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策划 ▎别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误诊为感冒

 益寿堂999 2015-08-25


每到夏秋季节,医院儿科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便多起来了。近期,各新闻网页上类似“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季”、“亲吻会导致患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引起了大量家长及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常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哭闹等,甚至体温>40℃,病情“来势汹汹”,常常让患儿家长担心不已。因此,有的医生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给予抗病毒药物,这样做对吗?同时,亲吻真的会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吗?

诊断:急性发热、咽部疱疹为典型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突起发热和咽喉痛,起病2~3 d内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腭垂、舌部等,在发病后的24 h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多在1~5 d内愈合。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疱疹性咽峡炎的识别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的儿童,好发于夏秋季,潜伏期3~10 d。

本病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 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

持续4~5 d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 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 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见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典型咽部疱疹见图1。


经1~5 d溃疡愈合,一般3 d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病原体: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呈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同时流行趋势,是否提示两者是同种同型病毒,有待病原学资料分析。

诊断:仅于口腔咽腭部位、腭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应诊断手足口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但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与普通感冒的鉴别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而延误治疗。区别如下。

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流鼻涕、鼻塞、咳嗽、疲倦、食欲减退、发热,体温38℃左右。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和其他肠道病毒、疱疹病毒或EB病毒引起。有一定的传染性。症状多表现为突然高热,可伴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乏力等。口腔内的疱疹是最重要的鉴别点。

治疗:退热及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

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1周左右可恢复,少有并发症。必要时退热治疗,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不被常规推荐,可酌情选用清热解毒中成药。

如何进行退热治疗

患儿发热≤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浴),但如果>38.5℃或患儿有惊厥史,要及时用退热药。

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咛、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类药物儿科医生使用最广,是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注意:这两类退热药虽是2种不同类型的药物,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服用时,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咛、泰诺林等有滴剂、口服液、咀嚼片3种剂型;布洛芬类的美林,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2种剂型。

1岁之前的婴儿,最好用滴剂,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滴剂的用量则要根据体重选择:一般6~11个月的婴儿,体重为5.5~8 kg,用1滴管的退热药;12~23个月的婴儿,体重8.1~12 kg,用1.5滴管。

>2岁患儿,最好服用口服液类的退热药。年龄再大的患儿可用片剂,例如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患儿不会拒绝服用。
此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药,对患儿刺激性和不良反应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药对胃部刺激较大,均不建议使用。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给患儿服用某一类退热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热时间>2 d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注意不能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服用泰诺林和百服咛,每天不能>4次,每次间隔最少4 h。

另外,由于小儿高热从体表丢失的水分增加,需要多给患儿饮水,或者口服补液盐等补液,以免造成患儿脱水。

不建议患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临床上,某些外科手术确实会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应的指征,例如患者进行了某些腔道手术,患有糖尿病或身体虚弱的老人等。

但使用抗生素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感染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的,因为抗生素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只有杀菌的作用。人体内有一种菌群是正常细菌,他们到处都有,包括口腔、耳内、鼻腔、肠道等,人体和正常菌群是共存的。如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就会导致整个菌群紊乱,可发生抗生素相关的腹泻,或导致霉菌感染。部分小儿鹅口疮患者,就是因为抗生素的应用导致了菌群失衡,使霉菌得以滋生。

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一般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由于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常规应该都是正常或者是偏低的。

但是个别患儿有时候会合并细菌感染,如果白细胞很高,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均高,这时候一定要用抗生素。一般的感染可能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果感染很重可能就要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不建议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对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细胞,正常的细胞一旦被抑制,可能会癌变,所以,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不建议常规应用抗病毒药物。

中成药对疱疹性咽峡炎有一定作用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疱疹性咽峡炎属于“温病”范畴, 属于外感发热性疾病。发热会耗伤人体阴液,治疗除了清热解毒外,滋阴也非常重要。

白云山口炎清方中,金银花被誉为“清热之极品,疮疡之圣药”,玄参、麦冬、天冬等清热、滋阴作用明显,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比较对症。

另外,蒲地蓝口服液、板蓝根冲剂、小儿咽扁颗粒等中成药也可辨证选用。

健康教育:常见家庭护理问题解答

家长如何护理患儿的口腔?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口腔护理很重要,特别是对疱疹破溃的患儿,因为一般疱疹破溃后是患儿最难受的时期,这个时期痛得厉害,吃东西也痛。

口腔护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喝水。一定要鼓励患儿多喝凉水、淡盐水,少量、多次喝,温度稍低的水可以起到镇痛作用,最关键的是可以把创面的细菌、分泌物冲刷掉一些,尽可能地保持口腔的清洁,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用一些含片或者漱口液帮助清洁口腔。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期有多长?

从潜伏期开始,一直到完全恢复都是传染期。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消失并不代表完全恢复,疱疹性咽峡炎症状消失后1周内仍有传染性,因此建议托幼机构应隔离患儿>2周。

得过一次疱疹性咽峡炎就会产生终身免疫吗?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是一组病毒,包括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和其他肠道病毒、疱疹病毒或EB病毒,而不是一种病毒,所以会重复患病。这次感染的是一种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种。但是,人体对一组病毒会有交叉免疫,所以反复患病机会不是太多,但并不是绝对不得病。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

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可传播。这也就意味着,大人亲吻孩子也可能传播。不过,家长不必过分忧虑,做好个人卫生,如勤换外衣裤、洗手、漱口等就能有效避免可能的传播。

平时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病从口入。要勤通风,督促孩子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及多休息,让孩子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一旦发现孩子患病,除了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外,还要注意和其他孩子保持隔离,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

话题审稿人
北京儿童医院 陈贤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