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斤少两成市场里的潜规则 市民面对“吃秤”无奈

 心飞翔315 2015-08-19
                   


缺斤短两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菜市里发生。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莫林骐 阳颜 李桃 文/摄)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与市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也最频繁的菜市场消费当中,短斤少两的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位受访市民,都有过被商贩短斤少两的经历,一些商贩甚至也并不避讳自己的秤存在猫腻。

  短斤少两,成了市场里的潜规则。

  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买菜买水果,要是因为商贩短斤少两,或许这次消费就会成为一次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一些市民就向记者讲述了所经历的不愉快。

  一想起那次因为商贩短斤少两导致和妻子的争吵,市民江明在买菜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不开心的感觉。

  那是去年12月的一天,江明下班后顺道去乐群菜市买菜。出来的时候,他看见不少人围在路边一辆三轮车前,三轮车边的小贩在吆喝“进口樱桃,便宜卖了啊”。

  “我爱人喜欢吃樱桃,不过因为很贵,也不太舍得经常吃。”江明上前一问价钱,每斤比别家要便宜差不多15块钱。“我当时看那樱桃成色不错,小贩还大方地让我尝了一颗。我觉得不错,就一下子买了10斤,花了540块钱。”

  谁知回到家里,精明的女主人用家里的秤过了一下,居然只有8斤3两。“少了我将近两斤,相当于接近100块钱。”江明当时很气愤,可是家离乐群菜市很远,加上已经晚了,估摸着回去也找不到人了,他只好吃了个哑巴亏。而爱人的几句嘟哝,让江明觉得委屈,两个人因此吵了一架。最后,樱桃吃到嘴里也觉得不是个味了“本来是好事,就是因为可恨的小贩缺斤少两,变成了坏事。”

  还有人因为商贩的短斤少两而发生冲突。

  市民小玉说,2010年时,她还在读高中,有一天妈妈接她放学后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要炖汤给我补补身体,就买了一大块排骨。可是付完钱以后,妈妈转头去菜市场的公平秤重新称了一下,发现少了秤,就气冲冲地回头去找那个小贩。”当时那个小贩摊前还有几个人正准备买肉,小玉的妈妈拿着排骨过来一一叫嚷,几个顾客没买肉就离开了。小贩不高兴了,硬说自己没有少。“两个人越吵越凶,那个小贩一边吼一边还用切肉的刀用力在案板上砸,我看着害怕极了,一直拉着妈妈,想要她赶紧走了算了。”由于那次经历,小玉如今自己买菜,也从来不愿意在分量上和小贩纠结,总是对方说多少就是多少。“想来也好笑,明明是少秤的错了,怎么搞得好像我不好意思似的。”

  面对“吃秤”的无奈

  3月9日下午6点,菜市场热闹非凡。

  在一个蔬菜摊面前,一位女士正在挑选西红柿。女士一边挑选一边跟小贩强调:“不要少我的秤啊。”小贩则一口满满地应承着:“你放心,我天天在这里,少了你来找我。”挑选了几个西红柿,小贩放在电子秤上一称:“差一点两斤一两,算你两斤得了。”说着麻利地用袋子将西红柿装了起来。就在这时,女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自备的弹簧秤,一边嘟哝着:“我还是自己再称一下比较放心。”顿时,小贩脸上的笑容收了起来,将已经装在袋子里的西红柿又倒了出来,冷冷地说:“算了,我不卖给你了。”女士当时也错愕了一下,随即白了小贩一眼,转身离开。

  几分钟后,记者又目睹了这样的一幕。

  一个女孩跑到一个摊位,把一个小袋子往摊上一扔:“一斤半的姜你少称给我二两,夸张了点吧?”摊主完全没有争辩,把丢在台面上的袋子收了起来,然后从身旁的箱子里数了几张钞票出来:“钱退给你,我不卖了。”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这个女孩更觉得郁闷。当她转身去到旁边的摊位准备重新买一些姜时,目睹了刚才一幕的隔壁摊主居然直接说:“这姜我也不卖的。”无奈之下,女孩只好离去。她对记者说:“这些卖东西短斤少两的小贩都是一样的,你要是发现了去找他,他就干脆退钱不卖了,免得你去告他。”

  为证实这一点,记者也进行了尝试。结果,连续4家摊点,当听到记者带了标准的弹簧秤时,都表示不卖,记者吃了“闭门羹”。

  一位市民无奈地说:“每天都要买菜的,要是因为他少点秤就不依不饶,以后他都不卖给你了。换个摊子买吧,其实都一样,多多少少总会少点。要是每个摊子都计较一番,那以后可能这个菜市都没有人愿意卖菜给我了,我总不可能跑老远去别的菜市去买吧?”

  市场里的“潜规则”

  一名愿意接受采访的菜市摊主告诉记者,在他的认知里,短斤少两属于不正常的“正常现象”。

  “我是从2002年开始做卖菜生意的,至于是卖什么,在哪个菜市,我就不说了。”老杨(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一点顾虑。他告诉记者,当年他20多岁,盘下了别人的摊位进入菜市场卖菜。“那时候刚入行,就想着要好好经营,建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多一些固定的客人,让生意稳定下来。”老杨当时的做法,确实让他获得了一批相对固定的顾客,生意也逐渐红火。

  不过,他渐渐地发现,虽然在市场里呆了一年多,但旁边的摊主始终对他不冷不热。“我总是笑脸迎人,时不时还会发发烟,拉近关系,不过我能够感觉得到,大家好像总也没有把我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这样的境遇,让老杨当时很纳闷。

  终于有一天,一个关系相对较好的摊主,跟老杨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那天他借口叫我一起去洗手间,在人少的地方吞吞吐吐地跟我说:‘那个,你的秤太准了,是不是调一下?’当时我就问了,是不是要做短斤少两的事情。他告诉我:‘你这样,影响到其他人了。’”

  原来,由于老杨本分经营,他卖出去一斤的东西,比别人摊位的“一斤”明显多一些。想到自己还要继续在市场呆下去,他答应在秤上做点小手脚。

  “第一次用‘九两秤’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做贼,心里总是虚的。”老杨回忆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并不是每个顾客都斤斤计较,大多数时候,都是他报出重量和价钱,顾客就付钱了。即使有人较真,他也从同行那里学会了类似干脆不卖给别人这样的“保护”手段。

  如今,从业十余年的老杨依旧在菜市场里做着自己的买卖,每天卖菜的时候,少一点秤,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客人也知道我赚的是辛苦钱,大多数都不计较那一点点了。何况,我一斤少个一两不到,我多赚的那点是小钱,顾客吃的也是小亏。”

  然而,这个“小亏”,若是乘以菜市里每天的交易量,却是一个庞大的总数。

  桂林大情小事,吃喝玩乐尽在桂林生活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桂林生活网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