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欢的人表白叫撩,不喜欢的人只能叫骚扰”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样的情话,大概只有大文豪说的出来。 当年,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1924年,沈从文开始在文坛上名声鹊起,被胡适先生聘任为吴淞中国公学的老师,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文学课。 课堂上,他一眼就看到了一个面目清秀的女学生,张兆和。 他的第一封情书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张兆和那年18岁,长相俊美,出身名门,还是校运会女子全能冠军,元气满满的美少女一枚,追求者能排队到校门口。 她的姐姐戏弄妹妹的追求者们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而沈从文呢,乡下来的一个土包子老师,年近三十,文化程度不高,少言寡语、木讷阴郁。于是被称作是“癞蛤蟆十三号”。 张兆和看不上他,这是铁打的事实。 本以为这是个屌丝追求白富美的故事,但是你别忘了,沈从文是什么人物?一个差点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作家。再不济,一封情书都能抵得半辆豪车了吧! 所以,他决定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情书轰炸“。 据说,在四年里,他写了几百封情书。仔细算一下,张兆和收到的所有情书里,沈从文占了大半。而每一封,大概都不逊于《边城》。我们感受一下: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就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 试想一下,现在哪个姑娘收到这样的情书,会不心动?可张兆和就不是一般姑娘。 的确,沈从文的情书很感人,但是,不是都说吗?喜欢的人写情书给你,那叫撩;不喜欢的人写情书,只能叫骚扰。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中文系老师。 张兆和年纪小,不知怎么拒绝老师,于是选择了沉默。可沈从文却把这沉默当做动力,更加勤快地写着他的情书,期望用他唯一的才华打动她。 学校里炸锅了,同学看见沈老师闷闷不乐,于是自然联想到张兆和不理他,于是自然有人说沈老师为情所困,于是有人以讹传讹,说沈从文想跳河。事情传到张兆和耳朵里,几乎把她逼疯了。 这狂热的追求者,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她在日记里写:“这半年来,我为了这事简直烦透了。” 的确,沈从文的情书感动自己,感动了旁人,却唯独没有感动张兆和。 2. “不是所有的爱情,努力了就有回报” 换作是别的男生,其实早就放弃了。但是沈从文如果跟别人一样,能有后来的成就吗?不能,一路走来他靠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历数中国作家,学历像沈从文一样低的,估计没几个。连陈寅恪都好歹读到了高中,他小学学历都没有。所以14岁就去当兵了,20岁的时候脱下军装,正式成为一名“北漂”,他虽穷,但是内心是渴望知识的,他报考过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之后,就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一路下来,他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写信给郁达夫。那个年代的文学气息浓重,只要你说自己是文学青年,再给一些稍微有名的文人写信,一般都会得到他们的资助。而沈从文也就是靠着这样的微薄的收入活下去,一边还坚持阅读,写作。 有一次,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看他饿了很久,于是带他去附近小餐馆吃饭,结账的时候,他将找回的零钱塞给沈从文。 回到家里,沈从文看着手里的三块钱,伏在桌子上大哭。他哭什么呢?太累了,太苦了。要放弃吗?绝不。沈从文大概是从心底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 皇天不负有心人,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岁月,沈从文熬出了头,他发表小说,和丁玲一起创办杂志,受到胡适的赏识,当上国学老师。 俗话说的好:坚持,总是会有收获。 是啊,你成功了,你的坚持就叫执着。你失败了,你的坚持就叫固执。 况且,傻小子,爱情和事业能一样吗? 不是所有的爱情,努力了就有回报。 可惜,沈从文不懂这点,书上没写。 面对张兆和的沉默,沈从文找到了他的舍友王华莲:“她一定是爱我的,不然为何不退回我的信?”王华莲一盆冷水浇下来:”她每天都受到几十封求爱信,要是每一封都退了,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 沈从文大受打击,在自己的学生面前,竟然像个小孩子一样伤心大哭,边哭还边说:张兆和害的我想寻死! 这句话传到张兆和耳中,有了以死相逼的意思。只是,她丝毫不同情,反而更加厌恶。一个大男人,寻死觅活,像什么样子? 