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较强写作能力 落实写作课程目标
一、明确写作教学的课程目标 v 培养学生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⒈注重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一大改革 v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v 培养三种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表达(写作)能力与培养阅读能力并重。 v 教学三类文体为主要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对选。 v 提倡三种学习方式,解析讲授式与自主探究式并用、以读带写式写作与活动式写作并用。 v ——陈佳民:广东新高中语文的主要特征 ※当前语文教学弊病 v 重阅读 轻写作 v 重文学 轻实用 v 重解析讲授 轻自主探究 v 重以读带写 轻活动式写作 v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v ⒉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写作能力。 v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高层级的一种能力,是衡量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v 高中阶段,发展写作能力就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v 语文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很大成分是通过写作来获得和展现的。 v 提高写作能力,是高中教育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v 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写作,既是一种必备的语文素质,也是一部基本的生活能力。 v 3。正确处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v 厚积薄发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才能 v 厚积 → 薄发 为了 v 以阅读为支撑, v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v 以表达交流(写作)为落脚点。 v 需要建立的新阅读观是“表现论阅读观”。就是以言语表现为阅读目标。 v 我们要将阅读本位的观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颠倒过来,表述为“写作本位”的观念——“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潘新和《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 》 v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应该可以相辅相成。) v 二、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三大变革 v 全程写作教学 v 活动式写作教学 v 文体写作教学
v 实施变革的背景: v 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要求 v 大学学习的要求 v 世界性的“写作危机” v 普通高中新课程写作改革实验 v ⒈实践全程写作 v 写作的全过程: v 物—内化→ 意—外化 →文 v 现实生活 作者情感 语言表达 v 客观事物 思想观念 文章 v (写什么) (怎么写) v 目前写作教学弊病: “半截子”作文 v 把写作教学过程等同于课堂上学生“动笔”的过程(窄化了) v 把写作教学简化为单纯案头执笔为文的训练。 v 原因: v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习惯 v 考试只用纸笔考试、当堂命题作文 v 实施全程写作教学的依据: v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v 实施全程写作教学的依据: v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v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高考作文要求的变化 v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高考作文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评分标准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内容15分,表达25分”,“表达”重于“内容”。 v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逐渐由语言表达过渡到立意、内容和结构上,评分标准中“内容”的分数逐渐超过“语言”。 v 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 “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各占50%,“发展等级”内容占3点,表达占1点。 v 近年来,高考作文写作内容相对自由和开放,更加突出写作能力的综合考查,强调考生写作的个性和自主性。评分标准仍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评定。 v 作文考试发展等级 v ⑴ 深刻 v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v ⑵丰富 v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v ⑶有文采 v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有表现力。 v ⑷有创新 v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v 必须实施全程写作教学 ! v 写作,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心得。 v 写作首先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生活、发现问题,拓宽视野,扩大视角,通过各种渠道(当然也包括网络等现代媒体)阅读、调查、观察、倾听,发现、搜集、积累必需的材料,学会 “找米下锅。 v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v ⒉ 倡导活动式写作教学 v 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需要相当长的养成教育过程。 v 落实必修5个模块的第一单元写作教学 v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实质是写作活动)。 v 落实《常用文体写作》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体的3个写作活动。 v 要把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作为全程写作的模拟训练。 v 打通必修和选修的写作活动 ①明确活动目的。 v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学习搜集、筛选、整合信息,学习与人交流、沟通,学习倾听和说服,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培养关注社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 ②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提高活动效益。 v 提前统筹安排语文活动。尽可能利用一次语文活动,完成几种文体的写作体验和材料搜集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写作,交流讲评,共同提高。 ③控制活动规模。 v 把握适宜的活动范围,班级→学校→家庭→社会。 3.强化文体写作教学 v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必须以文体为框架、从文体切入学习写作。 v 写什么文章要像什么文章。 v 旧“四分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v 新“三分法” :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 “四分法” 对学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v 糅合“虚构”和“写实” ,混淆文体界限。 v 信口开河,真真假假,胡编乱造。 v 诱导 “四不像”文章,满篇空话套话,完全脱离社会的需求。 v 文风蔓延,文如其人,其人如文,不讲诚信,不实事求是。
