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病湿热的辨治经验

 寂寞在繁衍 2015-08-30
 摘要:湿热是肾病迁延难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病机,病情复杂,辨治困难。本文从肾病湿热的辨识、主要治疗方法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肾病 湿热 辨识方法 治疗方法
    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和湿热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肾病的湿热,是肾病临床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临床中有关湿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一 肾病湿热的辨认
    中医对病机证候的辨别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的,如我们所说的湿热中阻就是病人有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等表现;肝胆湿热就是有黄疸、胁痛、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等表现。这就是中医的辨证。学术界已经公认,湿热是贯穿于肾病始终的病机,可是在临床上有些肾病患者并没有一般公认的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对此,我们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一些,从对每一个具体病人具体就诊时的临床表现的考察扩展至对肾病的整体的动态的考察,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些启示。第一,临床上经常能够见到,有些肾病患者没有湿热的临床表现,用调补脏腑等治法无效,加上或者改用清利湿热就能明显缓解。第二,临床上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一般的肾病患者如果体内有感染存在,不控制感染肾病就难以缓解;或者由于感染使肾病复发或加重。而西医诊断的感染多表现为中医的湿热或热毒,在肾病过程中出现的感染湿热更常见。第三,小便混浊发黄是中医湿热证的特征;尿液的改变是诊断肾病的主要根据。肾病时尿中有形成分增多其结果就是尿液趋于混浊,只不过是许多时候其混浊的程度肉眼难以发现,而在显微镜下这种变化是明确的。如果尿中有形成分增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肉眼能够见到的混浊发黄。如正常人憋尿后的浓缩尿要比平时的尿颜色深,气味重。
    二 肾病湿热以清利为本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比较丰富,根据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叶天士提出了著名的“分消走泄”,亦即所谓的“开上、宣中、导下”。肾病的湿热从部位来看主要在下焦,治法以清利为本,常用的药物是一类性寒凉的利湿药,如小叶石苇、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益母草、茵陈、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半枝莲等。肾病的治疗不能忘记湿热的存在,但也不是只治湿热,一般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上述清利湿热的药,如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汤加小叶石苇、白茅根等;气阴两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小叶石苇、白茅根等;肾阳虚弱者用桂附地黄汤加小叶石苇、白茅根等。下焦湿热还有一种证型就是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赤涩淋漓等尿路刺激征,中医属于“淋证”,西医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期,治法仍宜清利湿热,但同时还要泻火通淋,常有方如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生甘草、滑石、大黄、山栀);慢性期则尿路刺激征不明显,但尿化验还有红白血球、上皮细胞等,同时伴有肾阴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细数等,治宜滋养肾阴与清利湿热并用,方如知柏地黄汤加遍蓄、瞿麦等。如果辨证还有其他部位明确的湿热证,则应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治疗。
    三 肾病中其他部位湿热的治疗
    1 在表湿热
    湿热在表见于皮肤感染导致的急性肾炎。临床表现有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皮肤疮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滑数。治宜解表散邪,清利湿热,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甘草、桑白皮、生姜、大枣)加益母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等。
    2 痰热壅肺
    痰热壅肺主要见于慢性肾病,特别是慢性肾衰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表现为痰热壅肺者。临床表现有发烧、咳嗽、胸痛、痰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利湿,方用加味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黄芩、黄连、厚朴、郁金、橘红、半夏、通草、贝母、瓜蒌皮)。慢性肾衰过程中合并的肺部感染对抗菌素不敏感,用本方效果肯定。
    3 湿热中阻
    湿热中阻主要见于慢性肾衰的消化系统表现。证见恶心呕吐、脘腹痞闷、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脉滑等,治宜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浓煎,少量多次频服,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此外,在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须注意其他证候向湿热证的转化。如有些脾肾阳虚的水肿,经用温补脾肾治疗水肿消退,但到一定程度便不再消退,若有湿热的征象,加用清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