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许公岩舌诊经验+王光宇谈舌诊和脉诊

 乐山有大佛 2015-09-01
名老中医许公岩舌诊经验
舌的形态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

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现详细分析于下。

1.舌形
胀大:属脾被湿困。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
松皱: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
瘦小: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
僵硬:乃舌体之动作失灵。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
颤动: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
歪斜: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
吐弄:舌体频频伸缩不稳。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
卷缩: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
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
白星点: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
红星点: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第一卷65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
紫星点: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
裂纹: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
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脑回舌: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
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

2.舌质: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

(1)舌神: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
荣: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乃气血充沛,生机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
枯: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亦应防变。
润: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久病将复则先见之。
燥: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失,亦属危候。

(2)舌色:它是由于舌之粘膜下层及肌层中之丰富血管,血色透过白色半透明之舌粘膜面所呈现出来的,无病时血色正常,色为淡红润泽;如血的成分或浓度有所改变,以及舌粘膜上皮有增生肥厚或萎缩而变薄时,舌色改变,为有病之征。

红舌:色较正常之舌略红,乃粘膜上皮浅层部分有炎证,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如舌体正常为血中有热,每属实邪;若体瘦瘪,乃舌体组织中之津液伤损则粘膜萎缩,属津亏热浮。
绛舌:色呈殷红,亦系红舌之机理,但病多属实邪,为温毒侵入血分之象。多为热病之重者。
紫舌:是红中带青,色深而暗,乃上腔静脉或门静脉瘀血,静脉血流凝阻,回流不畅,为缺氧之象,每导致静脉血未作氧化,又回流所致。血色素成分增高,温热病见之则属热毒攻心之实证,如慢性病之心血管疾患,或肝病晚期,舌紫则属虚证。但实证之紫兼红而色深;虚证之色常暗紫而不兼红。
蓝舌: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
嫩红舌: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
淡白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

3.舌苔:舌苔是舌面上出现的垢腻物质,犹雨后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实际则是舌面上之丝状乳头因病理所引起变异,造成增生或变形的结果。舌是一个味觉器官,然又不单独负责味觉,其主要功能则在牙齿咀嚼食物时也起到搅拌和帮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头,这样才能带动食物不停地搅拌;故此类乳头既纤小如系,且向后倾斜,以利于顺利下咽;如果乳头过粗或过大,则食物反而被其涩住,下咽就困难了;又由于丝状乳头所负的责任仅这些,不必辨别味觉,所以每个乳头中间,也就是一般的感觉神经,正是这样构造在丝状乳头上皮之不断生长,细菌及食物碎屑残渣就容易积留,虽经舌之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唾液分泌等动作,能使其有所脱落,但是总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这就是正常时之极薄白苔。人体有时以疾病关系,对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营养,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致使乳头坚竖或萎缩则苔的改变就立刻形成,虽说正常舌象是淡红湿润,罩极薄白苔,可是在细微的察视下,往往也能认识出病变的迹象,从而得出防病和认病的根据。

(1)白苔:除薄白苔为无病常态外,其白厚者主要是丝状乳头的角质突起,增多致密所致。
其乳头间隙则积留较多之苔垢,故不能见到舌面,又以其病变不同,而分为白腻、积粉、腐渣三种:白腻苔:苔白湿有腻象,如浆糊状,无论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见到舌质,乃积湿之象,或属脾胃力弱,水湿不化;或为湿久成痰,蕴积不去;有时外感风寒苔亦色白,乃寒邪伤及胃阳、消化紊乱亦可见此苔。
积粉苔:苔亦白厚,而有水湿之间隙,乃脾胃寒湿之极,为气不化水之象。
腐渣苔:苔虽白厚,浮于舌面,似积粉,如颗粒,而无水湿,属胃中食湿积滞,为邪气所蒸腾,拭之即去。故此种白苔,舌质多偏红,乃邪虽盛,正气亦强之势。

