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茶】七碗吃罢学茶经---习茶日记之四

 采真堂 2015-08-24

2011年冬,乘着师父来沪的难得机会,我带去了数种朋友们给的茶样请师父指点品鉴,其中有一款来自武夷山的野茶,我无论怎么泡都是苦涩无比,请师父泡了一壶,他用自制的侧把壶撞茶后快冲快泡几道茶汤分给我们品尝,还是有一个苦底,但味道却清香雅致,师父说:“这确实是野茶,而且是苦茶,很寒,最好在春夏之交时拼配着喝。”
“为什么这茶特别苦呢?这是品种的差异,一般灌木茶焙火后苦在干茎上,所以有些细心的茶人会在泡茶前把茶中的枝干拣选出来,但若是古树乔木茶则不能一概而论,多数古树茶的肉质茎就是以甜为主,不过若制作工艺有问题也会苦。《茶经》里说:‘茶,味至寒,为饮最宜。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但若是‘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则成疾矣’。中国文化是很严谨的,《茶经》之所以称之为‘经’,绝不是虚名浪得,其中所言句句不虚,只不过随着茶叶冲泡方式的变化,后面的篇章对现在来说意义不像针对烹茶法那么大了。”
席间来自武汉的朋友博健兄感慨说:“品道长一席茶下来,才发现原来我们认识上一直都存在一个误区,通常会认为茶一定是能泡的遍数越多才是好茶,其实这次席上我们每壶茶都基本仅喝两三泡而已。”师父接话道:“我们喝茶就是要喝茶之精华,卢仝的《七碗茶歌》也说七碗喝不得也啊。一般绿茶两三泡,岩茶七泡有余香,那不过是余香了,好的普洱茶也可以泡几十泡没问题,但在茶席上只要它那精华的几泡足矣。”
师父继续引用《七碗茶歌》说:“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从第五碗开始,品茶的感觉已从人间升华到仙境了,宋代诗人杨万里也说:“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品茶之乐若仅为灌一肚子黄汤,那千年来的文人所乐道的“品茗之乐”岂不荒唐?
对于鉴茶之优劣,师父特别提到陆羽《茶经》和赵佶的《大观茶论》。《茶经》开篇即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特别是后面这句“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这也就是为何反复强调要知道自己所饮之茶的清楚来源——并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喝的啊!
如今在茶叶的产量有限而需求量巨大的前提下,经过茶城以及各级商贩的数道周转谁能确知到了你手中的茶是采自“阳崖阴林”还是“阴山坡谷”呢?我们又该如何提前防范阴山坡谷的茶使人生发瘕瘿肿痛,不让劣质茶所致的肿瘤伤害身体呢?
首先应该学会用体感来择茶,不能仅仅从香上去选茶。毕竟让茶香太容易了,很多加工茶已不单单是茶香,更有香精之香。香可以骗人,但饮茶后茶气在体内运行的体感是骗不了人的,最简单的体会就是从背部热起来的茶一定不会太差,而仅仅热在胸腔和肠胃中,口腔却产生苦涩和麻刺感的茶一定不会是放心的好茶。喝茶后口腔黏腻、口干、咽干、产生口渴感的茶则肯定是劣质茶。
台湾有位普洱茶人石昆牧先生曾专门制作一款著名的“天授”普洱青饼用作教学茶气体感的标本茶。在这里不是推销商品,只是希望大家有机缘遇到这款茶时,不妨用心体味,别用散心杂话轻易错过了感受好茶的机会。
近些年茶叶市场极为火爆,岩茶、普洱、观音、红茶、白茶,每个品种都有成群的土豪茶客追逐着,也因此形成了种种圈子众说纷纭,本来清净、清爽、清雅的茶却因为种种利益被人为蒙上了各色面纱让人如雾里看花一般难以看清了。鱼龙混杂中我们该如何选茶鉴茶呢?既然这个时代真伪难辨、崇伪鄙真,那就让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说话吧,《茶经》开篇就向我们道出了一切,建议茶友们莫因轻易得,不当真经看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