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欺负”故事的三种假设

 长沙7喜 2015-08-3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太老旧太平常,我们都觉得懂了,其实却常常忘记。读过《远离校园霸凌的第一件事》这篇文章,又想起这句话来,一起被带出的,还有另一句老生常谈的感慨——


知易行难。


与游戏力的团队探讨“欺负”话题的时候,李岩强调:父母要“够酷”,孩子才能镇定从容。作为一个学习力很强,并且擅长自省的妈妈,我不依不饶地追着李岩问: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算“酷”呢?


我给他讲了上星期刚发生的故事:



幼儿园放学后,女儿游游和两个好朋友在院子里玩。三个女孩骑滑板车绕着楼兜圈子,我就在岔路口帮她们看着点有没有车来。没一会儿,就听见小姑娘们的尖叫声,抬头看见她们慌慌张张地飞快地蹬着车冲到我面前,叽叽喳喳地抢着跟我说:


“阿姨!那儿有个男孩拿水枪滋我们!”

“妈妈,他比我们大!”游游说。

“阿姨!我裙子这儿都湿了。他会不会还滋啊?怎么办啊?”游游的好朋友乐乐跳着脚嚷嚷。


游平素比较害羞,容易退缩。和大多数父母的心态一样,我希望她可以逐渐积累起自己面对社交冲突的勇气和力量。再加上这次和游在一起的另外两个女孩都是外向活泼的类型,所以我跟她们说:


“你们有三个人呢,不用怕他。他要再滋你们,你们就像现在跟我说话这样大声冲他喊:不许滋我们!如果他还滋,你们就过来告诉我。”


女孩们开心地点头答应。


结果没两分钟,她们又一路尖叫着,飞快地逃回到我身边,每个人身上都湿了。“阿姨!他们守在路边上,一看见我们就冲过来滋水!”


我于是跟着孩子们跑过去,我到的时候,游游一个好朋友的奶奶已经在那里了,把两个孩子骂了一顿,轰走了。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对照曾经看过的各种关于解决孩子冲突的建议,我觉得我做得还好吧。没有急于替孩子出头,没有匆忙贴上“他怎么能这样欺负你们”的标签,也没有选择“以暴制暴”,教孩子们打回去。


但是每一次回想,我总有些疙疙瘩瘩的感觉,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我问李岩,这样的事,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他说:

我们先来设想:第一,被水滋了以后,孩子们通常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哪种反应更容易导致拿水枪男孩的行为转变为真正的攻击,或者说是恶意的欺负?而哪种反应反而能帮助男孩有一定的自控,甚至能够建立小朋友之间的友谊?


第一种反应是生气。对那个孩子说:“不可以这样!我不喜欢你这样!”


第二种反应是告状。找大人帮忙,把男孩轰走。


还有一种反应是玩闹。嘻嘻哈哈跑开,喊着“不好啦!喷水外星人来啦,快跑吧!”


对于第一种反应,男孩是会回答“哦,对不起,我不滋你了”,还是会心里想“你越不高兴就越好玩”呢?当然假如有大人在场的话,男孩可能暂时就不再滋水了。但是如果没有大人在呢?下一次,当他遇到游游一个人时,会怎么做呢?


如果是第二种反应,当男孩被大人骂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理感受?是:“我错了,我下次不这样了。”还是:“游游,你等着,看下次我怎么收拾你!”


再来假设第三种反应:孩子们喊着:“外星人来啦!快跑啊!”跑开,男孩在后面追,大家追追跑跑,这个事情可能就变成一场游戏。


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冲突,比如男孩力气大,把游游碰疼了。游游如果说:“你轻点,你真把我弄疼了!”那么男孩会怎样?他会说:“我就是要把你弄疼”吗?还是他也喜欢一起玩这个游戏,所以之后就会克制和收敛自己的行为。


如果大家都认同:我们是在一起玩。那么即便是追跑打闹,即便有相互攻击,参与各方的心态也是玩笑式的,轻松的,态度是相互亲近的。如果有冲突,有抱怨,往往都会主动地控制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游戏可以继续。


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的社交关系中,如果对彼此的情绪是正向的,是:“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跟你玩”,那么本能地就会愿意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对对方造成恶意的伤害。