(2)黄苔:亦与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处,同属丝状乳头增生而致密所致,其异点则为舌面粘膜上皮表层有弥漫性过度角化,乳头上角质突起增粗肥大,在上皮角化层内,可有炎性细胞之浸润,上皮下之结缔组织内有圆形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故苔之变黄显系有炎性病理之蒸熏所致。况舌苔呈黄多半伴有脾胃积湿蕴热,紊乱及消化的病理,肠胃向上熏蒸,则舌上之苔变黄亦所必见。尤以发热病和湿温病的热盛,黄苔更为易成。因此苔之成黄为热邪所蒸无疑。
由于湿热之邪在不同疾病之中,有轻有重,则又可分为薄黄而湿,薄黄而干,黄厚而湿,黄厚而干,黄厚而腻五种:
薄黄而湿:属胃湿蕴阻,积久化热之象。一般舌质不变,乃邪轻,胃尚无伤,或为风邪入里化热,与胃湿搏结而成。
薄黄而干:为热胜于湿,渐伤胃津之象。
黄厚而湿:黄厚苔上罩有水渍之湿,为脾胃久蕴湿积,已形化热。
黄厚而干:热盛津伤,必属病久恶化,若继续发展则乳头之角化,必越变越硬而竖起,成为芒刺。
黄厚而腻:为积湿蕴热,湿热并盛,且久延不已之象,故厚腻埋没舌面。乃湿痰壅阻有形,虽有化热趋势,终热不敌湿,是以热与湿同等。总属湿热蕴聚于脾胃之象。

(3)褐苔:较黄苔深而带黑,常与吸烟和食物染色相混淆,然真正褐苔多为黄苔老化而来。
黄腻厚苔继续发展,就必渐渐变为褐腻;黄厚干苔发展则变为干褐;由于厚苔,舌中心尤厚,因此褐色多先见于中心部。

(4)黑苔:苔黑为肾脏受病,若高热蒸耗,热发过久,津液枯涸,非惟舌苔变黑,而且口咽干燥,神昏谵语,焦躁甚时即如芒刺,近代称之为黑毛苔,必是久病发展,由黄变褐,变灰再变黑,其病理同属丝状乳头增长所致。机体因有长期高热,其炎性病理作用于舌者,亦必较黄苔或褐苔为甚,而乳头之角化程度,更必突出。故干黑苔转成芒刺之机会多。因此这种黑苔形成,无疑是炎性病灶所引起。许氏从实践中认识到,高热伤津,终必涸及肾中阴津,因而有高热灼津,肾色外现的说法,其理则仍与炎性发展津液涸竭,舌粘膜失其润泽所致之增生角化是一致的。
至于病未发热,舌质如常,舌苔突然黑腻如漆,治之即去,属于寒湿困阻肾阳,与近代认为是霉菌所形成者相吻合,尚有薄黑薄灰的病理亦相同,应知灰为黑之渐,此种苔多不与重证并见,有时竟无症状,这一点是许氏临床经验之谈。

舌的分部根据以上许氏所谈之舌形、舌色、舌苔各种病理变异情况,虽可说明舌诊之理论,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不是仅此几种单纯的认识就可以起到用舌诊病的作用。许氏认为,恰恰是中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舌面部分变化与内在脏腑某种特定病理有关联,他通过长期验证,总结出一整套规律,主要是以舌之色质和苔之有无来区分。

舌尖:属心,浮火上炎则舌尖红,每见于失眠、烦躁、口干、纳呆等病;心阴亏损则舌尖光净无苔。
舌前:属肺,在舌前端1/3部位光而无苔,乃肺虚气阴并亏之象,久咳无痰,或痰少,短气息促,二便欠爽等形证。
舌中:属脾胃,苔腻厚是脾胃湿积中阻,或痰浊内蕴;干厚黄褐灰黑,则又为积久化热之象;若中心光而无苔为脾胃阴津亏损,溃疡病多见之。
舌根:属肾,胖胀有红球隆起,多为扁桃体发炎,为肾阴不足之象;若有厚腻之白苔覆盖,则为肾气不足,久为湿浊蕴聚不去情况,俱属久病脾肺不复所衍成。
舌两侧:属肝胆,舌尖红与两侧相连,为肝胆之火上炎;两侧有瘀斑,则为肝气滞郁,全身有瘀血情况
王光宇谈舌诊和脉诊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两大特色,特别是民间信奉的显示中医诊病水平的“把脉说病”更是神乎其神。
然而传统脉诊是医者运用各种指法,体察脉象的大小、强弱、快慢及脉势的滑涩、软硬等特征,以测知整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变化。其缺陷在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往往存在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难以规范。由于理论上对脉象的记录是采用文字和语言描述,所以其概念非常抽象,即使一些象形比喻也难以被受者切实感受,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就难以理解和掌握。切脉的结论也不能具体记录和保存,从而影响了对脉象实质的探讨和机理的研究,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电子仪器,对脉象进行客观的检测和记录并加以分析以达到真正的具有说服力的“把脉说病”,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脉象学的艰巨任务。如果脉诊的方法、记录、分析能和西医的各种电图相媲美的话,这无疑对中医的学习者、受益者乃至整个中医的诊断水平是一种质的飞跃!
脉象的临床意义亦即脉理是脉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脉象的解释也应该与脉诊的现代化与时具进,将抽象、艰涩的脉理能够具体化应该是发展方向。但是,必须注意防止脱离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危险发生,这也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最为脆弱的地方,宁可缺失,不可泛滥!
中医脉象学的脉象和脉理是相互依存的,脉诊方法的发展一定会先于脉理的发展。期待着一种客观的脉诊方法的诞生并能得到切实的普及,那将善莫大焉!

