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四) 平肝息风药(二)

 寂寞在繁衍 2015-08-26

刺蒺藜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果实。亦名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本经》)、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太平圣惠方》)、三角蒺藜(《本草求真》)等。味苦、辛,性温。入肝、肺经。功能:散风、明目、下气、行血。主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山萘酚(Kaempferol)、山萘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山萘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刺蒺藜甙(Tribuloside)、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皂甙。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Harman)和哈尔明碱(Harmine),但不含皂甙。

       药理作用:

       1. 对血压的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醇提取物对狗的降压作用是通过胆碱能神经实现的,阿托品以及切断双侧迷走神经能阻断此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对蛙心有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治疗量的蒺藜皂甙对患者血压无明显影响。

       2. 对心脏的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蒺藜皂甙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律的作用,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垂体后叶素及异丙肾上腺素所诱发的缺血性心电图变化,有抗心肌缺血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服用蒺藜皂甙治疗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并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3. 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蒺藜皂甙给家兔口服10mg/kg,连续60天,能显著降低实验性血高胆固醇症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胆固醇比值。预防实验表明:蒺藜皂甙可显著抑制血胆固醇增高,并可抑制卵磷脂/胆固比值下降。此外,尚有抑制动脉、心肌及肝脏的脂质沉着作用。但亦有报告认为,临床治疗剂量的蒺藜皂甙对血脂无明显影响。

       4. 利尿作用 白蒺藜水煎剂及其灰分的水提取物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有报告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治疗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但亦有报告指出,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

       5. 强壮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蒺藜皂甙对机体有一定的强壮作用,对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蒺藜皂甙能使因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脾、胸腺及机体的重量明显增加,显著降低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减少老年小鼠脾内色素颗粒,并对其聚集程度有明显改善趋势;能延长大鼠的游泳时间,对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双相调节作用;能增加幼年小鼠肝及胸腺的重量,增强小鼠耐高温和抗寒能力;对羽化前果蝇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延长果蝇的寿命。

       6. 对性机能的作用 蒺藜茎叶总皂甙对去睾丸雄性大鼠精液囊及前列腺发育无促进作用,亦不能使去卵巢小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提示其无雄激素和雌激素样作用;但其能促进幼年小鼠性器官的发育,说明该药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然而该作用可被去垂体和预先注射吗啡所抑制,则说明可能是先刺激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后者再通过垂体前叶实现其作用的。

       7. 其他作用 白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能与乙酰胆碱的作用相拮抗。蛙腹直肌实验所见亦证明蒺藜醇提取物有抗胆碱酯酶活性;其中枢兴奋作用也是抗胆碱酯酶作用的结果。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刺蒺藜 、生石决明、丹参、夏枯草各30g,车前子(包煎)45g。水煎取汁300~400ml,分3次饭前服,日1剂。连服45天为1疗程。治疗86例,显效51例,进步20例,无效15例。〔江西中医药 1985;(1):19〕

       2. 治疗疮疖痈肿 蒺藜果或干蒺藜去刺,粉碎为面,加等量红糖,捣碎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再用塑料布或油纸覆盖药糊,包扎固定。药糊干后重换,直至炎症消失。局部溃破者禁用。治疗31例(疖肿21例,乳腺炎7例,痈3例),除1例乳腺炎加服6剂中药外,余皆单用上方治愈,治愈时间 3~7天。〔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1):51〕

       3. 治疗寻常疣 鲜白蒺藜蔓(带节)适量,砸烂如泥,放在患处,用手指在患处反复揩擦,至有灼热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擦前洗净患处,擦后不要用水洗患处。治疗123例(寻常疣119例,扁平疣4例),全部治愈。一般治疗3~10天疣即消失,用药最多者4次,最少者1次。〔新医学1976;(11):555〕

       4. 治疗皮肤瘙痒症 生甘草100g,白蒺藜 100g,放入75%酒精300ml中浸泡7天,过滤去渣,擦患处,每日2~3次。治疗手部脱屑发痒症患者40例,治愈39例。半年后随访30例,仅1例复发,一般治愈时间为3~7天。〔湖南医学杂志 1982;(3):11〕

       5. 治疗急性荨麻疹 白蒺藜、苍耳子各100g,夜交藤200g,白藓皮、蛇床子各50g,蝉蜕20g。加水5 000ml,煎沸20分钟,趁热熏洗,候温用布浸药液外洗患处。每剂可用3~5 次。治疗30余例,一般多在熏洗2小时全身疹块消失,近期效果显著。〔中医杂志 1983;(2):77〕

       6. 治疗白癜风 沙苑蒺藜60g,研成细末,用猪肝1具,煮熟后切成小片,蘸药末1 天服完。一般轻者1~2剂获效,重者服3~4 剂亦能见效。〔浙江中医杂志 1965;8(9):25〕

       方剂选用:

       1. 治疗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备急千金要方》蒺藜散)

       2. 治疗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配伍效用:

       刺蒺藜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 刺蒺藜疏肝行气解郁;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三药合用,有行气活血通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气郁滞、乳汁不通、乳房胀痛者。

       刺蒺藜配伍当归 刺蒺藜疏肝解郁;当归活血调经。二者伍用,有行气活血调经之功效,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淤血阻滞之经闭不通。

