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28)——同仁路的历史由来(五)


一墙之隔
满汉分制
成都街巷系列(28)——同仁路的历史由来(五)
紧接上篇的话题说端详。
“满城"与旗汉分治
清王朝入关以后,除了派重兵驻守京畿地区以及东北基地外,陆续派遣八旗军驻守全国各地,名日直省驻防,从顺治到乾隆始完成这一布置。清王朝把各省八旗驻防作为统治支柱,“山川要隘,往往布满”(曾国藩语),以之监视绿营和地方政权,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它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性质。“我朝定鼎以来,虑胜国顽民,或多反侧,乃于各省设驻防兵,意至深远也”。它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清统治者的老谋深算,也表明了驻防八旗的使命。 在八旗军驻防的地方,均设“满城”驻守。这种情况在康熙以前固属军事上的需要,但在平定“三藩”,内陆局势已基本稳定以后,旗兵单独筑城设防已非必要了。因为八旗驻防之处,均有旧城可守。这一事实表明:“满城”除了军事意义外,同时也是清王朝为了在八旗体制中长期保持“清语骑射”的传统,抵制“沾染汉俗”,用“满城”把旗、汉人民隔离开来,这就是旗汉分治的措施之一。
清统治者在入关前后,在对待如何坚持满族固有文化习俗和吸取汉族文化上,常常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它既企图保持清语,又不愿大量吸取汉族文化;它顽固反对旗人“沾染汉俗”,但统治阶层却率先接受汉俗;他们置身于汪洋大海般的汉族地区之中,却企图用“满城”把旗人封闭起来,防止与汉人接触。他们的种种努力,都是企图实现那不可完成的事业。
清初,王朝采取火与剑的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薤发和满服,意图一体“满化”,消除其它民族的民族意识。薤发和满服固然是民族习俗的一个方面, 但它远远不能使低文化的民族取代高文化的民族,高昂的代价并不能解决“满化”问题。清统治者发现汉族文化事实上不能取代,就转而提倡汉族封建文化,实行“以汉治汉”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必要手段。最初,皇太极组织人力把《刑部会典》、《孟子》、《三国演义》等书翻译为满文。到康熙时期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编写《性理精义》,篡辑《朱子全书》等。并鼓励贵族子弟学习《四书》、《通鉴》等书,以吸取历代统治经验。
满族贵族集团沉浸在荣华富贵、骄奢淫逸的生活中。他们在本身从精神到物质都最先抛弃“清语骑射”,“其俗俭约,不尚华靡,其人憨直”的传统。起初清统治者在与明王朝的斗争中,深深地懂得明贵族集团庸懦、 腐朽、文弱、贪鄙的恶习,并称之谓“汉人习俗”,他们甚至也预感到自己或将步其后尘。因此。他们竭力要求其基本队伍保持“清语骑射”的习俗。清统治者认识到语言是一个民族意识的重要标识,骑射是取胜兴旺之道。“清语骑射”的保持意味着清政权的巩固。从皇太极起,历代清帝都强调“清语骑射”是立国之本,要求旗人把它奉为“列朝圣训”和“国法”, 并经常以金、元朝的衰亡归咎于放弃国语骑射,以此警戒他们的子孙。
天聪八年皇太极谕:“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它国之语也。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万世弗替也。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率致国运衰微……朕结承基业,岂可改我国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勿仍习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等旧名……其沈阳城称曰: ‘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曰:‘天眷兴京’,毋得仍袭汉语旧名……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
下篇说说这段满汉历史摘要。


贴几张满族八旗的标准图案


 

满清八旗的旗形与图案

八旗的王爷及军队首领

八旗军勇的装束

八旗兵丁的装束

八旗子弟学生的统一装束

旗人家眷的生活状况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