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兆和:爱到终点始知味

 lemon0520 2015-08-25

张兆和:爱到终点始知味

2015-08-25 经典短篇阅读

>> 分享悦读<<

选摘自《以你之姓,冠我之名》

月满天心 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


(沈从文和张兆和)

有一种女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张兆和就是其中一个。


张兆和是安徽人,爷爷是淮南名将张树声。父亲张吉友,是著名富商,拥有万顷良田,富而不浮不奢,喜欢结交名流,如蔡元培。她家还经常大笔投资教育事业,是非常著名的大户人家。张家一共有四个女儿,皆是才貌双全,张家因这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声大噪。家庭条件优越,父亲又有意识培养她们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最好的成长资源,修炼得一副好情怀和好气质,所以,张家姐妹如那个时代的明珠,个个都光彩熠熠。


张兆和是四姐妹中的老三。


十八岁,张兆和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这样一个女子,聪明、可爱、美丽、有才、出身好,性格好又略有骄傲,既单纯又任性,是个有些知性、骄傲的大小姐,后又嫁良人,连爱情和婚姻,都是美满无缺的。


在中国公学追求他的男生无数,张兆和将这些追求者排成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一直到青蛙十三号,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当时是张兆和的老师,虽然是老师,性格却腼腆羞涩,又有文人的执拗。而且沈从文当时也很年轻,情窦初开,很快被出众的张兆和吸引。于是,他也不管自己的老师身份,将自己加入到追求张兆和的学生大军中,给张兆和写情书。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


这是实话,爱上一个人,往往毫无预兆也没有道理,就是那么一瞬间,入了心,便扎了根。


后来又给她写: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情话至今被无数女人津津乐道心生向往,如此浮躁的今天,能得一个这样专一专心的男人,实在是烧高香了,张兆和那个时候却总是不为所动。


张兆和不回信,她每天收到无数情书,从来懒得回信。无视老师沈从文,无视他的情话。沈从文也无视她的不回应,继续坚持写情书,一封又一封,寄到张兆和的手里,每一封都厚厚实实,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男人焦虑又热辣的心。张兆和依然不理,她本就是一只骄傲的天鹅,没有想过为哪个男人落地。


沈从文坠入单相思的情网,一段时间之后,张兆和手里积存了沈从文写来的大量情书。她很为难,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执着的追求者。除了写信,沈从文就去张兆和的宿舍,第一次去她的宿舍,沈从文可能是因为紧张,说:你就是那个笑话(校花)啊?然后他就在她的宿舍里不走,试图找各种话题跟张兆和聊天,尽量找她喜欢的话题。张兆和出于礼貌,请老师坐,他也不坐,但是也不走。


张兆和一直不答应沈从文的求爱,每天尽量躲着他,随时都战战兢兢,生怕这个木讷的老师从哪里冒出来。


沈从文很痛苦,张兆和也很痛苦,一个得不到,一个甩不脱,俩人在校园里玩捉迷藏。于是,沈老师追求学生张兆和的事情,尽人皆知。


后来张兆和实在无计可施,抱着沈从文给自己写的一堆情书去找校长主持公道,诉说一个老师这样纠缠学生有多么不对。


公学校长是胡适,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男人,他笑着问:“沈老师追求你,有什么不妥?”


于是有了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道:“可是我顽固地不爱他。”


校长站在沈从文那边,还劝她不妨和沈从文试着交往一下。张兆和没办法,只好又抱着那一堆信回来了。也许此时,她的潜意识就已经接受了这个奇怪的人,不然,她也不会好好保存那些情书,直到晚年。


一直到毕业回到家乡,张兆和依然没有答应沈从文,他无比失落。暑假里,带着用一本书稿费换来的一大包礼物,登门拜访心上人,打算就此一搏。


去之前,已经写信通知了张兆和,但是他到她家的时候,张兆和却躲出去了。沈从文的心一片荒凉,一个人到旅馆去住。


考验到此结束,张兆和到底不忍心,加上二姐张允和极力劝她接受沈从文,于是张兆和晚上去旅馆找他,羞涩着邀请他到家里去做客。


沈从文欣喜异常,从这个夏天开始,他的三年爱情长跑终于有了着落。连续七天,他每天都去张家玩,一直到深夜才回旅馆。情愫一丝丝加密,将两颗心缠绕。


结婚前,沈从文在北京买了一个房子,张允和也帮忙,三个人加上一个仆人,每天忙忙碌碌,买结婚用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欢天喜地准备结婚。


