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五)

 寂寞在繁衍 2015-08-24

第十二章    理血剂

概   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等作用,用于治疗血瘀或出血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

适应范围和分类

1、瘀血证

——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适应范围和分类

2、出血证

——吐、衄、便、咳、尿血、崩漏

——止血

——小蓟饮子 

使 用 注 意

活血化瘀剂

1、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因瘀血内阻每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机阻滞又可瘀血难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伍理气药可使气行血行,有利于瘀血的排除。

2、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

    活血祛瘀剂有耗血伤正之弊,并应适当配伍扶正之品。

3、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止血剂

1、止血应治本,不能单纯见血止血。

2、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3、大出血者,单用止血药效果不佳,应配 伍益气固脱之品。

4、配伍活血药。

    止血剂有留瘀恋邪之弊,故应审明出血原因,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并可适当配伍活血药,使血止不留瘀。

第一节    活血化瘀

作用:促进血行,消散瘀血。

适应证:多种瘀血证。

表现:瘀积肿痛,外伤瘀肿、瘀血内停之胸腹诸痛。刺痛有定处,舌暗紫、舌上有紫斑,腹中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

常用药物

依据瘀血产生的原因配伍不同的药物。

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赤芍、丹参。

气滞血瘀:理气药—枳壳、桔梗

热结血瘀:清热药—生地、麦冬(瘀久化 热)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药—干姜、桂枝(血瘀兼寒)

外伤血瘀:

气虚血瘀:益气药—黄芪、当归(瘀久伤正)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

红花枳壳草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及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隔膜低处,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此言有误,但运用有效。

〖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病机:瘀血内阻胸中(血府),兼气机失畅(肝气郁滞)。

瘀血内阻,妨碍气机,不通则痛——胸痛

瘀血内阻、清阳不升——头痛

瘀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于一处——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肝脉循行于胸胁,肝气不舒——急躁易怒

肝气横逆犯脾胃——呃逆、干呕、引水即呛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潮热

血府逐瘀汤——方解

本方证病位在胸中,病机重点是血瘀,兼有气滞。治当活血化瘀为主,行气开郁为辅。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君

当归、川芎、赤芍、 ↓牛膝:助君祛瘀。牛膝又可通血脉,引瘀血下行。

                           ——臣

↑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升达清阳

↓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桔梗常为上部引经药,可载药上行入胸中。

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血。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气血兼顾,化瘀为主,理气为辅。

2、邪正兼顾,活血理气寓养血益阴。

3、升降同用,条达气机。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莪术;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蜇虫、水蛭。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药,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与功用

〖命名〗王清任认为:人之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剩余五成归并一侧故“半身不遂”。遂创补气活血化瘀之剂,使气血充足,瘀祛络通,气行周身而“十全”。

〖组成〗黄芪、当归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下肢痿废。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病机: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经脉失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约束无力——言语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不能固涩——小便频数、遗尿失禁

苔白,脉缓。

方解

本方为气虚血瘀之证。虽然就血瘀本身来说是实证,但其成因是虚,主要矛盾是“气虚“,属本虚标实,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治疗是首当补气,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君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

                                    ——臣

地龙:通经活络,引药周行于全身。

                               ——佐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标本兼顾,气旺血行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上肢加桑枝、桂枝;

  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虻虫;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脾虚,加党参、白术。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痰阻血瘀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

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方歌

温经汤用萸桂芎,

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

调经重在暖胞宫。

组成及功用

〖命名〗温则通,本方以温养血脉为主,使血得温则行,血行则无瘀血之患,用于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故名~。 

〖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日再行或经停不止,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干口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病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虚寒失固

            瘀血阻滞  

            血不循经

月经先期或后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或经停不至。月经不调

寒凝气滞——少腹里急、腹满、久不受孕。

寒凝血瘀——痛经。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唇口干燥。

瘀阻生机——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病机特点:寒、瘀、虚、热错杂。

本方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证。瘀血内阻是标,冲任虚寒是其产生的原因,因虚寒导致血瘀,故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君

川芎、当归:活血祛瘀。

丹皮:活血祛瘀,清血中虚热。

——臣

阿胶、麦冬、白芍:养血益阴。

三药同用,既可养血,又可制约茱萸、桂枝辛燥之性。此方中芍药古用白芍,亦可用赤芍—偏活血。

补阳中—配补阴(阴中求阳)

