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昵称2040955 2015-08-15

论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把“创新”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创新思维应是指不受现成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仅仅是跟着老师的“讲课”走,这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戏剧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具体目标为: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观察戏剧语言、中外语言差别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比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戏剧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不同时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戏剧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戏剧教学   创新性思维    培养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在20世纪,由经济学、管理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引入了经济领域。而把“创新”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我认为创新思维应是指不受现成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要做到全新和独特,具体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最终得出个性化的见解。

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仅仅是跟着老师的“讲课”走,这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讲”,是一人坐而论道众人翘首聆听的模式。传统的圣人神圣化导致了今天的教师权威化,进而使得我们的教育本末倒置——把教师的“讲”当成了目的。其实,老师讲得好,不过手段优越而已,只有学生“想”得好才是最高的目标。创新思维教育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突破行为、发散思维、求异倾向、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认真听“讲”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

《广东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戏剧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我认为具体目标为: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观察戏剧语言、中外语言差别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比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戏剧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不同时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戏剧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做一点探讨。

一、在整体感悟戏剧文本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主动寻找学习目标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戏剧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往往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在实现这一教学程序的时候,往往是课堂刚开始15分钟内。根据心理学“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理论,学生在刚上课15分钟内是注意力比较低的阶段。如果在实现这一教学环节时,使用信息技术在而视频形式的音效加图像的展现方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主动寻找学习目标。

一个戏剧文本的感知,往往不能只着眼于其本身文字,而应从整体形式出发,把它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体验。学生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戏剧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例如,在导入《雷雨》这部戏剧需让学生整体感知时,教师可以运用播放戏剧视频来作为学生感悟戏剧内容的手段,不仅可以将雷雨中的语言、人物形象、人物动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完美呈现,为学生带来一份艺术感悟,最大限度地进入到《雷雨》所设定的雷雨即将到来,闷热,压抑的环境中环境中;还能将狭隘房间的舞台效果、昏暗的灯光、代表周朴园、鲁大海等人物身份迥异服装、雷雨效果的音效、营造周、鲁两家不同家世的道具等众多技术成果在课堂中呈现,在声、光、色的交互辉映中快速地带给学生具体的感官信息,去获取最直接的戏剧冲突的个性化的感性认识体验,从而对这个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发现问题作为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目标问题。还可以在播放视频之前先播放《雷雨》主题曲,调动学生从课前干扰状态快速地进入到课堂状态中来,主动寻找和思考对戏剧文本的猜想。也可以通过雷雨的剧照图或直接是雷雨天气的图片,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戏剧冲突发生背景的感性体验,有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对本戏剧的兴趣。

对比传统的实现手段,虽然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灵活运用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但是这种感悟的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而学生的感知能力有强弱的区别,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戏剧整理内容的学生有限,甚至感悟到的程度还有差别。学生没有足够的个性化体验,不仅丧失了文本的整体性,接下去的重点感悟语言环节也无法充分实施,有时甚至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产生反感,往往经典的戏剧作品,学生只知其名却仍然不知为何是经典,甚至连戏剧中表现的冲突都说不清楚。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得到的是具体的感官信息而不是凭借想象联想去认识戏剧文本,能够保证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体验,还能通过表演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直截了当的发现文本中的问题进而去学习研究和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对各自的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和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培养创新性发挥的前提。

二、在重点研读戏剧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获得对戏剧作品个性化的体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重点研读戏剧的目标离不开对戏剧语言的品味揣摩和对戏剧冲突的深刻理解。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问题不仅是激发求知欲的前提,它还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注重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课堂中老师口头提问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捕捉信息点时候漏掉或者偏离重点,用黑板书写则容易因时间的间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如果可以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资源来辅助提问,则可以保证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形象思维,集中注意力地理解、剖析问题从而得到个性化的体验,还可以适时地促进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看法。

例如,在讲话剧《雷雨》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资源ppt演示提出讨论题:“周朴园爱鲁侍萍么?如果你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你如何解释周朴园保持旧的生活习惯等行为?”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产生多种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因为他的许多生活细节都透露出这一点;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因为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周朴园马上换了一副面孔,对鲁侍萍表现得异常冷酷。对于后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指出:“周朴园韵一些生活细节与其说是因为爱鲁侍萍,不如说是一种惺惺作态。因为当年他抛弃了侍萍,因此他要故作姿态,显得他有情有义,换取一点良心的安宁”。有的学生认为种种细节表现周朴园确实爱鲁侍萍。而且他一直认为侍萍死了,死亡提升了侍萍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他的生活习惯是对当年那段爱情的凭吊。教师可事先在信息技术平台整理安排好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通过搜集资料展示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重播相关段落戏剧,让学生仔细品读戏剧,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并通过形象思维去假设、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再例如,《雷雨》中周萍在打了对周朴园出言不逊的鲁大海的时候,鲁侍萍冲出来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而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历体验的学生来说,这句台词仅仅是谐音的运用。教师通过事先的视频剪接,剧中演员通过布景氛围的营造,动作的配合,表情的展现,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感官信息理解句中的断续省略中理解到含义丰富的空白,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萍与凭发音的相似正掩饰着巨大的心理冲击。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空白处作出补充、联想与想象,即可领会作者的不言之言,丰富文本的内涵。

这两个例子都是把含义丰富的空白在信息技术资源下的讨论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化看法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闪出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重点研读戏剧文本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环境,主动思考问题,能化抽象为形象,化简单为丰富,化冰冷为优美,让学生通过感官信息去个性化地把握戏剧的血肉和温度,对戏剧文本产生具体全面的认识,更能通过观察和对比各种戏剧元素的呈现更好地思考而发现问题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入重点研读戏剧作品之时,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引导学生对象产生形象性思维并通过训练逻辑思维,是学生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体验的重要保证。

三、在延伸拓展学习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在戏剧课程的延伸拓展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挖掘戏剧作品深层意蕴,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不同时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西厢记 长亭送别》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认识这部戏剧的来源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会很快地发现原来《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唐代元稹的文言短篇小说《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教师可由此布置学生进行课外的对比阅读,一来可以积累课外知识作为发散思维的基础,二来可由不同时代的作品异同感受不同时代作品的审美观并更深入地理解三部作品中的语言。由此可布置学生做一项研究型学习活动的课题:你认为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在现代应该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改变话剧,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把作品运用声音、音效的辅助表现出来。如果忽视了学生对戏剧的个体思考,不把教材作为可以由阅读主体进行多方面个性思考和改写尝试的文本,而是作为灌输既定解释的载体,学习就不能成为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过程,学生心目中的《西厢记》就只能是原来的那个懵懂的样子。而有了学生自己的实践,对课本中的戏剧进行再创造,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打破原著既定说法的束缚,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不同时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还可以在改编和表达中表达出向具有时代感的审美观。教师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布置学生把不同作品录制下来,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把不同作品作为展示,进行戏剧改编表演比赛。学生在信息技术平台上鉴赏同学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在过程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关于评价戏剧的标准,同样达到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表达出向具有时代感的审美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戏剧教学的结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主动寻找学习目标,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戏剧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都得到更好的改变和提升。但不管教学方法如何演进,都必须要符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并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改进、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何克抗,2000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冯迪,2004

3.   中学语文戏剧选读教学研究,李汉芳,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