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核承气汤

 寂寞在繁衍 2015-08-17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论》(l06)   

【组成与用法】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功效】破血下瘀。

【医案】

1.   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10月13日。张某,42岁,月经按期于10月3日来潮,经量少,咖啡色,至今未净,平时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一般,7天净,经行腰部酸明显,纳便正常。生育史:2-0-3-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破瘀行经。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玄明粉5g  炙甘草6g  桂枝6g  益母草30g  丹参12g  川牛膝3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进药3剂,经量转多,现经净已5天,带下色黄臭,腰痛,胃脘胀,大便溏薄。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

治法:健脾燥湿。

方剂: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合平胃散(《和剂局方》)加黄连5g,7剂。

2.月经后期(高泌乳素血症)

初诊:2005年4月6日。周某,24岁,未婚,月经后期已经10年,2~3个月一潮,6~7天净。经量正常,色红,夹大量血块,伴下腹痛,带下色白,纳可胃胀便秘。末次月经1月20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通下导滞。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10g  丹参15g  茺蔚子10g  地鳖虫10g  大腹皮10g  泽兰10g  王不留行15g,5剂。

二诊:2005年4月11日。月经4月8日来潮,经量中等,今已减少,检测内分泌结果:雌二醇、孕酮、睾酮、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均在正常范围,泌乳素1037.5uIU/ml(正常值59~619 uIU/ml),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高泌乳素血症。

治法:清热疏肝。                   

方剂:消乳饮(经验方)加味。

枇杷叶15g  蝉蜕6g  龙葵15g  白蒺藜10g  郁金10g  龙胆草6g  八月札12g  蒲公英15g  夏枯草15g,5剂。

二诊:2005年4月16日。上腹发胀,纳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丹皮10g、炒谷麦芽各10g、神曲10g,7剂。

三诊:2005年4月23日。纳可,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改蝉蜕为8g、改龙葵为20g,7剂。

四诊:2005年4月30日。经前一周,舌脉如上。

治法:清热疏肝,活血调经。

枇杷叶15g  蝉蜕6g  龙葵15g  白蒺藜10g  郁金10g  龙胆草6g  八月札12g  蒲公英15g  夏枯草15g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10g  麦芽20g,7剂。

五诊:2005年5月7日。经期届而未潮,带白,蛋清样,大便难,舌脉如上。

治法:活血通下导滞。               

方剂:桃核承气汤合抵当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10g  水蛭10g  虻虫6g  香附12g  丹参30g  益母草30g,7剂。

六诊:2005年5月21日。末次月经5月14日来潮,经量中等,6天净,复查泌乳素为339.2uIU/ml,已经恢复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11日方续进7剂。

3.月经后期

初诊:2005年5月17日。张某,27岁,停经2个多月未转,末次月经3月7日来潮,近半个月腰酸,小腹阵痛。平素月经周期经常后延,30~120天不等,经量中等,色暗红,夹血块,7天净,经期腰酸,经前乳胀,白带量可,色淡黄,无异味,纳可,寐安,二便正常。生育史:0-0-0-0(未避孕),尿妊娠试验阴性。性激素测定:泌乳素604.96UIu/ml,孕酮0.7nmol/l,雌二醇77pmol/ml,睾酮2.9nmol/l。B超检查提示:子宫三径之和9mm,子宫内膜厚度4mm,右卵巢囊肿:48mm×4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质地中等,活动度可,偏小,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子宫偏小。(2)月经稀发或闭经。(3)右侧卵巢囊肿。

治法:补益肝肾。                   

方剂:助孕汤(经验方)。

菟丝子12~30g  枸杞子15g  覆盆子15g  巴戟天12g  淫羊藿10g  鹿角片10g  续断10g  杜仲12g  桑椹子15g  何首乌10~20g  紫石英30g  当归6g,14剂。

    坤灵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口服。

    维生素E每日0.1g口服。

二诊:2005年6月1日。乳胀触痛,右上腹压痛,带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               

方剂:桃核承气汤合下瘀血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10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10g  地鳖虫10g  路路通15g  川牛膝30g,5剂。

三诊:2005年6月8日。月经6月6日来潮,经量正常,今未净。检测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均属正常,舌脉如上。

治法:益肝肾调经。                  

方剂:十一味调经汤(经验方)。

熟地15g  当归6g  白芍10g  川芎6g  续断10g  菟丝子15g  延胡索10g  小茴香5g  淫羊藿15g  茺蔚子10g  巴戟天12g,5剂。

四诊:2005年6月8日。经行7天净,B超复查右侧卵巢囊肿消失,舌脉如上。

继续巩固治疗。

4.闭经

初诊:2005年11月3日。王某,32岁,7月26日行无痛人流之后,因月经不潮曾经进行一个月的性激素人工月经周期疗法,停药之后月经仍不转,平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8月1日B超检查,宫内少许胎物残留,8月23日B超检查,宫内少量积液,9月22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回声改变,子宫直肠窝积液13mm。生育史:0-0-6-0。妇科检查提示慢性盆腔炎、宫颈炎。10月19日再次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6mm。当天给予倍美力片每日2.5mg+安宫黄体酮片每日12mg,连续3天口服,停药后月经依旧不潮。腰微酸,小腹微坠,带下稍多,色白。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经。