高中语文的重大改革 : “三分法”适合中学语文教学 v 基本反映了当前文体的大致架构 v 有利于培养三种基本的语文能力。 v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话实说的文风。 v 《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写作教学三大变革的实施: 整合语文必修和选修模块,合理安排《常用文体写作》与必修模块各单元的教学,构建新课程写作系列。 《常用文体写作》与必修各单元结合具体安排
理论指路,范文示例,以读带写。 v 掌握文体的写作要领、了解文体写作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与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v 防止急功近利,摒弃机械模仿。 v 把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作为全程写作的模拟训练。 三、扬弃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 v “创新”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二者不是“不破不立”的关系。 v 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把握命题改革走向,学习扣题构思立意 v 高考作文命题四条标准: v 可写性 v 可选性 v 导向性 v 公平性 ⑴把握命题的改革走向 v 我们主张强化写作的应用能力,就包括能够应用于考试的写作能力。 ①更加切近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切近学生生活体验。 ②更加注意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v 话题作文“由命题人命母题,考生命子题”的这种广义命题法,开创了由命题人单一命题转变为命题人和考生共同命题的先河。 v “新材料作文”继承发展了话题作文这一改革,将“命题人命母题”改变为“提供材料规定作文的内容和含意范围”,扩大了内容题旨涵盖面,而且允许考生只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给考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的开放性 。 v 这是中国作文命题史上的重大改革 。 v 还需要努力探索,逐步完善,解决审题立意和评价操作的问题。 v 写作形式的限制逐渐减少。 v “三自”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原则得到普遍认同。 v 如新材料作文,就删去 “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
③题目形式更加多样化。
v 对作文题而言,写作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中学在备考中也应该避免对作文命题形式的片面追求,以免使自己束缚在命题形式中而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培养,从而影响教学和备考。 ——尹小平 ⑵狠抓思维训练提升审题能力 v 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其实是思维能力的表现。 v 从根本抓起,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思想水平。 v 利用“新材料作文”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⑶选准切入点层层扣题 v 命题会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空间,审题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如何扣题的问题。 v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提取作文题目的要素,从中筛选合适的切入点,由此确定自己的立意方向和内容。 v 点题、呼应、层层扣题 ⒉自主搭架文章骨架,保证文章眉目清楚 v 比较08高考作文的启发 v 1文53 v 2文59-6 v 3文59-5 v 4文52-3 v 5文50-3 v 作文构思:注意发散思维 ⑴从理念出发:学会切分观点,或平列,或层进,或正反。 ⑵从事实出发:论述要学会将事实分类,学会给事实(素材)“戴帽子”(分析概括事实反映的道理); 叙事要学会抓线索,顺藤“结”瓜。 ⑶从情感出发:或平列,或层进,或正反。不宜天马行空信马由缰。 v 模式与变式 v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积累、习惯、特长,逐步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文体和结构模式。 v 练一练,先入“格”再出“格”,再学会变式。
v 变文59-4 v 高一解决文体,高二解决架构。 v 模式与变式 v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积累、习惯、特长,逐步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文体和结构模式。 v 练一练,先入“格”再出“格”,再学会变式。
v 变文59-4 v 高一解决文体,高二解决架构。 ⒊多种形式充实积累, 提高材料加工表达能力 v 积累: ①生活 ②阅读 ③活动 v 梳理: ①筛选 ②分类 ③记忆 v 运用:——切题 ①剪裁 ②加工 ③提炼 ⒋注意锤炼语言,培植个人闪光点 v 以语言表达为主线,贯穿高中写作教学过程。 ⑴强化“发展”意识 ⑵突出个人专长 ⑶注意门面包装 ⒋注意锤炼语言,培植个人闪光点 v 以语言表达为主线,贯穿高中写作教学过程。 ⑴强化“发展”意识 ⑵突出个人专长 ⑶注意门面包装 ⒌力求深刻新颖,提高文章层次 v 重点指导 “如何感受”“如何体验” v 记叙类: v 故事避老套、稚拙 v 7文38-2 v 注意细节的设计 v 8文60-6 v 论述类: v 联系生活实际; v 专攻一个方面:人生哲理,社会,经济,伦理道德……(厚积薄发,有备而来) ⒌力求深刻新颖,提高文章层次 v 重点指导 “如何感受”“如何体验” v 记叙类: v 故事避老套、稚拙 v 7文38-2 v 注意细节的设计 v 8文60-6 v 论述类: v 联系生活实际; v 专攻一个方面:人生哲理,社会,经济,伦理道德……(厚积薄发,有备而来)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善写作理论修养,提高高中写作教学水平,落实写作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较强写作能力,建设广东新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