 

神奇的中医脉诊--現代科学必将逐步证明中医科学
引言:此文为一年前为反对废医者写就,今上论坛,有同仁往欲学脉诊求师不得而烦恼。此文也许对您们有所裨益!个人感受"有师亲授入门快,无师自通亦可能!"
       中医脉诊近时已成为了废除中医的人攻击中医.废医存药的自认为是其伪科学的铁证和理由之一,而中医院校的一些教授们又羞於驳斥,这更使这些所谓的变性科学人认定这是中医极易攻击的軟肋,如是乎甚嚣尘上.侮辱之言每从这些炎黄之子口中脫口而出,然真正的中医脉诊是相当神奇的,决不是张功躍教授说的'什么也摸不到.是故作玄虚騙人的把戏,'把神奇当伪科学真让人心中滴血,为此我这小人物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勉为其难讲点体会,以证实中医脉诊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可被证实性.神奇性,
                          神奇的脉诊---是咱真正中华民族子孙的驕傲
    几千年來,聪明的中國人中的医学代表中医人,在不具备当今各项仪器和实驗檢测手段查病之前,历经磨炼发現.应用遍诊法.三部诊法诊病,首开世界医学史之先河令人钦佩.驕傲,后継者不断简化提高.发展到400多年前的李时珍的频湖脉学至今,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日趋成熟,但随着現代科学的发展.直至近代正被后人逐步遗弃乃至淡忘,否定,因为仅凭三手指在不到二寸部份橈动脉处.过细体察脉象微妙之无穷变化,四诊合参诊断疾病实为极辛苦之事,耗精伤神亦为功利者之不取,心浮气躁者虽欲取之然学经年实难觅其中一絲堂奥.故言;'什么也摸不到',进而加以否定竟成当今之事实,殊不知此乃中國人之宝贵遗产,比起西方人对动脉之应用不知高明多少倍!
    他们不过是利用肱动脉加帶血压计而明确探知血压之高低,把寸口橈动脉加计时器脑中默数以明心率次数,其中不乏发现脉时停而知患者有早搏,脉轻取即得而正常人需按下去才感觉得到者,仅此而矣,然中医早有了一息五至为正常,結脉.浮脉.滑脉各示一定病情,真正的中医其指下动脉变化虽众多但各具一定形态.它们能反映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甚至病人未觉而病脉先現,故对生同一种病的同类病人,虽病同但病因不同.中医施以不一样的处方药就很合乎自然规律.这就叫先进的个性化治疗.千人千方没有错,无可指责,中医驗方制成的中成药对同类病人,有人反映效好.有人认为还行.有人认为无效,就是因为千人一方沒辨证治疗导致,西医对感染导致的发燒病人,施以相同.不相同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不一定相同的剂量实施治疗为什么?致病微生物不同.感染程度不同嘛!这与中医用药方针是一样的,为什么中医这样就不科学了呢?症候不同者中医先贤们曰;'不治已病治未病',能先于病人末觉之前经四诊合参发现'未病'而提前加以防治,其重要依据就是病脉先现,比之西医问诊以定方向.作相应撿查以确定疾病,而昜导致漏诊.误诊,甚至花几千元而檢查不出倒底是什么病时有发生而言,中医在当今仍不失其先进性.科学性,关健在从业者是否真掌握了这套本领,没有.别人说你装象摸脉也就言之有理了,所以反中医者有些言论並非空穴來风,
    现时很多西医也在蜕变.退化,大部份离开化驗室.仪器难以诊病或诊不了病了,科学的发展而导致西医物理诊断的能力退化已成不爭之实,轻之真正的中医,少量的中西结合医,切脉知病.檢查目的方向明确致低廉的诊断费就相形见拙了,我讲这话决无反西医之意,西医也要努力否则小心方舟子又打您们,因而把騙子.半調子中医除开,真正的中医脉诊是神奇的.它可是咱我国人的驕傲,
                                 脉诊有物质基础,不是猜測.更不是玄学