相反,在前面两种情形下,男孩的态度就变成:你先生气了,甚至叫来一个大人把我骂一顿。那我肯定是讨厌你的,搞不好还会找机会报复你。因为我对你产生了负情绪。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背景信息:


因为游游的个性,在幼儿园或者在小朋友的群体里,当别人做了什么她不愿意或者不高兴的事情时,她往往就会退缩。


我不是那种主张教孩子“打回去”的家长,当然也不愿意孩子受委屈,所以一直以来我采取的方法都是鼓励游游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对大人说:“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或者告诉小朋友:“你不能随便拿我的东西。”


在“水枪事件”里,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教孩子们去表达反对。

聊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我依旧陷在一种思维定势里面:对方孩子的行为就是在恶意欺负人,而我的孩子就是被欺负了,我要教她对抗。


无论是用语言表达反对,还是叫上我跟她们去解决问题,本质是一样的:我要抵抗你的欺负。


我从来没有想过另一种选择:这是个游戏,我们可以一起来玩。


冷静地想,男孩其实就是一种任何孩子都有淘气心态:这帮女孩太逗了,稍微一逗她们就吱哇乱叫的。太好玩了!


《游戏力》中也曾提醒:男孩这类行为,一半是玩,一半是在“实验”自己的力量。这时候大人的反应,要么把孩子推向将来真正的对抗和攻击,要么让孩子在游戏中释放一部分本能的攻击冲动,同时发展出自控与合作的能力。


7、8岁以前的孩子,大多是在“实验”阶段,通常不会造成长期的、实质性的伤害,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重点之一是引导“攻击者”自控,引导“被害者”够酷。


当然,孩子大了以后,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霸凌,那时的的处理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如果我够放松,完全可以陪着游游她们回到“战场”,一起游戏:


我夸张地喊叫:这里有喷水怪兽啊!太可怕啦!我们快逃吧!


可以鼓励游游她们和男孩子一拨,来追我。也可以呼唤她们来解救我,还可以是我掩护她们。总之把对抗焦点转移到我身上,先让孩子们开心地玩起来,释放一些对抗情绪。


如果孩子们可以顺利地一起玩,我的角色就可以逐渐转变。我是导演,不时提供一些情节假设,让大家玩得更开心。我是参与者,视情形需要补充角色,或者为其中一方提供帮助。


当然,作为成人,我也必须要确保安全,在他们玩得太high或者行为“过界”时做适度的提醒,比如:“轻一点,这样打到别人很疼的。”“不要爬台阶,太高了有危险。”


可以想象,那个下午,如果我能这样做,男孩会很开心,下一次还会愿意这样和小朋友愉快地玩耍。


游游和朋友们也会很高兴,不再陷入到“我们被欺负了”的负面情绪里。甚至(我不能免俗地这么期待着)她也能逐渐学会如何机智地应对今后的社交冲突。



大概是因为关心则乱,家长在面对孩子冲突的时候,本能的预设都是:孩子被欺负了,我该怎么办?


假如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建立在这种预设的基础上的,那么对抗永远是对抗,甚至,本意不是对抗的事件,最终也成了“被对抗”的结局。


再回到“欺负”话题的核心——什么才是对待社交冲突“够酷”的行为?


最重要的恐怕是要从我们习惯了的情绪状态中跳出来。


大部分看起来像是冲突(甚至欺负)的行为其实孩子的出发点只是好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人情绪是负面的,认为这种行为是恶意的,不允许的,那么就把孩子对这类事情的整体认识带到一种负面的状态里,导致在社交关系里孩子对类似事情的承受力越来越差。


这次对话給我最大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找到了更好的帮助孩子解决冲突的方法,而是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


在每一次类似的事件中,我有意无意地在给游游作出怎样的关于社交关系的暗示:是你要提高警惕小心防范?还是可以放松心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论孩子的个性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开朗活泼还是谨慎敏感,我们总希望他们心中有阳光,可以制造温暖,照见美好。第一缕暖阳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从我们大人望向他们的目光里。


延伸阅读

《远离校园霸凌的第一件事》

《欺负孩子的,还有谁?》

《每个孩子都需一只镇定的小鸡》

题图来自:Pinterest

原创文章,欢迎朋友圈分享
授权转载请联系:info@youxili.org

这是广告:我们的书
《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科恩十年磨剑,再推力作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游戏力2》购买页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