基痕,形成畸形、皮略粗,环状隆起岗不明显,有多数散在须根痕。下端较尖,多数带有突起的疣状疙瘩,疙瘩周围有未尽的须根残留。质亦坚实 ,断面深乳黄色,显微镜下观察海绵状结构略松泡,气味与建泽同。习惯认为品质不及建泽泻好。

广泽泻:长圆形,长约4~7厘米,直径2.5~4厘米。外表皮黄白色,亦不显隆起岗纹。下端亦带有多数突起的疣状疙瘩或脱落疙瘩后的白色凹痕,质较轻松,味苦甜不一。

主要成分:1、挥发油,内含糠醛;2、其乙醇提液含生物硷、植物甾醇及天门冬素;3、其水及苯提取物有抗脂肪肝成分。

功效与作用:1、利尿。作用显著,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2、降胆固醇。动物实验发现,泽泻对家兔血中胆固醇含量有轻度抑制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临床尚未用于治疗动脉硬化。

炮制:切片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泻热。

主治:小便不利,淋病尿血,湿热痰饮,水肿胀满,脚气。

临床应用:1、用于肾炎水肿或脚气水肿,取其利尿消肿作用。常配茯苓、白术,方如四苓散。可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

2、用于治疗由肾阴不足(肾阴虚)、肾火亢盛而引起的遗精、滑精、眩晕等证候,取其有泻肾火的作用(可能与利尿清热有关),但须配合其他滋补肾阴的药物,如熟地、山萸肉等,方如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既有熟地、萸肉、山药之补,又有泽泻之泻,泻去肾火,使补药更能发挥作用,这样一泻一补,一开一合,相反而相成,共奏补肾阴之效。但要注意,由肾阳虚而引起的滑精以及无湿热者,则不宜用泽泻。

:前任曾说泽泻能治消渴(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现代实验也初步证实泽泻有降血糖作用,但现代临床实践极少用泽泻为主药治糖尿病。至于六味地黄丸虽可用治糖尿病,但主要作用不再泽泻。

用量:6~15g分量不宜过大。

处方举例:四苓散(《明医指掌》)茯苓12g,泽泻6g,猪苓9g,白术9g,水煎服。

:1、泽泻商品,原粉建泽泻(包括江西广昌)与川泽泻两大类。由于利用秋冬水田空闲期间栽种,并可利用泽泻的叶压一次绿肥,因而江南各省多用引种,并已成功。因引种的来源不同,商品形态不一,但基本 上相差不大。如广泽泻,在湛江地区,多在入冬栽培,初春采收。茎叶翻于土中,压作绿肥。这样一举两得,既生产 了泽泻又压了绿肥。但生长日期较短,泽泻个体较小,不太成熟,因而气味也不同。一般成熟度较搞的味较甜;成熟度 较低的则较苦淡。

2、由于泽泻在加工干燥时,多用火炕烘干,内外色碴均会受一定影响,如火大则色重色褐,火小泽淡,黄白,故外色内碴,不尽统一。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09 14:47:00 

大黄图片

大黄的中药成品图片

大黄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别名:川军、锦纹、生君。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黄分布地区很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过去甘肃所产的大黄,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级。青海、甘肃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区,不能截然分开,四川也有掌叶大黄分布。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性状鉴别:1、西大黄。系指青海、甘肃、甘南自治州,岷县等地所产野生品种,俗称“西宁大黄”,有蛋吉(个匀、整,形如鸭蛋者);片吉(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性状的楔状形),等。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阴干前穿绳的小孔。体重质坚实,断面槟榔碴,呈现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绵纹)。气清香,牙咬有砂砾感,味甘微苦。是大黄中的优良品。

西宁大黄箱黄与包黄两个规格,箱黄直径不得小于0.3厘米(中节和粗大的块根内碴不好的不做箱黄)去净粗皮和细皮闯光。包黄中兼有中节或药块,取净栓皮,表面黄褐色兼有暗棕色,体重质较松。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或黄色,纹理红白,气味同箱黄,长短大小不等,但直径不得小于0.15厘米。兼有糖心糠心不超过15%。

2、凉黄。系指甘肃武威(凉州),张掖及河西地区所产的野生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似狗头俗称狗头大黄),或纵切成瓣,不去栓皮。表面黑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体重质坚。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红肉白筋,纹理混乱。气清香,味甘苦。牙咬砂砾感更强,并有粘牙感,品质优,是大黄中的珍品。