方剂:桃核承气汤合抵当汤加味。

桃仁10g  桂枝6g  炙大黄10g  玄明粉(冲)10g  虻虫6g  水蛭10g  益母草30g  丹参15g  香附10g,5剂。

二诊:2005年11月9日。月经未转,二便正常,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7mm,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鸡血藤30g,5剂。

三诊:2005年11月15日。月经未转,头晕,小腹微微下坠,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7mm,子宫直肠窝积液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生黄芪15g,5剂。

四诊:2005年11月21日。月经11月20日来潮,经量中等,经色暗红,无血块,小腹隐痛,今日经量已经减少。

继续调理冲任。

5.盆腔结缔组织炎

初诊:2006年3月30日。黄某,44岁,腰部坠痛一周,加重2天,伴臀部肌肉酸痛,全身发冷。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病史,平时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一周净,经期双腿酸痛,纳可,带下不多,大便秘结,每日一行。末次月经3月20日来潮。B超检查提示:子宫三径53mm×50mm×58mm,子宫内膜厚度14mm,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片状稍高回声,大小约20mm×11mm×21mm,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检查: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生育史:2-0-0-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活动,正常大小,无压痛,两附件无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盆腔结缔组织炎。(2)子宫内膜增殖症。

治法:活血化瘀,清理湿热。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5g  忍冬藤15g  红藤20g  蒲公英15g  野荞麦根20g  桑寄生15g  升麻10g  延胡索10g,5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身冷已除,腰部下坠明显好转,大便过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玄明粉,加续断12g,7剂。

三诊:2006年4月12日。腰部疼痛继续好转,大便秘结,倦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五加皮10g,7剂。

四诊:2006年4月18日。月经4月13日来潮,经量多,无血块,今天净,腰部疼痛已除,右侧臀部至大腿筋吊感,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4mm,内膜息肉大小5mm×5mm×6mm,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30日方加炒白芍20g,7剂。

五诊:2006年4月25日。臀部筋吊感消失,阴痒,下腹或有胀感,舌脉如上。

中药守3月30日方加大腹皮10g,7剂。

蛇床子60g  苦参60g,6剂,水煎坐浴。

6.癥瘕(异位妊娠包块)

初诊:2006年9月26日。章某,26岁,妊娠50天时发现右侧输卵管妊娠于8月8日住院进行药物保守治疗,9月5日出院,9月18日测定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2.49mIU/L。近期常觉右侧少腹隐痛,伴小腹胀痛,纳便正常。昨天B超检查:子宫后位,形态尚规则,轮廓光整,宫体大小42mm×35mm×57mm,内膜线居中,厚度8mm。于子宫体前壁肌层隐约见一偏低回声区,大小约15mm×11mm×16m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较多钙化点,边缘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左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右侧卵巢可见一个囊性暗区,大小约40mm×32mm×39mm,形态尚规则,囊壁厚而毛糙,透声差。右侧附件区可见一个混合回声包块,大小约11mm×12mm×14mm,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生育史:0-0-6-0,其中自然流产5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活动,正常大小,轻压痛,两附件轻压痛。西医诊断:(1)陈旧性异位妊娠包块。(2)右侧卵巢囊肿。(3)子宫内膜回声改变。(4)慢性盆腔炎。(5)慢性子宫颈炎。(6)习惯性流产。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5g  丹参15g  三棱10g  莪术10g  皂角刺15g  石见穿20g  山楂15g,7剂。

二诊:2006年9月30日。咽喉不利1天,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桔梗9g,7剂。

三诊:2006年10月12日。末次月经10月2日来潮,9天净,腰酸,两侧少腹偶有隐痛。B超检查:子宫后位,形态尚规则,轮廓光整,宫体大小41mm×37mm×46mm,内膜线居中,厚度3mm,肌层内部回声尚均匀,左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右侧卵巢可见一个囊性暗区,大小约35mm×26mm×34mm,形态尚规则,囊壁薄,光滑,内透声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9月26日方续进14剂。

四诊:2006年11月13日。末次月经11月7日来潮,经量不多,今天净。B超复查: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异常。

7.交接疼痛

初诊:2006年11月13日。应某,42岁,交接阴道疼痛3个月,平素无殊。月经周期基本规则,无痛经,一周净,带下不多,经前乳房胀痛明显一年,纳便正常。生育史:2-0-0-2,已行输卵管结扎术。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三合诊后穹窿触及米粒大小痛性结节。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子宫内膜异位症。(3)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活血化瘀,清理湿热。

方剂: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0g  炙大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玄明粉(冲)5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皂角刺15g  石见穿15g  延胡索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18日。服药之后,交接阴道疼痛未发生,月经11月17日来潮,舌脉如上。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三诊:2006年11月27日。经行6天净,经后交接阴道疼痛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11月13日方,续进7剂。