补血中 —配补气(气能生血)

 ——佐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生姜:降胃散结,以助祛瘀。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温清消补并用,以温经补养为主。

温——吴茱萸、桂枝

清——丹皮

消——川芎、当归

补——阿胶、麦冬、白芍、人参、甘草

2、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温而不燥,刚柔相济。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冲任虚寒而致的月经不调。以月经不调,经血夹有瘀块,小腹冷痛,时发烦热,舌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或桂枝易为肉桂;

      寒凝气滞,加香附、乌药;

      漏下不止,血色暗淡,去丹皮,加炮姜、艾叶;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

      傍晚发热甚,加银柴胡、地骨皮。

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现代运用:

    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配伍意义

生化汤

方歌

生化汤是产后方,

归芎桃草加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

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及功用

〖命名〗生乃生新血、化为化瘀血之意、用于产后瘀血、腹痛。

〖组成〗当归(重用24g)、川芎、桃仁、甘草、炮姜

〖用法〗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瘀血腹痛)

症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病机:血虚寒凝,瘀血阻滞。

产后(虚、瘀)

      +

感受寒邪

病机关键:虚、寒、瘀。

血虚寒凝

瘀血阻滞

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

方解

新产之后,营血必虚,理当培补。此中恶露不行,为产后血虚,寒凝血瘀所致。若纯补则瘀血不去,单破则新血不去,故养血去瘀,化瘀生新。“若先通之,必先充之”。

当归(重用):补血活血、祛瘀生新。

当归辛甘而温,辛可行血,甘可补血,温可祛寒,一箭三雕,正合虚、寒、瘀三方面。其温、行、补三者,以补为主。营血充沛,脉道满盈,瘀血方能疏通,将化瘀寓于养血之中,则新血生,瘀血化,名为“生化”。

——君

    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祛瘀。

——臣

    炮姜:散寒、温经止痛。

    炮姜功效与干姜相似,但温里作用弱于干姜,而长于温经止血。本方用炮姜,一者温经散寒;二者温化瘀血。“炮姜色黑入营”,善入血分,本方用之,引药入血,以温化瘀血。

——佐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黄酒:温散而助药力。

      童便:益阴化瘀,祛瘀生新,引败血下行。

——佐使

配伍特点

寓生新于化瘀之内。

运用

辨证要点: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加减变化:

     恶露已行,腹微痛,可减桃仁;

     瘀滞较甚,痛剧,加黄蒲、五灵脂、元胡、益母草;

     冷痛甚,加肉桂;

     气滞明显,加木香、香附、乌药。 

 

使用注意:

      有些地方习惯将本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产后血热而有瘀滞,不宜使用本方。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

      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修复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人流后出血不止等属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者。

比较:生化汤与温经汤

  两方均可以温经、养血、祛瘀,适用于血虚寒凝血滞证。

  温经汤——重用吴茱萸、桂枝为君,以温经补养为主,配少量化瘀、养血之品,温清消补并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

  生化汤——重用当归为君,以活血补血为主,配少量散寒之品,重在生新化瘀。——治产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之恶露不下。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二节    止血

作用:止血。

适应证:各种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的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之鼻衄、齿衄、呕血、咯血,下出于二阴之便血、尿血以及溢于肌肤之间的肌衄均属于本证。

常用药物

 1、益阴养血药:失血必然损耗阴血。

    如:当归、阿胶等。

 2、活血药:止血过急易致瘀,大剂凉血止血药的应用也容易导致血涩不行。

    如:丹皮、川芎等。

 3、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于上者是升多降少,陷于下者是降多于升。

   上部出血,配牛膝、赭石、龙骨、牡蛎等。

   下部出血,配升麻、柴胡、黄芪等。

小 蓟 饮 子  《济生方》

方歌

小蓟生地藕蒲黄,

滑竹通栀归草襄;

凉血止血利通淋,

下焦瘀热血淋康。

组成及功用

〖组成〗小蓟、藕节、蒲黄、木通、滑石、生地、当归、甘草、栀子、竹叶

            本方为导赤散加上小蓟、藕节、蒲黄、滑石、当归、栀子而成。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下焦热结之血淋、尿血。

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病机: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

