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小丽整理 初诊:2012年09月13日。黄某,40岁。 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10余年。 现病史:患者月经7天/35天,Lmp:8.30-9.7,量适中,色偏暗,血块(+),腰痛(+),9.9阴道不规则出血,咖啡色,自行艾灸治疗后9.11日血止。9.13复见少量出血,纳可,寐差,需服安眠药维持,耳鸣,二便调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否认其它病史。药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1-0-0-1(顺产)。 方药:温经汤 ,7剂。 二诊:10月12日。Lmp10.1-10.7,无痛经,自汗,口干,失眠,需服安眠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柏子仁20g,浮小麦30g,7剂 五倍子30g,研末,敷脐。 三诊:10月20日。盗汗止3天,寐较佳,动辄汗出,怕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生黄芪30g,酸枣仁20g 五倍子50g,外用。 四诊:10月27日。腰、背、膝酸,目酸,动辄多汗,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软,月经将近,夜寐明显增多。 七味都气丸+桑叶15g,龙齿30g,豆豉10g,醋30ml(冲),7剂。 五诊:11月7日。Lmp10.31-11.6,经期腰痛,动辄汗出,身冷,耳鸣,胃寒,下午饥饿感,要持续到进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桂枝加附子汤(淡附片10g)+龙骨、牡蛎各20g,鹿茸(调)2g,红参(调)10g,7剂。 六诊:11月14日。胃寒除,下午饥饿感消失,多汗,寐差,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鹿角胶(调冲)10g,柏子仁20g,龙齿20g,杜仲15g,7剂。 七诊:11月21日。多汗,寐差,多梦,身冷明显减轻,大便稍结。 红参(调)10g,茯苓10g,柏子仁30g,龙齿30g,磁石15g,浮小麦30g 鹿茸(调)2g,山萸肉15g,酸枣仁20g,7剂。 八诊:11月28日。汗出量明显减少,精神明显好转,寐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红参(调)10g,茯苓10g,柏子仁30g,紫石英30g,磁石15g,浮小麦30g 鹿茸(调)2g,半夏20g,酸枣仁20g,秫米30g,远志6g,石菖蒲6g,7剂。 九诊:12月7日,Lmp12.5,量中,无腰腹疼痛,头晕一周,血压110/85mmHg,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圣愈汤+肾草30g,阿胶(调冲)10g,天麻10g,荆芥10g,藁本10g,白芷10g,5剂。 按语:患者初诊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马老师辨证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予以“温经汤”治疗1周,后多次复诊,患者月经周期及经期转常。温经汤为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方剂,此方证系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故患者自行艾灸可以暂行止血,而患者病情日久,瘀血内结,阴血耗伤,虚热内生,寒热虚实错杂,非单纯艾灸治疗即能根除。温经汤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符合本证,疗效确切。 八诊:经上方治疗后,汗症明显减轻,继续原法治疗。但患者睡眠欠佳,加紫石英、远志、石菖蒲增强镇静安神功效;《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和胃化痰,秫米化浊,《灵枢·邪客》的半夏汤仅有这两味组成,是治疗失寐的良方。 九诊: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脑窍失养,故头晕,现正值经期,气血易耗,且经期脉络空虚,外邪易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风邪易致头痛。虚实夹杂,故扶正祛邪并用,补而不滞,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而不伤正。故予以圣愈汤及仙鹤草,阿胶补肾养血同时亦可止血,以防经期出血过多。荆芥、藁本及白芷祛风散寒治头痛,天麻治眩晕要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