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别康桥》二次教案

 昵称503199 2015-08-29

《再别康桥》二次教案

                                       小韩  

一、初读初悟,正音正字,初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整体把握,思考该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这是怎样的一个抒情主人公?

1、写了“康桥”的景色抒发了“别”情(注意提示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提示学生往往可以从题目或者首尾等要害处找到基本内容和情感)

2、是谁再别康桥?这是怎样的一个抒情主人公?朗读诗歌第一节,品味与前两首《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第一节所塑造的的抒情主人公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明白诗歌是个性的,不同的诗人就又不同的诗歌景和情,对诗歌景和情的挖掘往往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沁》抒情主人公:独立、自由、豪放、慷慨、富有挑战性

《雨》抒情主人公:寂寥、忧郁、伤感、愁怨、迷茫而真挚

《再》抒情主人公:飘逸、清新、自由、洒脱、柔情而浪漫

3、结合第一诗节重点词语的揣摩分析主人公形象(难点)

①从第一节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飘逸、清新、自由、洒脱、柔情而浪漫?为什么?

分析一:“轻轻的”换成“轻盈的”有什么不同?(叠词可以利用形式的重叠产生情感的缠绵细腻)换成“慢慢的”有什么不同?(慢慢的更显忧郁沉重,少了情感的轻柔飘逸洒脱)同时轻轻的也表达了使人在离别时不愿意打扰康桥的安静和谐,以及依依不舍的情感。

分析二:为什么要作别“云彩”?诗人的招手作别又表现了什么性格特点?

云彩的飘逸、自由、浪漫表现了诗人的浪漫、自由、飘逸的性格,连云彩都让诗人如此缠绵,更可见诗人的情意绵绵,但是又不失洒脱,可以主动的但是又轻柔的“招手”作别。

分析三:首节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飘逸、清新、自由、洒脱、柔情而浪漫的主人公形象,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

②有感情的诵读第一节

三、分析意象:

1、康桥让诗人如此缠绵,那么诗人为我们写了康桥的什么景物?(意象)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一潭、星星、夏虫

分析一:最寻常普通,全是自然景物,奠定了全诗清新自然的风格。

分析二:越是普通越可以代表康桥;也说明眷恋让寻常景物不寻常;

分析三: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而对自然景物的选择恰恰说明了诗人喜欢清新自然的的景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学生讨论,当堂交流:结合文本,说说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个环节首先注重在学生交流时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分析,这样教师后期的点拨就更有效)

提示:

★金柳

分析:采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比作“新娘”而且是“夕阳”中的呢?有什么相似性?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从文中找一个词语说说看。

 比喻;迷人、妩媚、娇美,又富丽、高贵;抒发诗人沉醉迷恋之情,表现为“荡漾”。

※必须抓“金、夕阳中的新娘”分析“柳”的特点

※必须抓住“荡漾”分析情感(荡漾是怎样的感受)

★水草

※必须抓住软泥、青、油油的、招摇分析意象,抓住“甘心”理解情感。

分析一:“油油的”表现了水草的什么特点?“招摇”常含贬义,用来写水草怎么理解?采用了什么修辞?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分析二:我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怎么理解?(甘心就是“死心塌地”)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一潭

抓住天上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梦分析依稀那个和情感。(这个分析教师完成,注意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明确:拜伦潭。清泉又为什么是“虹”?“虹”与“梦”有什么相似?他的梦是什么?为什么在康桥?

(补充徐志摩的相关经历: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还未成为诗人的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对于诗人来说,这一时期是其一生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诗人开始了他‘从骨子里都透着浪漫气息’的诗性人生,经典而有传奇性的一生,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看出,康桥在其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文,他本人也明确地说过:‘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在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读了这首诗,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无论康桥给诗人的养分多么丰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那些优美传世的诗篇,甚至也就没有徐志摩了。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圣地:“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人了你的性灵。”

★星星(略讲)

抓住青草更清处、一船、斑斓分析意象,抓住“放歌”体会情感

★夏虫

抓住“夏”9与“寒蝉凄切”比较体会),“也为我沉默”两处分析意象,抓住“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分析情感。

明确:“沉默”的理解

为什么“我”不能放歌?为什么“悄悄”且比作“笙箫”?夏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也为我”?沉默为什么是今晚的康桥?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现在:沿着梦一样的河流去寻梦,寻找曾经五彩斑斓,迷幻耀眼,令人神往的梦。青草,小船,长篙,还有璀璨的星辉,是那么神秘飘渺,空灵神幻——康桥如梦,梦如康桥,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心情,怎能不让诗人想放歌吟唱,然而他却不能放歌,思绪的落差恰如瀑布,倾泻而下,随即又归于平静,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可能是不忍放歌惊醒那幽美而又静谧的旧梦,打破他彩虹似的圣地,所以只好奏起了别离的笙箫,这段无名的心曲使夏虫也沉默,既而蔓延,溢于心间,所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诗人的梦,梦的玄想与回味,梦的追寻与美丽。梦幻就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全诗的情感核心。

★云彩

在经历了情感的起伏后,在回味这康桥的一草一木后,在依依不舍的眷恋中,诗人要与康桥作别了,品读第七节,思考:怎么理解诗句的复沓?“悄悄”与“轻轻”又什么不同?“挥袖”与“不带走云彩”又流露了世人怎样的情感?(补充诗歌的三美,总结本文最大的特色: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四、总结意象和情感:

意象: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三美

(云彩――金柳――水草(青荇)――潭水――星星――夏虫――云彩)

情感:(轻轻地——荡漾——甘心——梦——放歌——沉默——悄悄的)

五、结课:诗人在诗歌结尾写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诗人自己也正如他诗歌所写在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浪漫的才子带着我们的无限遗憾在天空永远离开我们。今天课堂的结尾,就以他的一首《偶然》送给大家,并缅怀我们的诗人: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八、延伸作业:写一篇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九、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