热结下焦,损伤膀胱,血随尿出——血淋、尿中带血。

热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热结——舌红、脉数。

方解

本证病因属热,病变部位在下焦膀胱,且损伤膀胱血络而见尿血、血淋,故治当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小蓟凉血止血,尤长于治疗尿血,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清利膀胱的湿热,一药而两擅其功。

——君。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生地:凉血养阴、防止利尿伤阴。

——臣

木通、滑石、竹叶:清热利尿通淋。

栀子:清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血淋、尿血必然损伤阴血;热邪所致,亦损伤阴血,加上多味渗利之品,再伤其阴。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佐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藕节、蒲黄),使血止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生地、当归),使利水而不伤正。

运用

辨证要点:

     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加减变化:

     尿痛,加琥珀末;

     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减木通、滑石,加太子参、黄芪、阿胶。

 

使用注意:

   若血淋、尿血属寒证或阴虚火动、气虚不 摄者,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

   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结石属于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

方解

配伍特点

 

黄 土 汤 《金匮要略》

组成及功用

〖组成〗灶心土、白术、附子、生地、阿胶、甘草、黄芩

〖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症见:各种出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部位——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

血色、质——血色黯淡

病程——长

伴见虚寒证——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

本证临床虽然表现为便血,或崩漏,或吐衄,但其本质不出“虚”、“寒”二字。

方解

本方证标为便血,病本虚寒,当以“标本兼顾”之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

——君

白术:益气健脾。

附子:温阳祛寒。

——臣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

黄芩:清热凉血,制约白术、附子温燥之性。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

标本兼顾,

刚柔相济。

运用

辨证要点:

     便血。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加减变化:

     出血多,加白及、三七;

     气虚甚,加人参;

     中焦虚寒甚,加炮姜炭。

使用注意:阳热证出血忌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念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适应范围和分类

1、外风:风从外来,六淫之首的风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人体正气不足则容易感受外界风邪,发生风病。由于风邪有在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的差别,所以有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疹等多种外风病证。

——头痛、恶风、肢体麻木、筋骨挛痛或口眼歪斜,甚至角弓反张。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2、内风:风从内生,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热极动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均属于内风。

——眩晕、震颤、四肢抽搐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使 用 注 意

1、分清内外:辨别风病属内,属外。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2、分清主次: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这种复杂证候,应分清主次。

3、分辨病邪兼挟,病情虚实。

第一节   疏散外风

作用:疏散外风。

适应证:外风证。

表现: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

常用药物

辛散祛风药:麻黄、防风、川芎、白芷等。

清热药:风为阳邪,易从热化;祛风药多辛温香燥,易助热;风邪可兼热邪侵袭人体。

   如:黄芩、生地、石膏、知母等。

常用药物

活血药:风邪入侵,可致经络闭阻,瘀血乃生,瘀血阻滞,不利于疏散风邪,配伍活血药,有利于化瘀,有助于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如:地龙、乳香、没药等。

养血药:“风胜则干”,风邪侵袭,易损伤阴血;祛风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阴血伤又可致血虚生风。

  如:当归、熟地、白芍等。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方歌

川芎茶调有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偏正头痛悉能康。 

川芎茶调散——组成及功用

〖命名〗以川芎为主药,用时以清茶调下,故名。

〖组成〗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甘草、羌活

〖用法〗食后以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川芎茶调散——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腑,风乃清阳之邪,“上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部,阻遏清阳,故见头痛。

病机: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少阳、厥阴、太阳、阳明,阻遏清阳。

风邪循经上犯,阻遏清阳,气血逆乱——头痛、目眩

伴见表证——恶风发热,脉浮

鼻为肺之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鼻塞

川芎茶调散——方解

本方证是由外感风邪,阻遇清空所致,在具体用药时,选用辛散疏风之品(即所谓“风药”)组方。正如汪昂所言:“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故治疗时首当疏散风邪以止头痛。

川芎(少阳、厥阴):祛风活血止痛。

川芎辛温,辛香走窜,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头痛。

                                 ——君

羌活(太阳)、白芷(阳明)、细辛(少阴)、防风:疏风止痛。

                                 ——臣

诸药合用,效专力强,各有侧重,止痛之力更著。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并可透表。

薄荷重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在大队辛温祛风药中配伍辛凉之薄荷,有监制其过于温燥之意。

