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泻向宣州雪白瓷

 开信有益 2015-08-23

   
     宣州窑几座主要古窑址的状况

根据古宣州的瓷石、陶土、高岭土矿分布可以把已发现的古窑址划分为南北两条带。

1北边矿带发现有狸桥古窑址向西一直延续到卫东古窑址、东门渡古窑址、繁昌柯家冲、骆家冲古窑址等。


1.1狸桥-----卫东窑
      1998年我在狸桥镇政府工作时,开始考察了解这座古窑址群,它从狸桥镇云山村一直到卫东猫子湖一带,绵延分布十几公里,其窑址和堆积层之多之厚令人震惊,区域内很多村组道路都是挖取窑址废瓷片铺垫。从初步考察的情况看,产品应为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器物,云山---慈溪段以粗瓷瓶为多,慈溪----卫东以碗、壶、罐等生活日用器为多,产品虽质量不高但数量巨大,特别是粗瓷瓶烧造的窑点众多,与南唐国君主向以“酒色”败国,有向朝廷和官府“日供万瓶”之说,是否有夸张之处,我们可以从窑址堆积的山一般瓷瓶标本便可窥见一斑。

  

这里还值得探讨的是:明代《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七年奏准:宁国府原造送南京光禄寺酒瓶,内一十万五千个。令仪真厂带运至光禄寺。又一万五千 ,照旧解南京光禄寺各供应。”古宣州从南宋乾道二年改称宁国府,明清两朝一直延用, 《大明会典》的记载说明宣城明代仍在大量烧造酒瓶供往朝廷,如此大规模烧造窑址到底在何处呢?目前发现的只有狸桥古窑址群。也可推测窑址堆积的古酒瓶标本器型一直到明嘉靖年间还在使用。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1·2、东门渡窑。《宣城县志》(乾隆版)中的“符里镇”要下注:“於窑旁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窑皆出铁符之东……”。东门渡窑位于芜湖县的花桥乡境内,距离县城19.5公里。窑址坐落在水阳江南岸,与宣州区水阳镇隔江相望。遗址散布在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小竹园、宝塔山等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器型有碗、碟、壶、罐、缸类器以及少量的动物、人物和明器等。该窑烧瓷所用原料均采自当地盛产的赭红色粘土。胎体厚重,制作比较粗糙。底足大部分为饼型足,足底内凹,少见圈足器。产品挂半釉,釉色分酱黑、酱黄二种,剥釉现象严重。个别尚可见器表施白色化妆土。胎色为灰黑、红褐色。器表装饰目前仅见刻花一种,纹饰有莲瓣纹和花卉等。产品器型别具一格,很具地方特色。
  东门渡窑烧造陶瓷的特点是,依据器物分窑烧制。如营盘山、康王山以烧造注子、壶、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类器物,宝塔山、小竹园则是专烧缸类器等。
  窑址还采集到刻有“宣州官窑”和刻有“章”字窑具标本。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1·3  繁昌窑(柯冲、骆冲窑)

  柯家冲瓷窑遗址位于繁昌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的笠帽顶与锥子岭之间,北临长江支流峨溪河,属江南丘陵地带,群山起伏,植被茂盛,航运发达,并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为古代瓷器制造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繁昌窑遗址发现于1953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和1978年安徽省考古队和省博物馆曾先后作过2次小规模的试掘,但未发表正式试掘报告。2002年9月至11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繁昌柯家冲古窑址群进行了为期2个半月的发掘,此次发掘是安徽省境内首次进行的古陶瓷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布方32个,实际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发掘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了大批的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发现的龙窑窑炉保存较完整,头东尾西,依山顺势而上,水平长53.5米、斜长57.5米,头尾水平高差近20米,整个窑可分为窑外工作面、操作间、窑头、窑身、窑尾、窑门几部分。与其它同时代的遗址相比,此次发掘出的龙窑具有一些明显的自身特色。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2南边矿代有琴溪窑、窑头岭窑、晏公窑等。

 2.1、琴溪窑

 

