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的八种“无效行为”

 幽兰书斋 2015-08-16

在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只顾自己的教,不顾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浮光掠影、一闪而过,表面上看起来很顺畅,其实细细琢磨,许多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实在是浪费时间

无效的预习作业。

今天回家有个作业——预习课文,把课文读熟。”这样的预习作业其实是无效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准备专门的预习本,要求学生把预习的内容一项项写在上面:读标题提问题;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很清楚,确保了学生预习的实效性,也便于教师检查。

无效的预习检查

“下面我来检查你们的读书情况。”课堂上,教师抽查一两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好的表扬一番,读得差的批评一通,接着就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样的检查不能了解全班学生的朗读情况,应该采取人人过关的方式。教师先抽查几个学生,这些学生过关了,就聘为检测员,负责检测其他学生。

无效的自主学习

“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先自学这段内容。”于是,学生开始自学,但只过了五六分钟,教师就示意停止,开始检查。这样的自主学习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自主学习要求:自学时一定要圈点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看到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要提醒,看到有问题的学生要适当引导。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蜻蜓点水”,要让大部分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

无效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于是,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开始讨论,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有的学生状态游离……一会儿工夫,教师示意停止。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小组合作一定要明确要求,一定要严格训练。学生在讨论时应该轮流发言、认真倾听,及时修改并完善自己的答案。

无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上,问题刚抛出,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点名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再问一句“大家都明白了吗”,接着就开始下一个问题。难道回答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全班学生就都明白了吗?在批作业时,许多教师感慨:“这些题目上课都讲过,怎么还有这么多做错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无效的课堂提问,不明白的学生大有人在,许多学生都成了“南郭先生”。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将问题的答案写下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在思考,也能让教师看到学生思考的状态和结果。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无效的教学内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方向问题,方向错了,教学如何有效?比如,《学会合作》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合作、合作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有效合作等问题。这就不是语文课,而是品德课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说理的、为什么要举事例说明,或者让学生仿写课文、练习演讲。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无效的课件展示。

一个教师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号召学生要学习林肯的宽容大度。随后,音乐响起,屏幕上显示出一句句教师精心选择的有关宽容的名言,让学生朗读,读完后宣布下课。难道学生读一遍就能记住吗?为什么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深入体会?这种课件展示的服务对象是教师而非学生,自然是无效的。

无效的朗读指导。

当教师觉得学生朗读得不好时,往往会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些”“读得再高兴些”“读得再难过些”……于是,学生要么声嘶力竭,要么捏着嗓子、矫揉造作。难道感情是靠“告诉”“灌输”“命令”得到的吗?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时,教师要指导、要培养,可以音乐渲染,也可以画面展示,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无效的作文批改。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严格,批改也不细致。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教师只是写一两句建议的话,比如“这里写得不具体”“重点不够突出”等,至于学生能不能体会、有没有修改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作文批改对学生不会有太大帮助,教师批改作文应该具体,还要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确保学生深入理解、不断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