       刺蒺藜配伍钩藤、菊花 刺蒺藜平降肝阳;钩藤、菊花皆平肝清热。三者伍用,平肝潜阳之功效显著,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

       刺蒺藜配伍菊花、蔓荆子 刺蒺藜疏散肝经风热;菊花疏风清热明目;蔓荆子散头面风热之邪而清利头目。三药共用,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多泪、翳膜遮睛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还原成亚硝酸甲),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刺蒺藜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思睡、乏力、头昏、恶心、呕吐、心悸、气急、脉数,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呈青紫色。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呼吸衰竭。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1 例成人因患白癜风口服白蒺藜粉二钱,引起猩红热样药疹的报告。

       中毒救治:1. 立即洗胃、导泻。

       2. 吸氧。

       3. 细胞色素C 15~30mg静脉注射。

       4. 抗休克治疗。

       5. 1%美兰1~2mg/kg静脉注射,1~2小时后可重复1次。

       【医家论药】

       “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癥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本草汇言》)

       “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本草正义》)

       “蒺藜子,沙苑者为上,白蒺藜次之,种类虽异,而明目去风则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结,而沙苑蒺藜则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遗精溺,治白带,喉痹,消阴汗,而白蒺藜则不能也。”(《本草新编》)

       “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淤,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本草便读》)

       “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本草纲目》)

 

天麻

 

       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的根茎。亦名鬼督邮(《本经》)、赤箭(《本经》)、明天麻(《临证指南医案》)。味甘,性平。入肝经。功能:平肝息风止痉。主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块茎含香荚兰醇(Vanillyl alcohol)、香荚兰醛(Vanilline),亦含维生素A类物质。尚分离出天麻素(即天麻甙,Gastrodin)、对羟基苯甲醇(p-Hydroxybenz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柠檬酸(Citric acid)、柠檬酸单甲酯(Citricacid mono-methylester)、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 zaldehyde)、琥珀酸(Succinic acid)。

       天麻中还含有抗真菌蛋白及微量元素,其中以铁的含量最高,氟、锰、锌、碘次之。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天麻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1~5g/kg、天麻甙50mg/kg、天麻甙元100mg/kg、香荚兰醇、香荚兰素2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能显著抑制其自发活动。天麻甙对猴、鸽亦有镇静作用,猴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20分钟即出现安静、无紧张样,持续2小时左右。人工培养和野生天麻能对抗咖啡因所致中枢兴奋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天麻注射液5~10g/kg 与戊巴比妥纳、水合氯醛和硫喷妥钠均有协同作用。天麻水剂及蜜环菌发酵液与戊巴比妥钠均有明显协同作用,能提高戊四氮在小鼠的半数惊厥量,并能使小鼠自主活动降低。但亦有报告认为,天麻注射液,去天麻甙部分能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并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但天麻素的作用不明显,不是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动物实验表明:人工培养天麻和野生天麻 5g/kg 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野生天麻的作用较强,但二者均小于吗啡10mg/kg 的止痛效果。小鼠皮下注射天麻制剂5g/kg 能明显对抗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用热板法也证明其有提高痛阈作用。但亦有与此不同的报告,认为香荚兰醇或香荚兰素300mg/kg、天麻注射液10~20g/kg 以及天麻浸膏 2~5g/kg并不能提高小鼠痛阈。

       研究报告指出,天麻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但其作用的部位不在脊髓,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水剂5g/kg、香荚兰醇或香荚兰素300mg/kg 等均能延长戊四氮阵挛性惊厥的潜伏期,明显提高戊四氮的半数惊厥量,但对士的宁惊厥作用不显著。天麻注射液10~20g/kg 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戊四氮的半数惊厥率,剂量加大到30g/kg可使小鼠对惊厥阈电压的耐受量显著增加,但对阈上刺激引起的电休克无效。家兔静脉注射天麻水煎剂1g/kg或香荚兰醛 40mg/kg,均可提高电击痉挛的阈值,有效地制止癫痫样发作,控制脑电图中痫样放电的发展。香荚兰醛的作用比天麻水煎剂显著,而且副作用小,但均不及苯妥英钠。对豚鼠的实验性癫痫,每天皮下注射天麻50%乙醇浸出物0.25~1g/kg,治疗3~6天,癫痫即可停止发作,停药近10天,作用消失;每天注射香荚兰醛0.1~0.2g/kg,治疗5~6天即可有效,停药5~7天,作用消失。同时还可防止剪羊毛刺激引起的癫痫反复发作所致的休克死亡。天麻对实验性癫痫的效果较苯妥英钠稍缓,但在停药后的有效持续时间较长。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均能降低戊四氮所引起的动物惊厥率和死亡率,缩短阵挛时间。人工培育天麻抗惊厥效应比野生者强,多次长时间给药比单次用药效果要好。