   琴溪窑位于泾县城东北约14公里处,窑址坐落在里、外施窑和陶窑三个自然村落之间的山坳中。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地表堆积物绝大多数系晚唐至北宋时产品。器物表层釉色、施釉方法等与东门渡产品差别不大,所不同的是东门渡产品施釉多至肩腹部,而琴溪窑产品施釉近底足。其次是此时出现圈足器。在里施窑村堆积层中采集到残注子标本壹件,它体型硕大,制作规范,与东门渡同类产品相比,不同之处是东门渡为饼型足,琴溪窑为圈足,显然它晚于东门渡窑。琴溪窑产品在胎质上与东门渡窑产品相比,它们都是就地取材,都以当地产的粘土烧成。在工艺上琴溪窑较之东门渡窑有大的改进。琴溪窑产品胎壁很薄,修胎规范,叩之有声,烧成温度约在1250度左右。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2·2、摇头岭窑。

       摇头岭窑位于泾县城东南约6公里处,窑址面积千余平方米,生产青瓷、细白瓷和青白瓷,堆积遗物中有五代青釉瓷、五代晚期至北宋时青白釉瓷,产品制作精良,工艺水平较高,尤其是胎质系用高岭土或瓷石烧制,故在釉色、胎质上较琴溪窑有重大突破,笔者到该窑址考察时,恰巧山上林场修盘山简易路,挖出大量窑址堆积物,采集到一些白瓷和青白瓷标本让我欣喜若狂。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2.3晏公窑。(下面摘录一段有关考古专家的资料)

        晏公窑位于县城东南部约10公里处的群山之间,它西临琴溪河上游,窑址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中五万平方米专烧青瓷,另五万平方米烧造白瓷和青白瓷。由于调查时值春季,窑址被植物覆盖而无法探明全貌,尽管如此,建在山岗上的龙窑及作坊遗迹仍清晰可辨。
  晏公窑地处山区,依山而里筑的龙窑,窑床坡度最高达45度,在窑址堆积中残存大量的生烧产品,这可能正是窑位过高,窑温不易控制所致。
  该窑面积大而相对集中,标本遗存非常丰富,在调查时我们采集了大量的古瓷标本。从器形上可分辨为碗、盘、钵、枕、执壶等日常生活用器,标本分属青瓷、白瓷和青白瓷。
  窑具类有窑柱、垫饼、垫圈、托珠和匣钵等,其中有些窑具上还分别刻有姓氏及数目字。
  所采标本中有一件灯形器的底面阴刻着“大中祥符四年十月”字样(1011年)。它准确地记载了晏公窑的烧造时间,为下限认定找到了非常可靠的物证。
  该窑因植被覆盖严密,采集标本异常困难,尤其是白瓷的采集更是如此。我们曾先后四次调查晏公窑,直到第四次时才在很深的地层中采集了白瓷标本。晏公窑白瓷胎色白,胎质细腻坚致,胎釉接合紧密,器表施釉均匀,釉表滋润光洁。个别产品显垂流现象,聚釉处白中闪青,釉色分牙黄和米白两种。底面有砂底、釉底之分,少数器物底部沾有窑砂。该窑产品底足有高圈足、短圈足、卧足和大平底等。产品系薄胎薄釉和厚胎薄釉。
  由于在窑址堆积中存有为数不少的唐代青瓷标本,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始烧期是在唐代。晚唐五代是晏公窑的盛烧期,窑址出土的白瓷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产品,而五代瓷在质量、釉色、工艺上都远比北宋产品好,说明宣州窑的白瓷在五代时代表了其瓷业发展时期的最高制作水平,从而确立了它在史学中的历史地位,也启得了“雪白瓷”的美誉。降及宋代,宣州晏公窑虽然仍在生产白瓷,但产品质量呈下滑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景德镇窑场堀起后,青白瓷的出现,打破了南方青瓷、白瓷的垄断地位,于是包括宣州窑在内的南方诸窑,纷纷改烧青白瓷,便形成南方瓷窑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统和庞大的窑系。宣州窑正是在这种大发展的趋势下最终废烧的,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泻向宣州雪白瓷——浅析宣州窑(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