    橈动脉寸口处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西医可利用肱动脉查血压,覌测病情变化.为什么中医不能在橈动脉处切脉去感知它的变化而探知病情呢?血压计是间接感知,切脉是直接感知,血压计能固定操作.有明确的数字观点,但人不同血压量的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切脉则随医者之层次不同.诊断的正确性有差异,不然个个都是名医.西医一样有高低,装象者有之,騙子有之,但那绝对不能代表中医和西医主流,有人说;'摸脉就是什么也摸不到!"但那只能代表摸不到的人,就象原來人类尚未发现的天体而不能断然否定它的存在一样,你也不能否定脉诊,硬要否定就是無知,中医讲了很多寸口脉法诊病的道理,但方舟子们不会相信的,不盈两寸之橈动脉居然妄言可切脉发现很多疾病?
    研究脉诊多年,获益良多.真难用语言形容脉法之神奇,稍有发现就会兴奋得彻夜难眠!我研究脉诊是必经仪器.化驗证实的.左脉.寸.关.尺所示器官,  寸---心.脑, 关---肝.胆.胰,  尺--- 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腸道.肛门,   右脉.寸.关.尺所示器官寸.关有所不同.肾同, 寸--肺.脑,  关---脾.胃,  尺---沁尿系统.生殖系统.腸道.肛门,襾肾不同之处为各侯一侧,上述结果与古人大致相同但更具体一些,  中医三焦之理论与此完全吻合,  上焦, 胸隔以上.正好为 '寸'所示之脑.心.肺,  中焦, 胸隔以下.脐眼以上,正是'关'所囊括的肝.胆.胰.脾.胃加十二指腸,  下焦, 脐眼以下. 包含的是'尺'部之所有,在古人尚不太清楚人体解剖学之前.中医先人能如此精确的阐明脉诊寸关尺.三焦与实际脏器之关系.是当时他国先人难望其项背的!至今也無大错.谁说不神妙!英明!所以他不是臆想.更不是玄学,中医凭什么在現代科学面前自卑?有人抓住中医'心主神明'等不放,大加嘲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实可悲可恼,如果你母亲有点缺点你会到处攻去她呜?就说她是卑劣小人而侮辱她吗?我想不会,常说;'祖国啊!母亲,'国肯定不是專指国土,人必在其中,因此称尔等喝了点洋墨水数典忘祖不过份,如果你妈说脚踏車为自行車这种谁都承认知曉的语言.方舟子你是否也要打假?'什么自行車?不用脚踏能自已行走鸣?她是騙子'......,母亲有错我们需要去帮助她.提高她的水平才是正常态度,中医后人的'医林改错'正是这样,这和現代科学纠正老的科学中不足乃至错误,但决不会否定老科学中正确部份是一个道理,现代科学日新月异不断发展,随着它的发展和提高中医的理论.实浅将会被逐步证实,对中医理论中的某些糟粕应该在分辨清楚的基础上加以淘汰,对这宝贵遗产需要包括反中医的人共同努力发掘不断提高,造福人民,决不应该嗤之以鼻'彻底抛弃'.
                                                                       神奇的中医脉诊可不断重复
    在国内囿于所处环境和学识.咱可是小人物,对脉诊之研究不敢言有多大成就.但心得.感受颇多,我从中医祖先浩翰的医学遗产中吸取营养.从自愿登门让我看病的众多群众中去不断小心实践,将西医的宝贵的诊疗技术与中医的脉诊逐步结合.对照.证实,中.西.群共同造就了我这个中医的另类,我惠心的感谢他们,讲点体会也许对欲废除中医者有点益,
    初闻中医能切脉而知孕否.是男是女我很是好奇,切脉而言某女腹中有痞块使我难以置信,加之60年代又没B超证实,糊里糊塗开药吃真叫人不放心!尤当中医说;某人要忌食发物时.咱颇有鄙視之感,同是动物肉为什么牛肉不能吃?而猪肉可吃,但猪蹄又不准吃,真是見鬼!在橈动脉上摸一摸就说病人'实热.湿热.湿重.阳虚.阴虚......'什么话耶!听都听不懂,难道孕妇.患者的血管.血液流动状态都变了?毕业后工作的头几年我对中医这一套是将信将疑.业务上与中医谈不拢,