       但亦有报告指出,天麻煎剂9g/kg 给小鼠腹腔注射,对士的宁和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和死亡并无对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剂型不同。天麻流浸膏对小鼠肌肉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引起的惊厥与死亡,无防治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天麻液对在位豚鼠心脏有减慢心率的作用,但不影响心脏收缩幅度。不同的给药途径均可使麻醉大鼠的心率减慢,但以静脉注射比较明显。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增加,总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下降。天麻甙及天麻甙元亦可略微减慢心率,2小时后即可恢复。天麻对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使变平或倒置的T波、下降的S-T段及心律不齐得到明显的改变。合成天麻素可能具有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特别是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的作用。实验表明:合成天麻素可使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收缩力加强,节律规则,不同剂量组无明显差异;对心肌细胞形态无影响,但能使细胞内糖原、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增加。合成天麻素对心肌细胞中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天麻素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增强了抗损伤作用有关。

       天麻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循环,增加心肌供氧,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注射液可使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73.3%,对氯化钾及5-羟色胺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天麻液(1:2000)可使冠脉流量先减少后增加,最高达181%。天麻注射液1~2g/kg 或密环丝菌体 1g/kg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均能明显降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丝菌体尚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将天麻或丝菌体注射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时,作用更为显著。天麻液给小鼠和兔腹腔、静脉或颈动脉注射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其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天麻液尚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且扩张血管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影响,但可部分被阿托品所对抗。乙酰天麻素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能对抗5-羟色胺的致痉作用。与罂粟碱相比,乙酰天麻素拮抗5-羟色胺的致痉作用的强度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实验证明:乙酰天麻素浓度在30μg/ml 时,对加入高钾后引起的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其强度与罂粟碱相似。此外,乙酰天麻素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家兔主动脉条收缩可产生松弛作用,但作用较弱。

       研究表明:天麻有降压作用。天麻注射液给大鼠和家兔静脉注射有迅速的降压作用,最大降低73%,持续1~1.5小时以上。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降压持续时间更长,可达3小时以上。天麻甙及天麻甙元用于猫后1~2小时内有轻度降压作用。

       3. 抗炎作用 天麻注射液亦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肿胀及通透性增加,并能抑制5-羟色胺所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小鼠琼脂性足肿胀、大鼠角叉菜胶性及5-羟色胺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4. 耐缺氧作用 天麻在组织耗氧量增加或缺氧耐受力降低的情况下,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天麻注射液能增加常压缺氧小鼠的耐受能力,明显延长死亡时间。对耐受低压(负压300mmHg)缺氧能力也显著增强。此外,尚能显著延长预先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0mg/kg)及异丙肾上腺素加天麻注射液置低压氧仓中小鼠的存活时间。

       5. 其他作用 天麻注射液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多次用药,还能显著增加脾脏重量。天麻素 25mg可提高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高于或低于25mg 均无显著差异。

       人工培养与野生天麻均有显著升高小鼠皮肤温度的作用。家兔腹腔注射天麻煎剂5g/kg有减慢呼吸的作用。天麻甙可增加家兔在位小肠平滑肌的张力和收缩。香荚兰醇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眩晕 天麻18g,姜半夏9g,白术、陈皮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40例,治愈26例,显效13例,无效1例。〔四川中医 1988;6(5):32〕

       2. 治疗头痛 天麻80g,党参40g,三七30g,玉凡七30g,研末,每次2g,每日3次,或取其原方1/4量水煎服,每2日1剂,分2次服,也可随证加味。治疗顽固性头痛111例,显效61例,有效38例,无效12例。〔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1;7(2):74〕

       3. 治疗耳源性眩晕症 泽泻40g,天麻15g,丹参、磁石、白术、代赭石各30g,日1剂。可随证加减。治疗期间,低盐饮食,禁油腻、辛辣刺激物。治疗100例,痊愈93例,有效7例。〔新中医 1991;23(3):31〕

       4. 治疗面神经麻痹 白附子、胆南星、羌活、防风、天麻、白芷各15g,气虚加黄芪50g,风痰阻络重者加全蝎、僵蚕各15g,水煎服。治疗43例,结果:痊愈17例,显效22例,无效4例。〔陕西中医 1991;12(10):464〕

       5. 治疗口眼#斜 法夏、白术、天麻、茯苓、化橘红、羌活、白芥子、红花、全蝎、蜈蚣各50g,甘草25g。上药烘干共研粉,每次10g,每日2次,热酒冲服,20天为1疗程。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北京中医 1991;(6):31〕

       方剂选用:

       1. 治疗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

       2. 治疗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研),玄参、乌头(炮制,去皮、脐)各一两,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麻丸)

       3. 治疗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五两,麻黄(去根、节)十两,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

       各五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天麻丸)

       4. 治疗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

       (《十便良方》天麻酒)

       5. 治疗小儿风痰搐搦,急慢惊风,风痫:天麻四两(酒洗,炒),胆星三两,僵蚕二两(俱炒),天竺黄一两,明雄黄五钱。俱研细,总和匀,半夏曲二两,为末,打糊丸如弹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浓汤,调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汇言》)

       配伍效用:

       天麻配伍半夏、白术 天麻息肝风、平肝阳而止头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与天麻、半夏配伍,共奏祛湿化痰、息风止眩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者。

       天麻配伍羚羊角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羚羊角清泄肝热、息风止痉。二者共用,其清肝泄热、息风止痉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经热盛动风之痉厥抽搐等症。

       天麻配伍人参、白术 天麻息风止痉;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三者伍用,有健脾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之慢惊风。

       【注意事项】

       宜忌:“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结之患。”(《雷公炮炙论》)