3、铨水大黄。系治甘肃礼县、岷县、宕昌、武都等地(栽培品)酚蛋吉、片吉、中吉、苏吉四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射线纹理清晰,涡形射线小点多数,呈不规则的环形排列,气清香,味道微苦涩,亦属大黄中优品。因其红度好,出口为主。

4、文大黄。系指甘肃武都地区及州、杆毗邻地带,包括清水。系根茎的纵切瓣段块。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间(槟榔碴)或黄色,气香,味苦涩,品质略次。

5、雅黄。系指川西,德格及云南地区野生产品。商品呈马蹄形的块状,分为四等。1、2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或内外均呈黄绿色。质坚体重或质较轻松。断面无红肉白筋的纹理。3、4等不去栓皮。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质较轻松或轻泡,断面黄褐色或绿褐色。4等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分,兼有根黄。(气微、味苦,习惯认为品质较次。)

6、南大黄。系指川东与湖北,贵州与陕西毗邻地区的雅黄栽种产品。根茎横切段,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黄色或黄绿色。气微香味涩而苦。

此外尚有:

① 水根大黄:系大黄的较细支根及主根尾段加工而成。直径在二厘米左右,长约5~10厘米。栓皮未去净。表面黄褐色,多纵皱。断面显绵纹。兼有部分闷碴黑褐色。是甘肃大黄的次品。

② 西藏大黄:昌都地区的产品,一部分与雅黄类似。但近年发展的地区如那曲、林芝的产品。规格尚未定型。多为长条瓣状,长6~15厘米,直径约3~6厘米,带皮或刮去栓皮不等。表面棕黄或棕褐色,多属用绳索穿挂,阴干或晒干,内碴多显绵纹。由于采挖时间恐怖不严,故内碴色泽深浅不一,质坚泡不等。加上原植物的种属杂乱,混进了部分非药用大黄,有待今后改进。

各种药用大黄均以体质量坚实,切瓣均匀,断面槟榔碴,气香、味甘、苦而不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1、蒽醌(enkun 读恩昆)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大黄酸(C15H8O6)、芦荟大黄素(C15H10O5)等;2、大黄鞣甙类,主要为葡萄没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还含有游离没食子酸。(注:化学数字在右下角)

功效与作用:1、泻下。大黄酸为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作用较缓和,服后6小时左右排除软泥状粪便或粥状稀便,缓下一次后即止。排便前后可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与行气药(如厚朴)配用,能加强卸下和减少腹痛的副作用。

2、抗菌。有效成分为蒽醌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抑菌的原理是:这些蒽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明显抑制作用。

3、收敛。由于鞣酸所致,故大黄致泻后常出现便秘倾向。

4、健胃。取其苦味健胃,服小量粉剂(0.6g~0.9g)即起作用。

5、利胆。实验证明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适用于治疗胆石。

6、抗肿瘤。动物实验证明,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大黄酸对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但临床尚未应用单味大黄作为抗癌药(某些抗癌的中药复方有用大黄)。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块,加酒蒸熟(熟军)。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泻下通肠,行瘀破积、外敷清火消肿。

主治:肠胃实热积滞,血分实热证,黄疸,水肿, 瘀血积聚。外服痈肿疮毒,水火烫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通便、泻热、消炎。1、用于热积便秘。在许多热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的中期或极期,出现便秘、胸腹满闷、高热、谵(zhan 读占)语、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证候时,可用大黄荡涤积热,常配枳实、厚朴同用,如小承气汤,或与其他清热药通用,如凉嗝散。如果失水严重,须配养阴药生地、麦冬等。方如增液承气汤。

患者服上述泻下剂通便后,往往收到退热和全身情况好转的效果,其原理可能由于:①大黄本身和其他清热药有抗菌消炎作用;②便秘时,由于肠内腐败物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液,加重全身不适,通便后可免除这一不良作用;③通便后,能接触腹满胀闷等症状,使患者感到轻快。

2、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甚至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有黄疸、腹胀、便秘时,可用大黄、配栀子、茵陈、厚朴、枳实等,有消炎清热作用。

