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 董邦达《烟磴寒林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阴山工作室 2015-08-26



清 董邦达《烟磴寒林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清 董邦达 烟磴寒林图 纸本墨笔 118.7x5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文人雅士追求清雅脱俗的风格和悠闲自在的境界,故多隐居山野,啸傲林泉。一些画家更通过绘画来表现“卧青山、望白云”的意趣以及自然山水之气象。他们的山水画注重拟古,讲究笔笔有来历,因此画中署款“仿某某笔法”之风盛行。画家董邦达所作的这幅《烟磴寒林》图,左下边的落款就署有“烟磴寒林臣董邦达仿巨然笔意”的字样,正体现了这个时代的风气。董邦达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据说他的仿画可以达到舌慎的地步,可见他的绘画功力之深。   
       巨然是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之一。善画江南湿润的山色,表现峰峦重叠,幽溪细路,竹篱茅舍,断桥危栈之景。喜用披麻皴画山,破笔焦墨点苔,山顶多矾头。常于水边点缀风蒲,林台间布置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笔墨清淡秀润,境界更具一种脱尘的宁静与超拔,充满悠闲、自在、远离人间烟火的意趣。董邦达临仿的这幅作品,除继承了巨然的绘画特点之外,更强化了其浑厚郁秀、平淡静寂的韵味。 
       《烟磴寒林图》绘山峦层叠,草木丰沛,景观雄峻与意境丰富间透着深幽。沟壑中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下溪水环抱,错落的野屋幽居,掩映在万松山壑之间。那依稀可见的屋舍水榭,沿着断断续续的山径蜿蜒地伸展入树林,显得那样的幽深。山下的溪水沿着连绵的山脚流淌着,又使得这青山寒林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营造出丘壑之美、寒林之寂的意境。好一处隐居独乐、悠哉闲适的人间佳境,难怪乾隆帝都发出“高岭隆崇下有溪,林烟杳霭望中迷。天然极辔郊端杜,为问何人此隐栖。”之感慨(见图的右上端)。虽然作者的这幅山水画是仿拟巨然笔意,但并不是机械地临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的变通。巨然的画风超拔脱尘,缺少人间气息,而作者把那种清雅绝俗的冷逸演绎为山林野居、溪水绵绵的闲情逸致,与大自然更趋亲切与温和,正肺胃用古人之法写前人丘壑,书写自我的艺术意趣,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仿”一词的独特审美内涵。   
       《烟磴寒林图》在构图上与其他山水画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的山峦林木把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笔墨沉厚浑朴,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在山石的结构和皴法上可看出巨然的影子,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中锋用笔,辅之以偏锋,行笔沉着稳健,不急不躁,缓缓而来,自有一番惬意。勾勒皴擦、晕染点垛皆从容为之,浓淡相融,复染复擦,又显得浑然厚实。虽然山石造型没有特意追求雄伟或奇险,但自有一番秀郁之气,虽画中无烟云之形状,但笔墨浓淡渲染与景物虚实的勾勒间,饶有烟云之气,无笔而意自出,突出画面平淡高妙的意趣。画面中杂树繁茂,枝叶形貌不一,但条缕分明,颇似巨氏的风格。叶的画法或双勾夹叶,或中锋介字叶;或浓墨、或淡墨随意点刷,疏密聚散,秩序井然,造型各异,神貌有别,可见娴熟的功力。   
       此画左下有自识,并钤有“臣”、“达”二印,画幅上钤“嘉庆御览之宝”、“避暑山庄”等收藏印。

       董邦达(1696-1769)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闻、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画山水法董其昌,董氏为纪昀的老师,董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城家聚会,谈竺论画,一见如故,曾为曹氏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题签并撰序言,传为佳话。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




模板 - 阴山工作室 - 阴山工作室
 
阴山箴言  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