       毒副作用:天麻及密环菌水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6±1.7g/kg及35±0.8g/kg。天麻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1.4~61.4g/kg。香荚兰醇与香荚兰素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 891.3±31.7mg/kg 和 946.0±18.5mg/kg。

       家兔每天注射天麻稀醇浸剂0.25~1g/kg,可见软弱少动,食欲大减,体重下降,甚至死亡。如腹腔注射煎剂12g/kg,30分钟后动物疲困、反应迟钝继而出现共济失调、拒食。5小时后心率可增加至每分钟500次以上,12只兔多数在用药后48小时内死亡。天麻注射液静脉注射1g/kg,动物表现匐伏不动和拒食,心电图和脑电图均无异常。香荚兰醛副作用较小,静脉注射40mg/kg或口服1g/kg,动物的一般状态和心电图、脑电图均无特殊变化。

       【医家论药】

       “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本草纲目》)

       “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药品化义》)

       “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本草汇言》)

       “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本草新编》)

       附注:

       1.天麻必须通过与密环菌共生才能生长发育。近来发现人工培养的密环菌菌丝体作用与天麻相似,故有用以代替天麻应用者。

       2。天麻,其原植物之茎,色黄赤,呈圆柱形而直立,极似箭杆,故有赤箭之名。因其有熄风之功,故又有定风草之称。其中四川荣经、云南昭通所产者质优,为道地药材,统称川天麻。冬季采集者,内部结实体重,质量较优,称为冬天麻;春季采集者,皮细纹皱,较冬天麻美观,江浙一带多视为佳品,喜用春天麻之名。其实,无论冬采、春采,均以体实泽亮半透明者为佳,故亦有明天麻一名。

       天麻为临床平肝息风之要药,用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确有良效。生用时略显温燥,用其驱风胜湿、温经除痹为宜。天麻经炒制后入药称炒天麻,其温燥之性略缓,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的眩晕较为适宜,可配伍钩藤、当归、枸杞、白芍等品同用。

 

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 或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 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亦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味甘,性凉。入肝、心经。功能: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主治:小儿惊痫抽搐,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0~15g;或入散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吲哚生物碱,其中有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 line)、柯诺辛因碱(Corynoxeine)、异柯诺辛因碱(Isocorynoxeine)、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Dihydrocorynantheine)、硬毛帽柱木碱(Hirsutine)、硬毛帽柱木因碱(Hirsuteine)、阿枯米精(Akuammigine)、缝籽嗪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安枯斯特林碱(Angustoline)、安枯斯特定碱(Angustidine)。亦含有卡丹宾碱(Cadambine),3α-二氢卡丹宾碱(3α-Dihydrocadambine),3β-异二氢卡丹宾碱(3β-Isodihydrocadambine)。大叶钩藤中含中柯诺辛(Corynoxine)、柯诺辛B(Corynoxine B)。

       尚含黄酮类物质及鞣质。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钩藤的多种制剂,包括含有钩藤的复方、单味钩藤的煎剂、乙醇提取物及总生物碱对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均具有降压作用。对在颈部切除二侧减压神经、窦神经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压的家兔,钩藤煎剂的降压效果与萝芙木全碱相似。但钩藤煎煮时间过长则会影响降压效果,一般以煎20分钟内为宜。钩藤煎剂、钩藤总碱、钩藤碱对肾性高血压大鼠亦有降压作用,经十二指肠内给异钩藤碱10mg/kg后20分钟,出现血压及心率降低,而20mg/kg 剂量组于 10分钟开始出现血压及心率的进一步降低;异钩藤碱10mg/kg和2mg/kg静脉注射亦能分别降低肾性高血压清醒大鼠及麻醉犬的血压。有报告认为,本品降压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在中枢。亦有报告指出,钩藤总碱和钩藤碱降压作用明显,总碱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性。因为总碱不影响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且其本身的降压作用亦不受阿托品的影响,故其降压机制与M-胆碱反应系统无关。总碱能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及电刺坐骨神经向中端所致加压反射,也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椎动脉给药量相当于静脉注射量1/10~1/13时仍能获得同等降压效应。这些都证明了总碱的中枢性降压作用。

       二氢柯楠因碱能明显降低清醒和麻醉大鼠的血压,但对心率影响甚微。复方钩藤散30~300mg/kg 灌胃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降低幅度为 23±8.2mmHg(3.06±1.09kPa)。研究证明,钩藤的钩及茎枝(即单钩、双钩及与其相邻之较细茎枝)降压效果较好;老枝(无钩,直径在 0.5~2cm)降压效果很差。除正品钩藤外,同属植物中大叶钩藤、披针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也具有相似的降压作用。对钩藤降压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钩藤的作用部位广泛,降压机制涉及到神经中枢、神经节、周围神经、心脏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环节。有报告指出,钩藤的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而在切除颈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即显著减弱。对离体蟾蜍心脏无显著抑制;在离体兔耳的灌流上,亦无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作用乃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大剂量则对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亦有人认为,钩藤散通过抑制高血压大鼠脑纹状体、视丘及海马区域内的钙离子通道而发挥降压作用。对切除双侧减压神经和窦神经的高血压动物,钩藤可引起血压降低而不影响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血压的影响。钩藤总碱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明显的降压效应主要由总外周阻力降低所致,继而心输出量的减少在降压效应中起主要作用。实验证明:二氢柯楠因碱可选择性地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毛钩藤碱能抑制几种兴奋剂所致的血管收缩,此可能是依赖于电压的钙通道阻滞所致。