3、用于热泻(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早期。此时患者虽有腹泻,但泻而不清,便可不畅,肠内迭积存有腐败物质和有炎性病变,可用大黄把肠内有形的腐败积存物排出。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大黄的这种用法叫做“通因通用”,以泻止泻。例如治热痢早期的芍药汤就有大黄。但药注意在热泻的后期,只有炎性分泌物时,则不宜用大黄。

4、用于寒积便秘。治疗便秘而有腹痛和全身虚寒证候,可用大黄,配温里祛寒药附子、细辛等,以散寒、通便、止痛,方如大黄附子汤。

5、用于治疗急性眼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所谓“血热在上”的证候。此时有发热、头胀目赤、咽肿等症状,通过用大黄泻下,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减轻上述炎症。每与黄芩黄连等清热药同用,较重者用凉膈散。

6、用于凉血止血,治疗热性出血。如痔疮出血等由大便热结、肠有热滞而引起者,单用大黄12~15g炒黑后水煎服;鼻出血兼有便秘者,可用生地9g煎服,冲服大黄(研末)4.5~9g。

7、用于治疗胆管结石。配金钱草栀子、枳壳等。

8、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有活血行瘀(调整血液分布)作用。例如腹部挫伤后,瘀血停滞、大便干结时,可在跌打方剂内加入大黄3~4.5g,或单用大黄研末用酒调服。又用大黄、甘黄(10:2)的极细粉末,可治下肢溃疡。

使用注意: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体虚或用制大黄也比较适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进子宫收缩的所用);产后和月经期间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妇忌用(因大黄在肠道吸收后随血流分布到乳汁,影响胎儿。哺乳妇如多服大黄,乳汁也会变黄)。

3、用于泻下,大黄不宜久煎,故须后下;用于清湿热,则煎煮时间可稍长些。

4、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黄,可用润下药。

用量:常用量3~12g。泻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气药,有时也额可只用6g,如为加强其他攻下药作用,甚至药用到12g以上。请湿热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婴0.9~1.5g。

处方举例:1、小承诺气汤(《伤寒论》)。生大黄12g(后下),厚朴6g,枳实9g,水煎服。

2、凉膈散(《局方》)。生大黄9g(后下),芒硝9g,栀子9g,连翘9g,黄芩6g,薄荷3g(后下),竹叶6g,甘草6g,水煎服。

3、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生大黄9g(后下),芒硝4.5g(冲),水煎服。

4、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

:土大黄:别名羊蹄,牛西西。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黄的干燥根部。全国皆产,天津、北京有分布,野生。主根圆锥形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有顺纹,质坚硬,断面淡黄白色,显放射状纹理。味苦。有清热、止血、杀虫、治癣效用。

根据《天津中草药》记载。本品适用于各种出血疾病患,如对肺、胃、肠、子宫、泌尿系统出血及外伤等,水煎服或制针剂注射,均有较好止血疗效。

:非药用大黄,本品为蓼科波叶大黄及同属植物的根和根茎。多供出口外销,野生或栽培,如山西、河北的野生籽黄;栽培的台黄、祁黄。陕西、内蒙古野生的峪黄及甘肃的庄浪大黄。这些产品的性状,多数为节段,已刮去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紫棕红色或淡黄棕色,显锦纹,呈放射状纹理,并显数层同心环纹,而无涡状星点。气特异、腥香、味苦。出口作为工业染料的原料。

据经验认为本品力猛,有横劲,服后使人肠腹胀痛,故不药用。但有少数地区作兽用泻五药,以上数种非药用大黄,其原植物科属是否同一,化学成分是否一样,有待今后研究。据《中药志》记载,本品在萤光灯下显蓝紫色萤光。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09 09:58:00 

细辛图片

细辛的中药成品图片

细辛的中药书图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根细味辛故名。

别名:辽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细辛Asarum b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cum(Maxim,)Kitag.和华细辛Asarum sieeboldii Miq.带根的干燥全草。以辽细辛为主。野生栽培。

植物形态:辽细辛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多数细根呈丛状,具有特异的辛香气味。基生叶2~3枚,叶柄长,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叶片心脏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花单一、紫红色,筒壶状,花被裂片三枚花开时向外反折。果实为假浆果。

