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时代公认战神:北破契丹,西败吐蕃,战必破,攻必克!-今日头条

 兰仓马龙 2015-08-20

盛唐时代公认战神:北破契丹,西败吐蕃,战必破,攻必克!

(网络图)

王忠嗣(706-749),起初名叫王训,唐朝名将。他的父亲王海宾一贯骁勇,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进犯,唐玄宗下诏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等抵御进攻。王海滨担任先锋后,到武阶与吐蕃兵交战,斩杀了吐蕃兵众。进攻长城堡时,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结果王海宾战死,大军乘机进攻,斩杀吐蕃军一万七千首级,缴获战马七万匹、牛羊四十万头。对于王海宾来讲,再多的赏赐也于事无补了,不过玄宗看在他忠诚的份上,追赠了个左金吾大将军的官职。对于九岁的小王来说,没有比父亲早死令人伤心的了。好在父亲死后,唐玄宗收他为假子,并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

在宫中的生活有趣也危险,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人头落地。再加上父亲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所以,王忠嗣却很谨慎。他还记得父亲死后,他第一次进宫拜见唐玄宗,伏地大哭的样子,当时唐玄宗安慰他说:“这是霍去病的遗孤,等到年壮而拜为将。”虽然君无戏言,但还是得小心。

小心归小心,他的才华还是掩盖不住。王忠嗣长大后,寡言少语,但很有谋略。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唐玄宗很满意,说:“尔后必为良将。”当然,皇帝表面这么说,心里怎么想就不好猜了。

有几次可以看出皇帝的心思。

是让他试守代州别驾。王忠嗣去了代州以后,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李亨禀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损失了他。”因此玄宗将他召回。

信安王李祎点将。信安王在河东,萧嵩出河西,他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下诏不可以任为重将。

事实上王忠嗣真的是良将。

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侄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

几乎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要王忠嗣出马,就没有摆不平的事儿。但是玄宗是看么看待的呢?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萧嵩入朝,王忠嗣为了回报天子,趁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多次升官,甚至还封他为清源县男。但是当他的对手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时,立刻就将他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拿下了吐蕃新城。不久,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

战功赫赫,得加封。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这年北伐,与奚怒皆在桑干河作战,三次将他打败,俘获其大量人马,耀武漠北,凯旋而归。此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强盛军队以威震慑,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请求投降,却变化拖延不到。王忠嗣于是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于是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击败怒皆及突厥的军队。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天宝三年(744年),突厥拔悉密等九家姓叶护联合攻打乌苏米施可汗,将其首级传到京师。

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五月,被封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凭借国家的力量,来捞取个人功名。'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有一把重达一百五十斤重的漆弓,曾贮在袋中,表示没有多大用处。军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攻击,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从朔方到云中,边境线长达数千里,在要害地段开拓旧城,有的地方则自己制定规则,开拓边域各数百里。自从张仁亶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月,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王忠嗣佩带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不久授予鸿胪卿,其余官职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授其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频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不久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据载因为王忠嗣本人以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确是富贵已极,也是极危险的事儿,所以是不是威望真的降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辞,唐玄宗就同意,而且这之后,王忠嗣的仕途就再也不顺了。

唐玄宗很希望拿下吐鲁番石堡城,下诏征询攻战之法,王忠嗣上奏反对,认为要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并强调自己的才是上策。奏折内容很好,符合国情,但不合皇帝的意。唐玄宗很不高兴。皇帝一不高兴了,有人就忙开了,每天都在找茬。

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虽然王忠嗣做到了自己应尽的本分,但是董延光却反咬一口,认为自己之所以逾期未攻下城堡,原因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同时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于是,当初的那篇奏折又被想起来了,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有关部门详细审讯,皇帝说要好好审,那就往死里审,王忠嗣差点就死在里面出不来。幸好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唐玄宗宠爱,因而上奏说王忠嗣冤枉,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其实也知道其中内情,正好借他来下台阶,于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而王忠嗣也迎来了第二次被贬的人生经历,去汉阳担任太守。只是他的人生没有那么顺遂了,一年后,抑郁而死。

无论是同时代还是后人们,对于王忠嗣的评价都很高,尤其是作为战将,他不以国家之力来谋取个人功名,真真难得,只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名将,最终也如此结局,令人慨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