                                 ——佐

茶叶:清上降下。

茶叶苦凉轻清,可上清头目。——清上

茶叶下行之性可制约疏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升散不至于太过。——降下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川芎茶调散——配伍特点

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为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川芎茶调散——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风邪头痛,(风寒风热均可,风热中薄荷量重)以头痛、鼻塞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外感风寒,减薄荷,加苏叶、生姜;

      外感风热,加僵蚕、菊花、蔓荆子;

      风湿,加苍术、藁本;

      头风头痛,加重川芎,酌加桃仁、红花、全虫、地龙。

现代运用:

    现用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恶患者。

使用注意: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引起之头痛,不宜使用。

 

第二节  平熄内风

作用:平熄内风——平肝熄风

适应证:内风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藏血,主筋,通于风气,体阴而用阳,故内风亦称肝风。

其病证又有虚实之分。内风之实证,或因热盛生风,如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或因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所致。内风之虚证,是指阴虚血亏生风,如温病后期,阴液亏虚,虚风内动。

实证——高热不退,手足抽搐。(邪热亢盛)

    ——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虚证——头目眩晕,面色如醉,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阴虚阳亢)

    ——滋阴熄风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

1、平肝熄风药:如:羚羊角、钩藤、天麻、石决明、代赭石、龙骨、牡蛎。

2、清热药:因内风之实证,多由肝之阳热亢盛所致。

   如:黄芩、寒水石、石膏、知母等。

3、滋阴养血药:阳热亢盛,易损伤阴血,阴血损伤,则阴虚阳亢,更加助长风阳。

   如:生地、玄参、龟甲、白芍等。

4、安神药:因阳热亢盛,易扰乱心神。       如:茯神、夜交藤、龙骨、牡蛎等。

 

羚 角 钩 藤 汤  《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汤 ——方歌

羚角钩藤菊花桑,

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

肝热生风急煎尝。

羚角钩藤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羚角、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主治

热盛动风证。

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台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瘛疭;舌红,脉弦数。

病机: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热盛动风多见于温病极期,按病变阶段有气、营、血分的分别,但推其病所,总不离厥阴肝木。因动风为筋脉的病变,筋束骨,联络关节,刚劲柔韧相兼,而筋为肝所主,并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若温邪入侵于肝,或其他脏病影响到肝,致阳盛而热,津液亏少,筋脉失养,失去柔和而刚强之性太过,则生内风。

     阳热亢盛——高热

     热扰心神——烦躁、神昏。

     热极动风,灼伤律液,筋肋失养——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数。

羚角钩藤汤 ——方解

本方所治,为肝经热盛生风,病势急暴,病情危重。内风为病,当平熄内风,又要去除病因,调其脏腑。故立法清热凉肝熄风为主,佐以养阴增液舒筋。

羚羊角:凉肝熄风。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解痉。

羚羊角偏于清热,且具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钩藤清热作用不显著,但具有熄风解痉之功。二药既可平熄肝风,又能清肝经之热,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之功益著。

                      ——君

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

                       ——臣

生地:凉血滋阴。

白芍:养阴敛营。

                        ——佐

川贝母、鲜竹茹:清热化痰。

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羚角钩藤汤 ——配伍特点

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羚角钩藤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动风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邪热内闭,神昏谵语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

      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痉散以加强熄风止痉之效;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本方清热凉血解毒之力不足,运用时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使用注意:

     若温病后期,热势已衰,阴液大亏,虚风内动者,不宜应用。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流脑、乙脑以及妊娠子痈、高血压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或阳亢风动者。

 

镇 肝 熄 风 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汤 ——方歌

镇肝熄风芍天冬,

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牡麦芽膝草楝,

肝阳上亢能奏功。

镇肝熄风汤 ——组成及功用

〖组成〗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镇肝熄风汤 ——主治

类中风。

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镇肝熄风汤 ——方解

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

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

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针对气血逆乱冲激于脑的病机,引血下行,缓解气血上冲之势,同时兼以补益肝肾。 

                  ——君

代赭石:镇肝降逆。

龙骨、牡蛎:平肝潜阳。

                   ——臣

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

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

                     ——臣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有余,条达肝气郁滞。

                      ——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 

                       ——使

镇肝熄风汤 ——配伍特点

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的良方。

镇肝熄风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桅子以清热除烦;

     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

     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

     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不能复元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

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淤之中风,则不宜使用本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