       钩藤碱 20mg/kg给犬和猫静脉注射,能降低平均动脉压并能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前负荷升高;并能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使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钩藤总碱对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和氯化钙诱发的室颤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实验表明:钩藤总碱对麻醉犬心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心肌收缩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钩藤总碱降低左心室射血的张力时间指数而相对不减小心脏作功,提示在心脏供氧不足时该药对保护心功能可能具有意义。

       2. 镇静、抗惊厥作用 钩藤煎剂0.1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剂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运动障碍,与现有的催眠药、镇定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御运动性条件反射也证明,钩藤煎剂1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破坏,条件反射时间延长。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临床使用钩藤散治疗更年期、老年期抑郁症,尤其是抗抑郁药无效和难治性忧郁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钩藤醇浸剂2g/kg皮下注射,对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病有防治作用,能抑制癫痫的发生,但停药 3 日又会复发,其作用较为缓慢,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因此治疗期间,动物皆较软弱,体重减轻。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的状态,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正品钩藤醇浸剂具有一定的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厥作用;钩藤注射液有抗电惊厥作用。但亦有报告指出,小白鼠腹腔注射钩藤煎剂 40g/kg,无明显对抗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宁引起的惊厥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实验表明:钩藤煎剂能够短时间降低离体回肠肠肌的张力,同时能很快使收缩幅度显著增大;并有对抗组胺作用,但无对抗烟碱和5-羟色胺作用。钩藤碱能抑制家兔离体肠管,并能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钩藤煎剂2~4g/kg一次腹腔注射,有一定的解痉作用。但无论离体和在位试验,都需较大剂量才显效,而且能增加正常肌收缩幅度。因此无临床价值,仅可表明它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纤维。钩藤碱对催产素和高 K+ 去极化后 Ca++ 引起的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前一作用可被 Ca++ 所对抗。

       4. 其他作用 钩藤碱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胶原及腺苷二磷酸钠盐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钩藤碱不影响血小板利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但抑制胶原诱导的血栓烷 A2 生成;在抗血小板聚集有效剂量时,对 PGI2 的生成无影响。钩藤碱有显著降低血栓形成诱导剂腺苷二磷酸钠盐及胶原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而引起的小鼠死亡率。

       钩藤总碱 10mg/kg 腹腔给药和40mg/kg口服能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免除豚鼠死于组胺所致的窒息。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 钩藤、薄荷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60例,用药3剂阵发性痉咳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6剂后阵发性痉咳停止,疗效满意。〔河北中医 1988;10(4):36〕

       2. 治疗高血压a. 钩藤30g,加水100ml,水煎 10分钟,早晚分服。治疗Ⅱ、Ⅲ期高血压病175例,用药30天,显效86例,有效49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77.1%。并观察到钩藤煎煮时间以10分钟为宜,超过20分钟降压效果明显下降。〔辽宁中医杂志 1988;(2):23〕

       b. 钩藤20g,剪碎布包(加少许冰片),于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内,加温水浴脚,每次 30~40分钟,可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每包药用 1天,10天为一疗程。治疗5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见效后可继续用药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辽宁中医杂志 1989;13(8):23〕

       3. 治疗中风后遗症 1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误将7帖药中后入的钩藤210g 作为1帖药煎煮,于睡前服完(煮沸时间没有超过20分钟)。次晨顿觉精神爽快,行走较前平稳,获得了意外的疗效。〔江苏中医杂志 1985;6(7):48〕

       4. 治疗小儿夜啼 钩藤、蝉蜕各3g,薄荷1g,水煎服,日1剂。治疗18例,治愈17例。一般服药2~3剂。〔中草药通讯 1979;(3):38〕

       5. 治疗链霉素反应 骨碎补30g,菊花、钩藤各12g,随症加减。将药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或蒸气冲煎至500ml,日2次分服。治疗53例,15天内痊愈32例,好转9例,无效12例。35天内痊愈43例,好转9例,无效1例。〔新中医 1986;(11):30〕

       方剂选用:

       1. 治疗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2. 治疗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太平圣惠方》延龄散)

       3. 治疗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4. 治疗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5. 治疗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6. 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7. 治疗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配伍效用:

       钩藤配伍白芍 钩藤味甘性凉,平肝、清热息风,偏治肝旺之标;白芍味酸性寒,柔肝养阴、平肝,有养肝体而敛肝气、平肝阳,令肝气不妄动之功,善补肝虚之本。二者合用,标本兼顾,共奏柔肝养阴、平肝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阴不足、虚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

       钩藤配伍牡蛎、阿胶、生地 钩藤、牡蛎平肝息风;阿胶、生地养血滋阴,以养阴息风。四药伍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之筋脉拘急、手足瘛瘲等症。

       钩藤配伍全蝎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功擅平肝;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长于息风。二者伍用,共奏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风内动之四肢抽搐;肝阳上亢之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中风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疼痛等。

