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 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二、整体感知 1、 2、 (设计意图:训练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读鉴赏 请选择文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教师预设: (点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的感触?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 预设问题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预设问题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问题3、“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2和3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这里我听到了两种声音。因为他们所关注的细节不同,感悟也不同。我发现同学们关注到文中两种非常鲜明的细节特征:黑暗的,让我们读到了生命的消亡;与之相对的是光明,读到了雏菊,微笑。也就是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预设问题4、“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预设:历史在远离,一切恢复平静后,面对阳光明媚,作者不希望历史重现。他怕人们对曾经过的历史遗忘!“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们铭记,(多媒体出示一段话): (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 四、研讨探究 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归纳小结。 预设: (一)作品的艺术价值: 1、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法 2、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 (二)社会价值 教师点拨:我们阅读一篇新闻,除了要关注艺术形式上的创造,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关注到新闻的社会价值。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颁奖词的写作。一人执笔,准备交流) 教师小结,展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引导学生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2、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你有何感想?请谈谈对此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