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吕乃基老师进一步探讨三个世界问题

 灵藏阁 2015-08-28
与吕乃基老师进一步探讨三个世界问题
.
 
       吕乃基老师对我“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博文发表了评论,我作了回复,转刊于此,以利于更多朋友参与和展开讨论。(博文评论字体太小,回复兰色字也看不清楚,可否请编辑部考虑适当改进,以利讨论问题)
 
发表评论人:lvnaiji [2009-8-20 10:36:37]     删除  回复
倪老师你好!大作粗粗拜读,英气逼人啊。读文章是会感到一种气场的。
有两点商议。其一,“走进‘世界3’”主要意图就是不涉及主客体关系,不涉及主客体各自与知识即世界3 的关系。我觉得从认识论等角度讨论已经两千多年了,很难超越,否则或者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或者跳出认识论的圈子。所以要“走进”。其二,世界3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倪老师这一限定,把文学艺术建筑之类都排除在外了。如果说科学尚可如此,那么技术就离不开这些知识。就拿电脑来说,外型、人机界面、鼠标……。既然如此,信息就未必都是客观的,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主体心中激起的美感就不同。当然,此处我的本意并非又要回到知识与主体的关系——虽然最终是免不了的——我的意图依然集中于各种知识及其关系。
有倪老师和英老这样的大家关注知识论及其相关问题,颇感欣慰。
期待进一步交流
 
回复:
很高兴与吕老师讨论问题:
(1)关于世界3的名称和内涵
我想,世界1指包括自然人在内的自然界、世界2指人脑的认识和精神世界,我们(包括波普尔)似乎具有基本的共识,那么世界3的内涵,如果我们指除世界1和世界2以外的那个非自然和非精神的世界,包括科技、知识、及基于知识创造的一切人造的东西,我们似乎也并没有本质的分歧?问题似乎是给世界3取一个什么更恰当的符合其内涵的名称,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我认为不妥,理由已在文中指出,我的人造科技世界如吕老师所说能否涵盖文化、艺术等,也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2)关于知识与认识的关系
知识的经典概念:“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及结晶”,“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我不知道是否能与吕老师就此知识经典概念取得共识?如果是,认识是产生知识之源,从认识论研究知识及研究知识与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的关系似是必由之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吕老师一直强调研究知识问题要跳出认识论的圈子,要不涉及主、客体的关系,也不太清楚吕老师所说“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论”以及“从本体论进入世界3”是指什么具体含义?愿闻其祥!
(3)关于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我是从搞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引入对信息本质的探讨并由此涉及对知识问题的思考,所以我是比较重视从信息与知识关系上来研究知识的,我甚至认为:进入世界3应从信息进入,还要从信息走出。信息是唯一能把三个世界有机联系起来的东西,我认为,世界3的研究,知识的研究应该放在与世界1与世界2的关联中研究,不应孤立的研究。我也注意到吕老师的系列知识沦中也谈到一些信息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如“第三次浪潮、信息或知识社会”,但似乎没有展开,愿在这方面与吕老师进一步交流!
8.23 吕乃基再评论
关于倪老师所说的第一点,我想没有什么分歧。我通常对于概念本身的名称并不十分在意。
第二点,就是想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对于知识的定义,研究知识本身,也就是把知识作为本体来研究,由此确实可以发现新东西。倪老师不知是否知道姜奇平?在这方面,他有深刻的见解
第三点,由信息切入是很好的视角。奈斯比特有言,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缺乏知识。
期待与倪老师进一步交流
8.25 回复
继续与吕老师探讨:
(1)还是希望吕老师具体说明如果你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对于知识的定义,那么你从本体论究竟是如何定义“知识”的?我从你系列的知识论博文中,似乎也未能明确看出。
(2)超越认识论来研究知识,我还是觉得有问题,同一事实,不同人,由于不同经历、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立场可能产生很不相同的认识,如对十年文革同一史实,有人认为是一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革命;而有人认为是一场扭曲人性、破坏经济发展的动乱和灾难。而且这种不同的认识已经分别被写入不同时期的党的决议文件中,形成反映同一史实但内容很不相同的编码知识!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有不同学派、不同理论反映对同一客观事实的不同认识。
(3)“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缺乏知识”。隐寓我们要从大量信息中挖堀知识、提练知识,是否也说明知识源于信息,而认识层次的信息是由人的认知信息系统从客观世界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而得,所以无论世界2和世界3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通过信息活动产生的,事实上,知识就是一种信息。我认为:信息分为本体层次信息与认识层次信息两大类,而知识是认识层次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很难理解本体论意义的知识是什么含义?
(4)姜奇平,以前不知道,从网上搜索粗略地浏览了几篇文章,他从网络研究联系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容后进一步了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499-250666.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倪鹏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下一篇:认知过程的基本信息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