1933年9月9日,他们宣布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张兆和出身大户人家,却一点也不注重形式,答应了嫁,便全身心扑过来,不理会太多。


从此,沈从文的人生全权交给张兆和管理,她给他抄写修改稿子,甚至加标点,因为沈从文不会加标点。沈从文天性率真,不拘小节,每天大量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其余一概不知。张兆和只好在生活上照料他,比为两个儿子操的心一点也不少。


他们的婚姻生活,张兆和操心更多,她管理着一大家子,事无巨细。但是,沈从文付出的情感更多,他的心里,始终以张兆和为重,为第一。


四年后,沈从文母亲病重,他暂时离开北平,回凤凰探母,才上了船就开始给张兆和写信,思念就像波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来,无止无息。他写:本来想的是每天用半天时间给你写信,半天时间写文章,可是现在,却只想给你写信。


还有一次,张兆和回娘家,沈从文每天都给她写信,事无巨细,都报告给她。居然写了对一个年轻女作家的爱慕和关心。结果张兆和生气了,吃醋了,发脾气了。沈从文居然哭着去找好朋友林徽因倾诉,说:难道我不该把心里想的一切都告诉她吗?在沈从文眼里心里,张兆和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在她面前,他甘愿自己从内到外都是透明的。虽有小小的文人天真,更多的还是深情。


他给她写: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的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


一直到快七十岁,沈从文还会拿出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信封激动流泪,大声给人说:这是她写给我的第一封信!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只听张兆和的话,她说吃什么就吃什么,她说穿什么就穿什么,她说锻炼就锻炼,他情绪不稳,只有张兆和一个人可以安慰,直到他安静。


被这样一个孩子般单纯,才华又如巨椽般的男人依恋、深爱了一生,张兆和的人生,平静、幸福、温暖。


张兆和却始终有些疏离,她跟他生活在一起,生了两个儿子,管理他的生活,却从不理解他。北平沦陷之后,沈从文化妆南下,张兆和却执意带着孩子留下来。此后几年时间里,她不曾和他团聚,一个人拉扯孩子、工作,十分辛苦,又十分倔强。


沈从文无法参透政治,又无法远离,十分恐惧又无奈,在“文革”前后几次因恐惧而自杀,张兆和十分不解,居然给沈家写信,询问沈是否有精神病史。


解放后,张兆和紧跟形势,十分进步,积极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沈从文又一次充满恐惧,他对飓风一样的政治运动毫无感觉,但是,深爱的妻子也开始进步之后,他开始害怕,怕他们之间产生距离。


张兆和曾经在革大学习,每天晚上很晚回去之后,孩子们都睡了,夜籁无声中,都会看见沈从文独坐在椅子上,背影如入定的老僧,安静,沉稳。她一直不明白他在想什么,尽管已经一起走过那么多岁月。


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单纯文人,一个骄矜小姐。女人往往因感动而接受爱,张兆和或许就是因此接受沈从文。所以,她一直无法真正让他走进自己的内心,直到,一生风浪过眼,许多坎坎坷坷之后,张兆和在他去世之后,一个人静下来清点岁月,清点他留下的那些日记和稿件,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一生,她都没有懂他。此时,悔之已晚!


沈从文曾经感慨: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这个痴情专情的男人,让人温暖,也让人心酸。


但是对张兆和来说,这一生,因为沈的深爱和存在,是暖的,圆满的。


沈从文一生都在为房子挣扎,他们一家一直住在小小的房子里,张兆和也便跟着他住了一辈子局促的小房子,虽然不懂他,却并不怨悔跟他一起吃苦。


好婚姻的基础并不一定是深深相爱,许多因素都能成就婚姻。沈从文深情、单纯、依赖,张兆和在他这种深情的包围下,从没有想过婚姻的意义爱的深浅,反正他在那里,爱就在那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