【方剂比较】

大黄牡丹皮汤与桃核承气汤的比较:

    两张方剂均含有大黄、桃仁、芒硝,此三味药物构成了攻下的基本方。大黄牡丹皮汤另含有丹皮和冬瓜仁,故属于寒凉攻下的方剂;而桃核承气汤另含有桂枝和甘草,虽桂枝在此方中属于通阳之品,终为温药,故相对于大黄牡丹皮汤来说,属于偏温攻下的方剂。

【按语】

桃核承气汤是治疗邪热与瘀血互结下焦形成蓄血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通下瘀热的作用。尤在泾说:“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为破瘀逐血之剂。”

月经后期、闭经、癥瘕等疾病如果属于瘀血阻滞之实证(最好结合B超检查,子宫内膜已经超过8mm),且病所都属下焦者,可以因势利导,用通下之法治疗。患者如果大便秘结严重的,可以放胆使用此方,服药之后,随着大便通下,月经顺行,有高屋建瓴之势。方中的大黄是不可或缺的药物。楼英在谈及罗谦甫的血极膏(一味大黄为末,醋熬成膏,治妇人干血气)时说:“大便利一二行,经血自下,是妇人之仙药也”,并非过誉。如果没有便秘,用此方当适可而止,以免过于泻下而出现津伤及阴的不良症状。对于月经后期或者闭经的治疗,一旦经转之后,就要针对病因进行较长时期的调理,以免症状的反复出现。

案1为经期过长。《素问·五藏别论》称女子胞(子宫)为“奇恒之府”,这是由于子宫具有排泄经血和孕育胎儿的作用。一旦经血排泄不畅或者经血排泄过度,都将引起疾病。该案就起因于经汛当潮而流涩,量少咖啡色,延时不止,若此时见血止血,则永无止日。鲧治水以堵,禹治水以疏,同为水患,而所治不同,结果迥异。效大禹治水之法,疏通胞脉,用桃核承气汤加益母草、丹参、川牛膝以活血破瘀行经。药后经量转多,不止而血自止。《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反治”一法,此即其中的“通因通用”反治之法。

案2为月经后期,平素经来夹块腹痛,瘀血阻滞可知,故以桃核承气汤加丹参、茺蔚子、地鳖虫、大腹皮、泽兰、王不留行,活血通下导滞,进药二剂,经水即转。后因发现患者罹高泌乳素血症,又无所苦,开始使用消乳饮进行对病治疗,当经期届而未潮,出现带多便难时,改用桃核承气汤合抵当汤加香附、丹参、益母草活血通下,导滞催经。

案3虽然亦为月经后期,却与案2有异。就诊时尽管发现癥瘕,出现腹痛之象,但子宫内膜厚度仅有4mm,伴有腰酸,妇科检查又未发现盆腔慢性炎症,综合病情,仍以冲任不足,肝肾虚损来治疗,此时立即使用攻下之法未免过早,如若夺之,不如充之。通过补益肝肾治疗之后,出现乳胀触痛,腹部压痛症状,推断为冲任满溢之兆,再用桃核承气汤合下瘀血汤加味,一鼓而下。案2、案3同为月经后期,而桃核承气汤有先用、后用之别,此又不可不知也。

案4为闭经,由于患者曾经有无痛人流史,虽经性激素人工月经周期疗法,仍然无效,子宫内膜仍维持在6mm,再予以性激素治疗,依然无效,但就诊时腰酸腹坠带多,似为经潮之兆,不惜时机使用桃核承气汤合抵当汤加益母草、丹参、香附、鸡血藤,以活血化瘀行经,三诊之后,经水终于来潮。

案5为盆腔结缔组织炎,表现为腰部坠痛,伴臀部肌肉酸痛,全身发冷。根据患者平素经多夹块,大便秘结,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内部回声不均匀,认为系瘀热阻滞下焦,阳气受遏所致。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加忍冬藤、红藤清热凉血,并通经络;野荞麦根味甘、涩、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益肾止痛的作用,经常用于妇科瘀热引起的腰痛;桑寄生益肾,升麻升提,延胡索止痛。由于药证相符,一诊知,二诊减,五诊除。

案6为异位妊娠包块,为有形之癥积,同时见子宫内膜回声改变、右侧卵巢囊肿,伴右少腹痛,均为瘀血阻滞之象。《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有“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此异位妊娠包块及卵巢囊肿当与瘕聚类似。故以桃核承气汤加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石见穿、山楂活血化瘀消癥。进药14剂,异位妊娠包块和子宫内膜回声改变均消失,右侧卵巢囊肿缩小,再继续用上方治疗。

案7为交接阴道疼痛,综合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瘀血之证、而慢性盆腔炎乃湿热为患,故以桃核承气汤活血止痛,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石见穿、延胡索清湿热散结,经期再用四逆散加味调气清湿热,使疾向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