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与对教学成果的借鉴

 昵称2040955 2015-08-27

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与对教学成果的借鉴


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与对教学成果的借鉴

杨泉良[1]

(湛江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项具体教学成果的产生和推广也都涉及创造者的个性与借鉴者的个性能否相融的问题,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发挥教育教学成果价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而语文课程特点及借鉴教学成果的特殊要求其意义尤为重要。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个体差异   教学成果  借鉴

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对于他人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一方面各种相关的实验和尝试纷纷兴起,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人虽然在进行着探索,却很难真正地走出传统的樊篱,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人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实验和尝试中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意识地进行吸收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成为有效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缺少理念支持的方法借鉴,正是一种对新理念建构的积累,这种借鉴虽然不能被普遍认同,但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容否定的。教学成果一旦被确认并被传播,一定会出现大批的学习者和效仿者,这既是教学成果被认可的原因,也是教学成果被传播的目的,如果没有人去学习、借鉴和效仿,那么这个成果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借鉴、模仿并不是毫无创意地照搬,而是要根据学科及个人的特点去有效地内化为一种发展和创造。

 一、语文课程特点及借鉴教学成果的特殊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实施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而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语言所阐述的内容。)语文课程包含着文化、思想、情感等丰富的人文内容,但这些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并不是说它抛弃内容,而是强调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在学习语文形式,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用精神培养精神的事业,语文教师当然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的技术功底,但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强调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价值,而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语文课程上述特点及规范,使语文课程的实施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优秀的语文教学成果都是基于教师的个性与语文课程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彰显着教师的个性,但这种“彰显”和“ 反映”都是个别的具体的,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和经验都会扼杀语文课程由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所形成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根本性原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无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对方式方法的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任何教学成果的获得都是基于具体教育教学对象对语文学习和发展需求满足的结果,由于学生语文基础及认知水平的差异,任何教学经验和做法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语文基础及学习和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借鉴他人成果,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特点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相结合所显示的突出特点,它要求教学成果的借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化和改造,达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二、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

做为一个群体的语文教师,其个体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而巨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有与他人不可重复的特点。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独立存在,他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以及性情爱好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个体成为语文教师之后,就构成了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其次,发达地区的教师与落后地区的教师也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活,无论是物资上还是精神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对于语文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性格的形成都带来相应的差异。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具备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辖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古迹、自然环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反差更为鲜明,也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的语文教师之间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习惯等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在经济落后地区有些就不适用了,诸如多媒体使用的经验和成果等。再次,语文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同年龄的个体差异。年龄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知识的积累及内涵不同以及生活和教育经历不同等等,造成个性上明显的反差,老教师往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但往往保守刻板;年轻教师有活力、好学,受传统因素影响小,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往往疏于严密。所以不同年龄段的语文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群体中这些经历差异、性情差异以及职业精神的差异等决定了任何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绝不会完全与其他某个教师的思路重复。所以,完全照搬他人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和不科学的。

三、语文教学成果的共性及个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成果,指的是为理论界和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可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提炼,经过反复实验的成功做法,并对其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它是在长期的积淀、调整和补充中完成的。因此,教学成果往往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例如被誉为“语感派”代表的洪镇涛先生通过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加之对千百年来母语教学成果的研究,尤其是对近现代母语教育中语感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成果的研究,确立了以突出语感能力训练和培养为核心的语文本体改革的教学体系,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在实验推广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它揭示了语言能力培养的养成规律,它能够被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正是它所反映的共性的、规律性的内涵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任何教学成果都是如此,如果它缺少共性,不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那它就不可能被认可并得到推广。同时,任何语文教育教学成果必然地有它自己的个性。共性是基础,个性才是语文教育教学成果的本质,语文教学成果的个性,指的是成果的创造者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中,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性的思维对教学过程进行发现、概括、提升,使其超越单纯的规律为准则的认知局限而富有创造力。语文教学成果的个性是由成果创造者的个性决定的,它是一种不可更改、无法仿制的标记,语文教学成果通过共性和规律让人接受,通过个性和内涵使人信服。因此,对于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教学成果,有些内容是可以仿效的,有的却只能借鉴其规律吸收其内涵。

四、成果借鉴的共性基础和个性适应

语文新课程在实施中对于先行者探索经验和成果的借鉴,是当下语文教学领域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所谓的借鉴有的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把别人的做法和理解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有的则将自己看中的、认可的环节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们姑且将这两种做法都称作借鉴。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借鉴的他人经验,往往是那些反映了语文教学规律和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内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多都经过师范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因此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大多都经过了语文新课标的专门培训,因此对语文新课标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加上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本身,对于实施教改的硬性规定,使他们自然地以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新课标的理论为标准,选择那些在他们看来是有道理的做法和有价值的成果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理论成果和操作方案作为教学成果,除了具有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作为独立存在的教师个人,现有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方案,所体现出的创造者的个性与自己的个性是否能够相容却在借鉴中被忽略了,我们说教学成果的个性是它的生命,它之所有被认可、被传播,除了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之外,更在于它的独特性,如果借鉴者没有相应的个性与成果的个性特点相适应,就会大大削弱甚至歪曲成果的内涵,许多教师把视频实录搬到课堂模仿,有更多的教师直接使用优秀教师教案,结果却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完全失败,究其原因就是理论个性与模仿者个性差异所致。

语文教师都是个性化的人,因此,教学成果所蕴含的创造者的个性与模仿者的个性能否相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成果,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模仿层面,而是要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和创造性的拓展,要突显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别人成果进行内化,这是发挥教育教学成果价值、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件:

①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月第二版。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10

②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月第一版。

③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月第一版,2004年重印

④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⑤【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宏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月第一版,20041月第四次印刷。

通信地址: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邮政编码:524048

    话:07593182555

电子信箱:wmxyangquanliang@sohu.com    lpyyi@163.com

身份证号:15230119610607103x                      



[1] 杨泉良(1961—),男,内蒙古通辽人。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