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低讲台的高度 升高课桌的高度

 昵称2040955 2015-08-21

降低讲台的高度 升高课桌的高度


降低讲台的高度  升高课桌的高度

——“对话”让德育更高效


前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前喻文化”,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并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并存的时代的看法对做好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很有启发性。也许我们对这些专业名词还比较陌生,但只要稍作解释,大家便容易了解它们所蕴含的内容。“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人必须向成年人和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在这种文化里,年长者的经验和知识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他们也特别具有权威。“并喻文化”是指两代人必须互相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们身上迸发出许多值得年长一代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欣赏和学习的东西。“前喻文化”指的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紧迫需要,年长一代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保证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这里的“并喻文化”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具有观念上的启示。“并喻文化”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倡导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在“并喻文化”时代,尽管我们与学生年龄不同,地位不同,成熟程度不同,但我们应该承认自己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东西与学生从自己这里学到的东西可以同样的多,并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乐于对自己的意见表示怀疑,我们与学生可以互为师生。有这么一个故事:《坐井观天》一文快学完时,语文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几句话。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内容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是“青蛙真正感到了自己的见识少”。这时,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井里。”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捧腹大笑。老师还算幽默,也随口说道:“我看你就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好在这个学生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接着说道,青蛙跳出井后,来到一条河边,想喝水,突然,听到旁边老青蛙的警告:“不要喝,水里有毒!”紧接着,又听到老青蛙被人用钢叉刺死的惨叫声。语文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可作为老师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老师提笔在黑板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从随意幽默到心被震撼,这位教师真切地感到了沟通为何必要!这个事件对他来说,太刻骨铭心了!   

 其实,“对话”就是师生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师生之间经常性的、平等的“对话”是学生成长的理想条件。

与学生“对话”,首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之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的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不与孩子沟通,不与孩子对话,不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的教育真的会变得苍白无力。

某徒弟向师傅学艺多年,一天未向师傅辞行而私自下山,师傅虽十分生气,但并未马上惩罚他,而是巧妙地运用如下的对话方式对他进行教育。

师傅:你为什么要下山呢?

徒弟: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师傅:什么叫够了?

徒弟:就是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师傅: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

徒弟便按师傅说的去做了。师傅:满了吗?

徒弟:当然满了。师傅便从路边抓起一把沙子,深入了石头,而沙子一点也没溢出来。师傅:满了吗?

徒弟似有所悟:满了。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未溢。

师傅笑问:满了吗?

徒弟站在一旁,无言以对。

面对徒弟的错误,师傅没有姑息地放过他,也没有严厉地训斥他,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用生动的事例,让徒弟自己领悟,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位师傅所用的新颖别致的惩罚方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思考。

德育不能单向灌输,德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据调查学生最不满意那种以教育者自居、盛气凌人的德育说教,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师生之间若能坚持进行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一定能够突破过去那种“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僵局局面,使学生身心得到彻底解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学会尊重他人、主动与他人合作。可以说,与学生的“对话”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既然如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沟通,平等探讨,一起把高效德育落到实处。

试着经常与学生“对话”吧,只要做了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拥有过去所不能体验到的无比的快乐和巨大的收获。教师要降低讲台的高度,升高课桌的高度,因为“对话”能让德育更高效,“对话”能让我们培养出互相关照、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的具有平等意识、对话意识等健全思想的一代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