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

 凌宗伟 2020-07-23

弗莱雷的代表作是《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在哲学思考的前提下,从第三世界的视角中提出了解放教育思想”,用“对话式教学来批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解放教育观储蓄教育观宣战,对教育工作者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弗莱雷看来,“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P38)。关于“命名世界”,借用陈诗哥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这个世界每天都如清晨那样新鲜,喜悦,充满爱。所以,重新命名一切,解释一切,照亮每一个词语,这是诗人的任务。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弗莱雷关于“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的观点了。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教育本就当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劳动的形式又是以言说为主要方式的,既然如此,对话就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了。作为教师也只有当我们相信“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才可能自觉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改变灌输的行为,用“对话式教学取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对话中实完成创造行的劳动。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来,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人们的“对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了,但令人悲哀的问题是,对“对话”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或者说是为配合表演的需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往往是问答取式的,当教师的,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持着话语权,动辄否定甚至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真理总是在我们手上的(因为我们是教师,是主体,我们有教参,有预设的教案,更要命的是我们掌握着命题、阅卷这样的“生杀”大权)。


“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更不是那些既不投身于命名世界,也不追求真理,却把自己的真理强加于人之间的一场充满敌意的论战”。弗莱雷的提醒很值得我们深思,当教师的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不能嘴上说是“对话”,骨子里还是“灌输”,不能拿自己当着真理的化身,不能将我们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以取代学生的思考。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地、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毫无戒备的情形下,他们与我们的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开。

弗莱雷说“和衷共济需要真正的交流”。而现实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观念却惧怕甚至禁止交流”(P28)。我们惧怕交流影响我们的权威,动摇我们对课堂的统治,害怕我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无知与无力。这就是“灌输式教育”的特征所在,“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的。“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灌输式教育把学生转变为接受体。它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去适应这个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力”(P29)。所以,灌输式教育必须禁止交流。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只有在学生面前,教师身份才可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一起生存的,没有了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就得与学生和衷共济。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不能实现,关键在我们这些教师,能不能意识到对话于教育的意义——对学生和我们的当下与未来的生命生长的意义。生命的安全感,不仅只是我们的自由安全,更要有对方的自由与安全。想一想,如果这自由与安全只是单方面的,这自由与安全还能靠得住吗?

作为“对话人”,我们在遇到他人之前就要充心怀与信任,当然还要有谦卑,没有爱、信任与谦卑也就没有对话。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式教学”的发生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心、信任和我们自己的谦卑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作为“对话人”所应当具备的谦卑与真诚,还决定了“对话人”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弗莱雷认为,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思维,否则整整的对话也就无从谈起,没了对话也就没了交流,没了交流,也就没了真正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