张兆和被逼的没办法,找上校长胡适,胡适是很欣赏沈从文的,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劝张兆和:他是中国最有潜力的作家,你不吃亏! 张兆和很冷静,不爱就是不爱,谁劝都不管用。胡适最后也着急了:“你要知道,沈从文是在固执地爱着你啊!”张兆和也大声说:“我也是固执地不爱他啊!” 一句话,呛得胡适无话可说。张兆和也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她始终相信,要和一个人在一起,不是因为他的才能,更不能因为他的真挚,一定要是因为我爱他,足够爱。 十几岁的张兆和,显出一种与年纪不符的成熟。 3. “所有的一厢情愿,都会变成过眼云烟” 这场旷日持久的单恋,持续了四年。 人心总是肉做的,沈从文从强硬到卑微,又从卑微到祈求。终于,在张兆和收到一封感人肺腑的长信之后,她还是动摇了。 张兆和在日记里写:“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是也可怜可敬的了。”她翻看了这几年的日记,沈从文的名字出现过无数次:“虽然都是抱怨和厌恶,但是他这几年,又何尝不是比我苦恼千倍百倍呢?”这个时候,张兆和的家人也站出来撮合他们:我看这人行! 于是,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1933年9月,沈从文抱得美人归,他们结婚了。 只是,结婚远远不如恋爱那么简单,不是一句“我看行”就能解决的。 短暂的甜蜜生活之后,婚姻的现实逐渐展露出来。 他们矛盾越来越多。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两个人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他们两个人本就很少有相似之处。沈从文喜欢收集古董,张兆和说他打肿脸充胖子,装乡绅;沈从文喜欢结交好友,仗义疏财,张兆和总是为了家中生计发愁。 他们的爱,从一开始就相隔万里。一个人的执着,换来了两个人的寂寞。 1935年,沈从文遇到高青子,一见面就相谈甚欢。后来,沈从文又去拜访他们一家,高青子特意穿了“一身绿地小黄花绸缎夹衫,还在袖口拼贴了一块淡淡的紫。” 明摆了,就是跟沈从文示爱,高青子是看过他的小说的,她的装束就是模仿他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的装扮。 那段时期和妻子的貌合神离,让沈从文寂寞万分,他心动了。从一开始的往来密切,到后来直接不避讳,把故事写在报刊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说白了,张兆和不傻,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而沈从文的辩解显得可笑又张狂:我们只是精神上的契合,和我对你的感情没冲突啊。 沈从文一口否认是出轨。只是说: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 后来有人猜测,沈从文并非是真不懂得忠诚,而是故意气张兆和的。无论如何,张兆和嘴上说着已经原谅,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忘记此事。毕竟是夫妻,面对这样的嫌隙,没有人能大度到完全释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沈从文离开北平,而张兆和并没有与沈从文同行,沈从文想让张兆和南下,而她则坚持留在北京,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顾,这理由,说服不了读者,更说服不了沈从文,要知道,战火纷飞中,有什么比得上一家团聚更重要? 可见,婚姻的裂缝已经日渐扩大。 因为得不到家庭的温馨,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加上政治上的压迫,沈从文精神崩溃,有一次用剃刀划破自己的脖颈,又喝了一碗煤油,碰巧张兆和堂弟来沈家,破窗而入,才救他一命。 出院之后,他被进精神病院住了一段时间。或许是有了思考的空闲,他渐渐理解,自己在爱情里,这一辈子都是败兵。他明白了:张兆和与其说爱我为人,不如说是爱我的信。 到了人生后半场,他才悟出一个道理:爱情强求不来,也将就不来。他和她之间,永远是不平等的。 4. “如果能重来......” 晚年,和张兆和早已分居,但依旧给她写信,只是不再甜言蜜语,他写道:”小妈妈,你不用来信,我可有可无,凡事都这样,生命不过如此,你与我早已游离。“ 但是,他深深爱着张兆和,极尽狂热,到老也一样。 有一次,张兆和二姐来看他时,沈从文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手紧紧的抓住了它,生怕它会飞走。他对张允和说:“三姐(张兆和)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 他伤心的是,自己不能给她幸福,更不知道怎么爱她。 临终时,他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三姐(张兆和),我对不起你!” 在孤寂和悔恨中,沈从文于1988年与世长辞。 要说沈从文不爱张兆和吗?他爱极了,爱了一生。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真正得到过她,这或许,是他一生的遗憾,比错过了诺贝尔奖还要遗憾。 如果能重来,他会懂得放手了,让那个正当年纪的女孩,就这样留在心中,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