华细辛:华细辛与前种极相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叶背秘生或散生较长的毛。

产地:辽细辛产吉林抚松、临江、辽宁、盖平、海城、丹东、黑龙江等地。华细辛产湖北、陕西、四川、量较小。

性状鉴别:辽细辛:根茎长约1~4厘米,节间长2~3毫米。花叶抽皱,叶灰绿色。根细长约10~15厘米,直径约1毫米,灰棕色,密生根茎上、稍拘挛,卷缩成团。气芳香味辛辣而麻舌。以根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者为佳。

华细辛:似辽细辛,但根茎较辽细辛长,约3~8厘米,节间仅1毫米,气味均较辽细辛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甲基顶香酚、左旋细辛素(C20H18O6)等。此外又含一种酚(C10H10O4)、优香芹酮(C10H14O)、中性结晶物(C10H9O3)。(注:化学数字在右下角)

功效与作用:散寒、祛痰、止痛,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2、抗菌。其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3、镇痛。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祛痰。

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风寒湿痹、气逆痰多喘咳,牙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痰饮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清晰痰液的咳嗽)。有镇咳作用,常与干姜五味子同用,前人的经验说:“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疗痰饮咳嗽之良药”。但肺结核之咳嗽和其他干咳症,则不宜用。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尤其鼻塞多涕,咽部有涎(分泌物多)者用之更为合适。或防风荆芥,或配桂枝、生姜等药,都可以强发汗解表效果。方如细辛汤。

3、用于治疗由风湿或流感引起的头痛、关节痛。

此外,传统经验常以作为热药的细辛,与寒药配伍治疗某些热症,这样一凉一热,互相配合,效果颇佳。例如配石膏治疗胃热引起的牙痛(牙周炎),配黄连治疗口舌生疮(口腔炎)。

在外用方面,据报道,用细辛敷脐部可治阿弗他性口炎,其法为以细辛9~15g,研细末,和水成糊剂,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匀置纱布脐部,至少贴三天,疼痛将会迅速减轻,溃疡面结疤愈合。

使用注意:本品忌藜芦同服。

用量:1~3g细辛的性味辛烈,一般多用1.5~3g;平日气血两虚的人,有时只用1g即能收效,多则1.5g便可,不宜多用。

处方举例:细辛汤(《本事方):细辛1.5g,桂枝4.5g,制半夏6g,涪陵9g,桔梗3g,生姜6g,甘草3g,水煎服。

:1、现辽宁凤城等地辽细辛栽培成功,根叶均较野生者粗大,但香味稍差。2、各地尚有多种土细辛,如江湖的杜衡(马辛),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单叶细辛、双叶细辛等。



























































xiaobai 发表于 2012-07-03 10:02:00 


皂角刺图片

皂角刺的中药成品图片

皂角刺,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天丁明、皂角针、皂针,为豆科乔木植物皂荚树上的棘刺。辛,温。归肝、胃经。
1.消肿托毒:用于消肿排脓,疮疡肿痛,脓熟不溃,单用或配活血药同用。 
2.祛风杀虫:用于麻风,顽癣等症。
【药物形态】
本品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l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衷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药效鉴别】皂角刺药性锐利,攻走血脉,直达经络,其活血消肿排脓通乳之功与穿山甲相似,为外科疮疡肿毒常用药。 
【功效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量用法】3——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30 11:02:00 

阿魏图片

阿魏的中药成品图片

阿魏,别名:熏渠、魏去疾、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为伞形科草本植物阿魏及同属植物渗出的油脂。苦、辛,温。归脾、胃经。 
消积散块:用于腹中痞块,妇女血积瘀痛,食积停滞,疟疾,痢疾等。可单用,或配伍消食行气药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功效与作用】1.有刺激性祛痰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能延长血凝时间。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树胶、伞花内酯、阿魏酸。 
【用量用法】5——15g,入丸、散剂。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29 08:38:00 

