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2015年3月23日,黄某某,35岁。因“带下增多4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欠规则,初潮14岁,周期30~37天,经期7天,量中,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月26日来潮,量中色暗,7天净,无腹痛,经前乳胀。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白带增多,有异味,色黄,偶夹血丝,无外阴瘙痒,伴腰酸,手足冰冷,平素乏力,头昏。既往曾行胆囊切除术。生育史:1-0-2-1,2次人流,1次顺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分泌物量中,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中度,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无压痛。 中医诊断:带下过多(脾虚型)。西医诊断:宫颈柱状上皮外移。 治则:健脾升阳,祛湿止带。 方药:调经升阳除湿汤加味。 黄芪15g 保妇康栓1盒外用。 二诊:2015年3月30日。诉带下已正常。辅助检查结果:TCT未见异常,HPV阴性。经期届而未潮。 方药:调冲汤加荷叶10g、苍术10g、升麻10g,7剂。 按语:患者带下增多4年,带黄而臭,偶夹血丝,内有湿热也。腰酸肢冷,乏力头昏,经期乳胀,脾虚肝郁也。妇人素体脾虚,脾气不足,清阳不升,则乏力头昏;脾阳不舒,则四肢不温;情志失和,肝气不舒,则见乳胀;郁而化火,湿热下注而见带黄。病为虚,而标实也。马老师所用调经升阳除湿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专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本,益风气上伸以胜其湿。故健脾得以扶正,脾运得以除湿,湿去得以除热。“火郁则发之”,以风药升阳发散,则郁火亦除。方中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升阳,疏肝理脾;羌活、独活均有祛湿散邪之功,羌活治在太阳,独活则在少阴。苍术、荷叶健脾祛湿;防风、藁本、蔓荆子均为风药,祛风胜湿,药到病除,七剂则病愈,带下正常。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固护脾土,扶正祛邪,此为根本。若仅见带下之疾,未见乏力、肢冷等症,妄投清热燥湿之剂,致虚虚实实之戒,则谬矣。应细审病机,审证而求因也。 初诊:2015年3月9日,林某某,31岁。因“带下增多1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初潮13岁,周期27~28天,经期5~6天,量中,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月21天,量不多,5~6天停,量减少三分之二,近1年出现白带增多,无异味,无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反复发作,平时常有耳鸣,无腰酸,手足冰冷,乏力,腹胀,大便或干或稀,2月6日本院查白带常规:清洁度:Ⅲ度。生育史:1-0-2-1,2次无痛人流,1次剖宫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检:外阴无殊,阴道畅,分泌物量中,宫颈光滑,无举痛,子宫前位,常大,无压痛,右附件压痛,左附件无殊。 中医诊断:带下过多(脾虚型),耳鸣。西医诊断:右附件炎 治则:健脾补肾,祛湿止带。 方药:骨碎补12g 二诊:2015年3月18日。带下正常。大便量少,性冷淡3年,易倦。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生黄芪12g、仙灵脾12g,7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