       钩藤配伍天麻 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擅治肝热风动之证;天麻甘平柔润,入肝经,养液平肝、息风潜阳,为治风之圣药,多用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诸证。二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有热、风痰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烦躁失眠;中风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以及小儿惊风之抽搐、烦躁等。

       钩藤配伍朱砂、蝉蜕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朱砂安神定惊;蝉蜕祛风解痉。三者合用,有清热疏风、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郁而化热、引动肝风所致之壮热惊悸、眼目上视、手足抽搐、喜怒无常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最能盗气,虚者勿投。”(《本草新编》)

       毒副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钩藤煎剂为29.0±0.8g/kg;钩藤嫩枝煎剂为35.2±5.4g/kg;钩藤总碱为144.2±3.1mg/kg;钩藤碱为162.3mg/kg。总碱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514.6±29.1mg/kg。钩藤碱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65mg/kg。

       钩藤煎剂给家兔灌胃每天2次,每次5g/kg(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未见中毒症状。钩藤总碱50mg/kg 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但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断乳大鼠灌服钩藤总碱50~100mg/kg,每日1次,连续2个月,停药后再观察1周,小剂量(50mg/kg)对动物生长、发育、肝、肾功能及血象均无明显影响,病理检查仅见肾脏轻度营养性障碍;大剂量(100mg/kg)则可使动物死亡。死亡动物的心、肝、肾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医家论药】

       “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本草汇言》)

       “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本草纲目》)

       “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本草新编》)

 

代赭石

 

       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 Hematite 的矿石。亦名代赭(《伤寒论》)、紫朱(《普济方》)、须丸(《本经》)、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本草纲目》)等。味苦、甘,性平。入肝、胃、心包经。功能:平肝镇逆、凉血止血。主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三氧化二铁。亦含少量的钛、镁、铝、锰、钙、硅和水分。

       药理作用:

       1. 对心脏和血压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代赭石溶液大剂量时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对麻醉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2. 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代赭石溶液注射于麻醉兔可使肠蠕动增强;对离体豚鼠小肠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3. 其他作用 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并被认为无毒。但经测定代赭石中含砷盐的量,约为 1/100 000 以上,已大大超过硫酸钡,也超过药典上的许可标准。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便秘 代赭石、芦荟等量研细末,加适量面粉、白酒打糊为丸,每服 6g(可酌情增减),日服 2 次,白开水送服。治疗顽固性便秘500余例,效果满意。〔山东中医杂志 1983;(3):28〕

       2. 治疗经行吐衄 生赭石细末18g,煎汤送下大黄末3g,肉桂末3g,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37例,治愈率100%。〔山东中医杂志 1987;(6):

       20〕

       3. 治疗妊娠呕吐 生赭石60g(碎)先煎,入姜半夏10g,砂仁6g,重者以生姜汁送服。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满意。〔四川中医 1988;6(9):49〕

       4. 治疗青年早老性脱发 代赭石研细面,早晚各服3g。治疗5例,用药2~3个月,有中止脱发的效果。〔新医学 1976;7(5):249〕

       5. 治疗内耳眩晕症 生代赭石45g,法半夏 18g,车前草18g,夏枯草18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或配成糖浆每次20ml,1日3次内服。治疗86例,治愈58例,好转30例,有效4例,无效 4例。〔中草药通讯 1972;(4):57〕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2. 治疗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3. 治疗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4. 治疗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5. 治疗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配伍效用:

       代赭石配伍白芍、龟板 代赭石平肝潜阳;白芍、龟板滋补肝肾之阴。三药合用,有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

       代赭石配伍人参、山茱萸 代赭石降逆平喘;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三药同用,有益气补肾、镇逆定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葶苈子 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苈子祛痰平喘、下气行水。二者伍用,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肺失肃降之头晕、呃逆、咳痰、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夏枯草、石决明 代赭石平肝镇逆;夏枯草清泻肝火;石决明清肝火、平肝阳。三者伍用,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参 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胃中冲逆之气;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四药合用,有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

       【注意事项】

       宜忌:孕妇慎服。

       “畏附子。”(《日华子本草》)

       “畏天雄。”(《本草经集注》)

       毒副作用:代赭石给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时,100%死亡。死前动作迟钝,肌肉无力及间发性痉挛,最后共济失调或瘫痪,呼吸缓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个别在第14天死亡。中毒症状与小鼠相似,死后解剖见肺及肠黏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坏死。

       【医家论药】

       “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淤、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不出及堕胎也。”(《本草经疏》)

       “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代赭石,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凡因血分属热,崩带泻痢,胎动产难,噎膈痞硬,惊痫金疮等证,治之即能有效。以其体有镇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胜热之义,专入心、肝二经血分凉血解热,镇怯祛毒。但小儿慢惊及阳虚阴痿,下部虚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耳。书载能治慢惊,其说似非。”(《本草求真》)

 

珍珠母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 (L.)、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动物几种河蚌贝壳的珍珠层。亦名珠母(《本草图经》)、明珠母(《中药志》)等。味咸,性凉。入肝、心经。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定惊、止血。主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种珍珠母含碳酸钙,含量达80%~90%以上;亦含碳酸镁、磷酸钙、角蛋白和多种元素等。马氏珍珠贝角蛋白中含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等20余种氨基酸。珍珠贝所含微量元素与珍珠基本相同。