凤仙花图片

凤仙花的中药成品图片

【功效与作用】
凤仙花,别名:金凤花、洒金花、芰芰草、假桃花、指甲草,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干燥花。甘、温。 
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单方煎服。
【药物形态】
凤仙花茎高40-100厘米,肉质,粗壮,直立。其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凤仙花多单瓣,重瓣的称凤球花。据古花谱载,凤仙花200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现已失传。根据花型不同,可分为蔷薇型、山茶型、石竹型等。凤仙花的花期为6-8月,结蒴果,状似桃形,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自播繁殖,故采种须及时。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凤仙花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 
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全草捣汁,外用治跌打损伤。花瓣加些明矾捣碎后,可染指甲。 
【临证应用】防治指甲沟发炎、肿痛以及灰指甲、鹅掌风等。本品60g,冰片5g,白矾30g,米醋300毫升,共捣烂如泥,外搽患处。 
【药理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花色甙、矢车菊素、飞燕草素、槲皮素等。 
【用量用法】6——1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注】染指甲:采撷花瓣适量,加明矾捣成泥状,置于指甲上包扎12小时左右,指甲便染成绯红色。因其花是一种红色染料,借明矾媒染剂而着色。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27 08:43:00 


干漆图片

干漆的中药成品图片

【功效与作用】
干漆,别名:续命筒、漆渣、黑漆、漆底、漆脚,为漆树科乔木植物漆树的树脂。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1.破血,祛瘀,通经: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经闭症瘕结块,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 
2.杀虫:用于虫积、腹痛、蛔虫、蛲虫等,可与杀虫药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蜂窝状细小孔洞或呈颗粒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特殊臭气。 
【化学成分】含漆酚50%~80%,为数种儿茶酚衍生物的混合物。 
【用量用法】2——9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虚无瘀者均忌服。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21 08:38:00 

鹿衔草图片

鹿衔草的中药成品图片

【功效与作用】
鹿衔草,别名:鹿蹄草、小秦王草、破血丹、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红肺筋草、鹿寿茶、鹿安茶、鹿含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的全草。苦,温。归肝、肾经。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疼痛,肾虚,筋骨不健等证。常与独活,桑寄生,续断等配伍。 
2.用于劳伤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等证。 
3.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惊悸、盗汗等证。可与鹿衔草膏配酸枣仁汤服用。
【药物形态】
本品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蒴果扁球形,直径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气微,味淡、微苦。 
【药效鉴别】鹿衔草祛风关补肝肾而治痹痛,又强壮筋骨。 
【药理作用】具有抗菌、强心、降压、扩张血管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鹿蹄草素(甲基氢醌),熊果甙、乌索酸、蔗糖、转化酶及少量苦杏仁酶等。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20 08:19:00 

鬼箭羽图片

鬼箭羽的中药成品图片

【功效与作用】
鬼箭羽,别名:卫矛、鬼见羽、鬼箭、六月凌、四面锋、篦箕柴、四棱树、山鸡条子、四面戟、见肿消、麻药,为卫矛科灌木植物卫矛枝条的具翅状附属物。苦,寒。归肝经。 
破血祛瘀,行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及虫积腹痛等。
【药物形态】
本品为具翅状物的圆柱形枝条,顶端多分枝,长约40~60cm,枝条直径2~6mm,表面较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有纵纹及皮孔,皮孔纵生,灰白色,略突起而微向外反卷。翅状物扁平状,靠近基部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厚约2mm,表面深灰棕色至暗棕红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翅极易剥落,枝条上常见断痕。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另,市售也有用木翅的,木翅为破碎扁平的薄片,长短大小不一,宽约4~10mm,两边不等厚,靠枝条生长的一边厚可至2mm,向外渐薄,表面土棕黄色,微有光泽,两面均有微细密致的纵条纹或微呈波状弯曲,有时可见横向凹陷槽纹,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平整,暗红色,气微,味微涩。用枝者以枝梗嫩、条均匀、翅状物突出而齐全者为佳。用翅状物者,以纯净、色红褐、无枝条、无杂质、干燥者为佳。 
【药效鉴别】鬼箭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与甲珠合用,直达病所,活血通脉止痹痛功效益增。 
【临证应用】治过敏性疾病。取卫矛鲜品60g,水煎外洗;内服,或配土茯苓,地肤子等煎服。 
【药理作用】有降血糖、降血压和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化学成分】含表无羁萜醇、无羁萜、槲皮素、卫矛醇、木栓酮等。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19 09:09:00 

