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首痤疮专方的用药分析

 寂寞在繁衍 2015-08-17

原文发表于: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2,11(1):19~20(ISSN:1008-6455  CN:61-1347/R)

  中医治疗痤疮疗手段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笔者对治疗痤疮的100首专方的用药、用方和其它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医在治疗痤疮的规律和不足有所了解。结果如下:

       1.用药分析  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黄芩(54次)、桑白皮(45次)、甘草(42次)、银花(34次)、赤芍(33次)、枇杷叶(33次)、生地(33次)、银花(33次)、蛇草(30次)、丹参(29次)、丹皮(27次)、黄连(26次)、白芷(24次)、野菊花(24次)、当归(23次)、公英(23次)、连翘(22次)、山楂(20次)、栀子(19次)黄柏(18次)、大黄(17次)石膏(15次)、薏苡仁(15次)、知母(13次)、川芎(10次)、玄参(10次)、茵陈(10次)、苦参(10次)。

      如果以药对的形式的进行分析,出现较多的药对依次为:黄芩配桑白皮(31次)、银花配野菊花(21次)、黄芩配合黄连(17次)、丹参配生地(15次)、丹参配蛇草(10次)、丹参配赤芍(10次)、赤芍配合生地(10次)、黄芩配合栀子(9次)、黄芩配合大黄(9次)、银花配合连翘(8次)、石膏配合知母(6次)、生地配合玄参(6次)、黄芩配合大黄(6次)、丹皮配合栀子(6次)、丹参配生地(6次)、赤芍配合丹皮(6次)。


       从以药测证的角度分析,使用频繁的药物多为清热化湿(如黄芩、黄连等)、泻火解毒(如石膏、栀子等)、凉血活血(如生地、丹参、丹皮等)、解毒消痈化脓(如野菊花、公英等),可见湿热壅阻,热毒炽盛,血分瘀热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2.加减用药分析


       通过对主方进行加减,使得处方针对性更强, 通过分析,加减用药主要有以下规律:


      2.1 依皮疹形态加减


       皮疹红赤者加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紫草;皮疹色暗不鲜、反复发作者加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红肿脓头多者常加蒲公英、连翘、地丁、大青叶、败酱、白芷、土茯苓、野菊花;有疤痕常加夏枯草、红花、穿山甲;瘘管加百部、夏枯草;坏死加鱼腥草、败酱草;黑头粉刺多加黄连、鱼腥草;囊肿结节加蒲公英、夏枯草、皂刺、丹皮、三棱、莪术、浙贝、海藻、昆布、桃仁、红花、牡蛎、黄药子;皮脂多加薏苡仁、白术、茯苓、泽泻、茵陈、山楂;皮损消退期可以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


      2.2 依辨证结果加减


       肺热型加枇杷叶、黄芩,野菊花、桑白皮;血瘀痰凝型加挑仁、红花、浙贝、赤芍、牡蛎;冲任不调型加当归、益母草、赤芍、丹参、香附;脾胃湿热型加生地、茵陈、薏苡仁、大黄等;气血不足痰瘀凝聚型加黄芪、党参、当归、三七等;气血瘀滞加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热毒炽盛型加黄连、大黄、薏苡仁、冬瓜仁等;痰瘀结聚型加白芥子、三七、蜈蚣、全蝎、庶虫、浙贝、川芎、夏枯草、牡蛎、丹参等;


       实际上,辨证分型的主要依据仍为皮疹形态,如肺热型多为红色丘疹、初期,热毒壅盛常为脓疱坏死、疾病发展期,瘀血阻滞或痰瘀互结常为疾病晚期、硬结或囊肿。


      2.3 依症状加减


       便秘便干者加大黄、芒硝、瓜蒌、生首乌、枳壳等;月经不调当归、白芍、益母草、香附、等;面部发痒者加荆芥、防风、蝉蜕、白鲜皮、地肤子、赤芍、丹参、白蒺藜等;痛经可加丹参、桃仁;咽干口渴加玄参、麦冬各、石斛、天花粉;舌边尖瘀点加桃仁、红花;苔腻加薏苡仁、泽泻;男性患者可加用生地、丹皮;女性患者常加柴胡、郁金、香附、益母草。


       3.用方分析 


      按使用频率,使用较多的成方是枇杷清肺饮(8次)、 五味消毒饮(4次)、 逍遥散(3次)、六味地黄汤(2次),使用1次的泻心汤、当归龙荟丸、清上防风汤、玉女煎、增液汤、完带汤(包括名为自拟方,实为成方的处方)。如果以上述使用频率较多的药物组成方剂,可以形成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泻心汤、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四物汤(生地赤芍),与临床选用的成方大致相似。


       枇杷清肺饮为《医宗金鉴》治疗肺风粉刺的专方,其主症状为“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据此分析,此方对丘疹和粉刺疗效较好,但对其它类型如脓疱、硬结、萎缩、瘢痕则不甚理想。其药物为党参、枇杷叶、桑白皮、黄柏、黄连、甘草,不少医家使用时常去温热之党参,苦寒之黄连,而改用黄芩以清肺热。


      4.剂型、疗程、疗效和其它


       4.1剂型  专方多为汤剂,虽然有加减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但痤疮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工作的繁忙时期,使用汤剂多有不便,且口感不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经济、方便的药物则更具吸引力,也可增强患者的医嘱顺从性,从而提高疗效。有人将中药切成细末,分别单独包装,服用时拆开小包,煎煮5分钟或开水冲泡服用,可资借鉴[1]。


       4.2疗程  短者7天,长者3个月,多为1个月,如女性按月经周期治疗则需3个月经周期的调理。


      4.3疗效  总有效率85%~100%,治愈率33.8%~90%,但标准不一,有待统一。


      4.4外治  多数在专方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最简单者常以第三煎药汁乘热先熏后洗患处,或以颠倒散等自制药膏、面膜、酊剂治疗。


       4.5对照  不少研究都设立了西药对照组,所用药物有维生素B6、红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或单用或合用,以甲硝唑为最多,专方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


      5.讨论


      痤疮为青春期常见病,患者众多,市场巨大,中医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的发展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心理调节  研究发现囊肿性痤疮患者个性较明显,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孤僻自卑感[2]。情志与心肝关系密切,根据病情配伍安神定志、疏肝解郁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5.2 调节内分泌  痤疮患者多有性激素紊乱,可根据检测情况,适当加入具有性激素样作用的中药,有雄激素样作用的药物有仙茅、蛇床子等,有雌激素样作用的药物有大黄、葛根、丹参等[3]


      5.3 精选方剂,规范临床,加强实验  治疗痤疮的专方多为自组方,其组方原则、用药、配伍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临床研究方面,诊断和治疗都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对方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十分缺乏,笔者以痤疮和中医为主题词,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主编)进行检索,在检索出的630篇文献中,实验类仅有6篇。所有这些都有待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希.清热解毒包治疗痤疮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9):38


      2.潘伯平,等.生活事件个性与囊肿性痤疮.中华皮肤杂志.1991,24(3):176,


      3.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2版:12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