       珍珠层与珍珠均是母贝的外套膜和珍珠囊的表皮细胞所分泌的珍珠质所形成,二者光泽、颜色及成分基本一致。

       药理作用:

       1. 对肝脏的作用 马氏珍珠贝及折纹冠蚌等珍珠层注射液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使肝细胞损害减轻,谷丙转氨酶的恢复加快。

       2. 抗过敏作用 马氏珍珠层的盐酸或硫酸水解产物均可抑制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其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组胺对肠管的收缩,防止组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和死亡;对豚鼠离体肠管、子宫的过敏性收缩有抑制倾向。

       3. 其他作用 马氏珍珠贝 30%硫酸水解产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蛋氨酸、丙氨酸等),其对兔的耳壳血管及血压无作用,但能增大离体蟾蜍心跳振幅,降低离体兔肠张力,对兔有短暂的利尿作用。珍珠贝壳粉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珍珠层注射液对半乳糖生理盐水眼球后注射所致豚鼠双目晶体产生的环状混浊有一定的对抗作用。本品含大量碳酸钙,口服粉剂有中和胃酸及收敛作用。珍珠层粉常用于胃酸过多和溃疡病。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癫狂 川大黄、珍珠母、酸枣仁各30g,黄连、黄芩、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莲子、麦冬、天竺黄各10g,朱砂3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30例,痊愈2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治疗时间最长者9天,最短者3天。〔陕西中医 1991;12(4):176〕

       2. 治疗血管性头痛 川芎25g,磁石(先煎)、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g,白芍、牛膝各20g,菊花、白芷、柴胡、神曲各15g,甘草10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治疗86例,结果:痊愈33例,好转47例,无效6例。〔中医药信息 1991;8(5):35〕

       方剂选用:

       1. 治疗肝阳上亢,头晕头痛,眼花耳鸣,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2. 治疗小儿惊风,高烧神昏,痉厥抽搐:珍珠母五钱,钩藤三钱,全蝎一钱,石决明二钱。水煎服。(《新编中药学》)

       配伍效用:

       珍珠母配伍枸杞子、女贞子 珍珠母清肝明目;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而明目。三者配伍,有补肝、益肾、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目暗不明、视物昏花等症。

       珍珠母配伍菊花、钩藤 珍珠母平肝潜阳;菊花清泄肝火;钩藤清肝热、平肝阳。三药相伍,有清热平肝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实证。

       珍珠母配伍生地、白芍 珍珠母平肝潜阳;生地滋补肾阴;白芍养血柔肝。三药合用,有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等。

       【注意事项】

       宜忌:胃寒者慎服。

       【医家论药】

       “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本草纲目》)

       “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饮片新参》)

       “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中国医学大辞典》)

       附注:珍珠的功能与珍珠母相近,但其明目退翳、解毒敛疮的作用较珍珠母为优,因此临床治疗阴虚阳亢诸证,多用珍珠母,作内服剂;治目翳疔毒,疮口不敛,多用珍珠,作外用剂。但疮毒若内毒未净,即用珍珠生肌,反而使疮口难敛,故使用时应予注意。

 

 

珍珠

 

       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 (L.)、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Lea)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亦名真珠(《雷公炮炙论》)、真朱(《本草经集注》)、珠子(《儒门事亲》)。味甘、咸,性寒。入心、肝经。功能: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主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内服:入丸、散,0.3~1g。外用:研末干撒、点眼或吹喉。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钙。珍珠贝的天然珍珠含碳酸钙91.72%,有机物5.94%,水2.23%。

       马氏珍珠贝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银色两种。其白色者含碳酸钙83.71%、碳酸镁7.22%、氧化硅0.54%、磷酸钙0.35%、氧化铝和氧化铁0.54%、水0.89%、有机物6.11%;其银色者含碳酸钙80.82%、碳酸镁2.16%、氧化硅0.56%、磷酸钙0.15%、氧化铝和氧化铁痕量、水1.26%、有机物13.44%。

       珍珠中的无机微量元素有银、铅、钡、锂、铝、铜、铁、镁、锰、钠、锌、硅、肽、锶等。

       养殖珍珠的成分与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钙含量较大,为94.70%,碳酸镁含量极少。

       药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 先用3%双氧水和盐水清洗伤口,继用珍珠粉适量涂于患处,每日1次。治疗50例外伤性皮肤缺损,经用珍珠粉换药,游离植皮后全部治愈。用药后植皮最短者7 天,最长者20天,平均13.5天。一般换药7天可见大量肉芽组织生长,10~14天肉芽新鲜。病程长短与创面损伤、感染及肉芽组织水肿程度有关。〔河北中医 1991;13(5):20〕

       2. 治疗急性视神经炎 珍珠3g,淡苁蓉9g,海狗肾18g,焦白术18g,别直参18g,菟丝子18g,白菊花9g,密蒙花9g,紫河车9g,楮实子6g,枸杞子30g,丹皮9g。共研极细末,成人每次9g,1日3次。治疗7例,效果满意。〔中医杂志 1962;(5):23〕

       方剂选用:

       1. 治疗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痫搐搦: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一两,甘草、人参各六钱(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本草汇言》)