凌霄花图片

凌霄花的中药成品图片

【功效与作用】
凌霄花,别名:瞿陵、陵苕、武威、芰华、陵居腹、五爪龙、吊墙花、白狗肠、上树龙、杜灵霄花、上树蜈蚣、鬼目、凌霄、美洲凌霄、陵霄花、紫葳、紫葳华、堕胎花、碎骨风、藤萝花、藤萝草,为紫威科藤本植物凌霄的花。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1.祛瘀通经:用于血滞经闭,常配当归,红花赤芍刘寄奴等;症瘕结块,可与鳖甲,庶虫,丹皮等同用。如(沈氏尊生<紫葳散>)治经水不来,发热腹胀。 
2.凉血祛风:用于周身风痒,可单用本品水煎服。
【药物形态】
1.凌霄:多皱缩卷曲,黄褐色或棕褐色,完整花朵长4~5cm。萼筒钟状,长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5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l,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2.美洲凌霄完整花朵长6~7cm。萼筒长1.5~2cm,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 
【药效鉴别】凌霄花活血,凉血祛风,治周身风痒,遇热更甚。 
【临证应用】主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属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本品120g、黄芪90g、防风桂枝各5g,母鸡1只,煎汤去油,用汤煮药,一次服完,4—5天1次。 
【药理作用】具有抗菌、利尿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 
【用量用法】3——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15 08:20:00 

中药大全:莪术

中药材:莪术的中药成品

【中药概述】
莪术,别名:蓬莪茂、蒁药、蓬莪术、广茂、蓬术、青姜、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为姜科草本植物莪术的根茎。苦、辛,温。归肝、脾经。 
1.祛瘀通经消症:用于血瘀气结之经闭腹痛、症瘕痞块等,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如<三棱丸>、(证治准绳<莪术散>)。 
2.行气消积:用于饮食积滞,腹部胀满疼痛,有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如<莪术丸>。 
【药物形态】
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突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广西莪术环节稍突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温莪术 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药效鉴别】

本品既能破血逐瘀以消症积、通经,又能行气散结以散瘕聚、消积滞,故“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属足厥阴肝经气分药”。并有抗肿瘤作用。 
【药理作用】1.有抗肿瘤作用。2.可延长血凝时间。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为多种倍半萜类、有莪术酮、莪术双酮、表莪术酮、莪术烯、焦莪术酮、莪术醇、呋喃二烯酮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及孕妇忌。 
 【附】醋莪术:重在入肝经血分,增强破血消症之效。如<三棱丸>。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14 10:30:00 

中药大全:黑三棱

中药材:黑三棱的中药成品

【中药概述】
黑三棱,别名:京三棱、红蒲根、光三棱,为黑三棱科草本植物黑三棱的块根。苦,平。归肝、脾经。 
1.破血行气:用于血瘀作痛,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及症瘕等证,如(经验良方<三棱丸>)。 
2.消积止痛:用于饮食积滞,胸腹胀满疼痛之证,配莪术,青皮,麦芽,枳实;又能消积行滞、止痛,再加党参,白术等药。
【药物形态】
本品呈三棱状卵形,长2.5~3mm,宽约1.5mm。表面黑色,粗糙,顶端较狭而尖,下端稍钝,有不规则的突起。质坚硬,断面灰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辛。
【药效鉴别】三棱、莪术均能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但三棱破血之功较胜,而莪术行气止痛之力较强。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糖类。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或入丸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注】黑三棱块茎近球形,表面灰白色,有残余的根茎疤痕及未去净的外皮黑斑。质轻,入水中多漂浮。其中产于江苏南京一带者,称为“京三棱”。

除非注明,文章解释权均归中药大全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本文地址: http://www./post/2009.html


































xiaobai 发表于 2012-06-11 09:10:00 


中药大全:苏木

中药材:苏木的中药成品

【中药概述】
苏木,别名:苏枋、苏方、苏方木、棕木、赤木、红柴、红苏木、落文树,为豆科乔木植物苏木的木材。甘、咸,平。归心、肝、脾经。 
祛瘀通经: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痛,常与当归,赤芍红花等配伍;跌打伤痛,如(医宗金鉴<八厘散>)。
【药物形态】
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药效鉴别】苏木为治外伤要药,行瘀止痛作用良好,其功能与刘寄奴相近,但作用较强。用于妇科,少量和血,用稍大则破血。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和肺炎球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苏木素、苏木酚、挥发油等。 
【用量用法】5——18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注】苏木寄生。甘苦,凉。归心、肝、脾经。活血散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降血脂。

除非注明,文章解释权均归中药大全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本文地址: http://www./post/200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