       2. 治疗下疳皮损肉烂,痛极难忍及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又汤泼火烧皮损肉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钱(研极细),真轻粉一两。

       上三味共研千转,细如飞面。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又妇人阴蚀疮,亦可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用玉红膏调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3. 治疗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钱。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减。

       (《圣济总录》真珠丸)

       4. 治疗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太平圣惠方》)

       5. 治疗风热眼中生赤脉,冲贯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龙脑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细研入粉。每日三、五度,以铜箸取少许,点在眦上。(《太平圣惠方》真珠散)

       【注意事项】

       宜忌:“病不由火热者勿用。”(《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本草汇言》)

       “小儿惊热药中多用。”(《本草衍义》)

       “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坠痰。”(《药性论》)

       “真珠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盖心虚有热,则神气浮游;肝虚有热,则目生翳障。除二经之热,故能镇心明目也。”(《本草求真》)

 

 

石决明

 

       为鲍科动物九孔鲍(光底海决)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或盘大鲍(毛底海决)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Reeve 等的贝壳。亦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味咸,性平。入肝、肾经。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主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内服:煎汤(宜久煎),15~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钙。亦含有机质和少量的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被破坏。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血管性头痛 川芎20g,生白芍25g,白芷15g,全蝎末2g,钩藤30g,石决明 50g,香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重症每日1.5剂,分3次服,每隔8小时1次。可随证加减。治疗24例,结果:近期治愈17例,显著好转5例,有效2例。〔福建中医药 1991;22(1):11〕

       2. 治疗角膜炎翳陷难敛 生黄芪30~50g,当归10g,金银花、乌贼骨各20g,甘草5g,红花、蝉蜕、蛇蜕各8g,赤石脂15g,石决明2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温服。治疗19例,18 例痊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1;11(4):20〕

       3. 治疗鼻渊 谷精草、石决明、草决明各30g,木贼草、钩藤(后下)、山栀、白芷、蔓荆子、菊花、甘草各10g,桑叶20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9 剂为1疗程。治疗44例,结果: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陕西中医 1991;12(2):66〕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2. 治疗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石决明三分(捣碎细研,水飞过),乌贼鱼骨半两,龙脑一钱,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细,每以铜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点之。(《太平圣惠方》石决明散)

       3. 治疗青盲雀目: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龙木论》)

       4. 治疗眼生外障:石决明(火煅)、薄荷叶各一两,蒺藜子(炒去刺)、荆芥穗各二两,人参半两(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为末。食后,砂糖冷水调服。(《经验良方》石决明散)

       5. 治疗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配伍效用:

       石决明配伍生地、白芍 石决明平肝潜阳;生地滋阴养血;白芍养血柔肝。三药伍用,有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石决明配伍熟地、山茱萸 石决明清肝除热明目;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之阴。三者合用,有滋补肝肾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视物昏花等症。

       石决明配伍夏枯草、菊花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夏枯草清泻肝火;菊花清肝明目。三者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注意事项】

       宜忌:“多服令人寒中。”(《本草害利》)

       “畏旋覆花。”(《本草经疏》)

       “反云母。”(《本草求原》)

       【医家论药】

       “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赤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本草经疏》)

       “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羚羊角

 

       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 等的角。味咸,性寒。入肝、心经。功能: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主治:热病神昏痉厥、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内服:磨汁,0.9~1.5g;煎汤,1.5~3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量最少者之一。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的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开始速度,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但不导致肌肉松弛。羚羊角煎剂 10g/kg 给小鼠灌服,能显著降低咖啡因所引起的惊厥率和加快其恢复率,使死亡率降低。

       给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10g/kg、水煎剂2g/kg、水解液80mg/kg ,均能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2. 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3. 降压作用 用羚羊角醇提取液1g/kg 给麻醉犬或猫静脉注射,可使血压降低。给清醒大鼠应用羚羊角制剂1g/kg,亦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4. 其他作用 羚羊角酶、酸水解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痫症 海螺50g,二丑30g,酒军、全虫、僵虫、胆星、石决明、朱砂、琥珀各15g,羚羊角10g。共为极细末,每次服7.5~10g,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因羚羊角价格较贵,故可酌情少用,并酌加天竺黄15g,效果亦佳。〔黑龙江中医药 1991;(1):33〕

       方剂选用:治疗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2. 治疗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3. 治疗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羚羊角散)

       4. 治疗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太平圣惠方》羚羊角散)

       5. 治疗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6. 治疗眼卒生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羚羊角散)

       配伍效用:

       羚羊角配伍钩藤、白芍、生地 羚羊角清泻肝热、息风止痉;钩藤功似羚羊角但力较弱,同羚羊角同用可助其凉肝息风之功;白芍、生地滋阴柔肝舒筋。诸药伍用,有凉肝息风、养阴柔肝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壮热不退、惊痫抽搐、痉厥等证。

       羚羊角配伍黄芩、龙胆草 羚羊角清泄肝火;黄芩善清肺热;龙胆草泻肝经实热。三者伍用,有清肝泻肺、退翳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肺有热上行入眼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很低。给小鼠应用羚羊角 2g/kg,连续7次(每日1次),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

       临床应用本品,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淤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本草纲目》)

       “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本经逢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