    后來发生的事令我这个学西的毕业生对中医药括目相看了,因咱是个倔脾气.不亲眼見到.不切身体会到.我是决不人云亦云.那怕是领导说的.只要觉得不对也要争个面红耳赤.为此不知挨过好多整.往事不堪回首,微薄的工资又遇上二女儿一患病就惊厥.说是受凉导致咽喉炎引起.用什么西药也控制不好,毫無前兆.倒地.惊蕨.休克.继而高热不退,前后三年反反复复,万般無奈我按中医临床手册开了个处方抓药,居然效果奇佳.用到别人孩子身上效果也不错,从此我对中医药发生了极大兴趣.74年她又患了急性中毒性細菌性痢疾.使用西葯静滴四环素.口服土霉素.痢特灵......,無效,脓血便.高热不断.会诊后用氯霉素.干脆昏迷了.奄奄一息.进退危谷,死馬当作活馬医吧!我到乡间採來了一竹兰乌莧菜.旱莲草.辣寥,制成糖漿,自定一天三次.一次10毫升.也许她不该死吧!喂葡萄糖水她不喝.喂草葯糖浆她就喝.干脆也不限次.限量了.西葯全部停掉,1小时后大便轉药色.次日便次猛增.但她反清醒一些了,到第三天大便次数减少,第四天基本痊愈,我高兴得无以复加.老天爷我姑娘活过來了啊!以后用此方屡治不爽,  75年我地流行性腮腺炎暴发,西医束手无策,我用小册子上看到的穴位爆灯火办法加以综合,一次性治愈200多名儿童.就是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治了三次才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价廉而效佳深受病人欢迎,那点成就感美哩!
    那时我不懂中医理论.也不会切脉,因而同病病人.同一个处方.疗效迴异,这才体会到不学中医理论.不会辨证施治光靠单方.驗方是不行的!文革时医书匱乏.寸.关.尺代表什么都不知道,靠点悟性逐步把滑.数.浮.沉.孕脉掌握了,直到95年购到一套中医传世藏书.哇!阅后面前壑然开朗,如拨开烏云見到太阳,中医四诊.西医诊断.加仪器等对照,使我渐趋成熟.至今感到巳能掌握濒湖脉学内容之百分之十,勿需先问诊.切脉合参讲症状.定西医病名.征病人意见.他们就是老师.描述症状对否由他们评价,百分之九十以上涗;对,神奇,那其中的乐趣啊可真是千金难求!咱看病方法为 望.闻.切.讲.问.查,举个例子讲吧,
    今年.汉口江滩导游王某夫妻二人上门求医.双方定息.切脉.舌诊.看咽喉......记录.综合.先写出臆断.既西医病名.然后讲述她目前症状.病名,对不对.王说;'真准'並掏出在武汉檢查的结果.病历,果然西医查的结果为.双侧输卵管通而不暢,与我讲的输乡卵管阻塞导致不孕基本相同,西医治疗無果,轉求于中医找我诊治,在此声明一下,本人退休前后看病从不取分文.决不吹牛谋财,夫妻二人往返三次.辨证施治.服葯30剂后怀孕,其母喜形于色赞我;'王爷.您真神哩!B超医生讲;你们看左边輸卵管通了.受精卵就是从左侧下來的,女婿笑过不停说与王爷说的完全一样.我真服了中医o'害得我老头子高兴了一个星期o其同事闻讯而來.其病脉相似但更差一些.嘱B超撿查为畸形子宫.无法治疗,此证中.西结合诊病長处多多.不宜门户之見.决然分割,王青母亲隔壁一女26岁.巳婚4年无孕,复求其母引來就诊,结果相同,嘱B超,其言;'那这多輸卵管不通哇!我不信,'次日到我市某医院就诊.花800多元.结果确是双侧輸卵管不通而致不孕o此例可说明中医脉诊熟练掌握后是完全可以重复的,毫不摻假的说.这方面有时咱比B超还准.房改办小鮑97年咱就诊出其右侧附件囊肿.但97年.98年B超未发現.咱可不改口,终於在99年脉诊后让其姪女查子宫肌瘤时,同时作阴道B超檢查,姪女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加双侧卵巢囊肿,鮑为右侧卵巢囊肿大4.2公分了哩,就是由于本人的亲身感受,证明中医先人的遗产太神奇.是科学的,才不畏年老.奋起反对方舟子.何作庥.张功耀.王澄等·说中医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讲中医是伪科学错,这些为首的科学棍子必将遗駡名万年,
     我上面举例有人证.物证,可不是妖言惑众,陸续帶了十=个省中医专科学校的学生和一个付教授,咱徒弟实习时切脉之准令同院实习的中医本科生.中医硕士研究生惊叹!不可思议!我太高兴了.终于能为振兴中医出力了.中医要振兴,希望中医从业者.学生.反对中医的同胞们.冷静思索.不断完善.提高.发展中西诊疗技术,让祖国医学造福全人类,谢谢!

 

脉 诊 初 探
中医脉诊在脉象方面分为=十八种,其分类相当精细.有的差别极小很难区分,如浮脉与芤脉.弱脉与细脉.沉脉与伏脉,初学者实难掌握,脉形书中记載清清白白.我輩实难感受,但有相当一部份过细体会实觉极形 象,尤临床常见的病脉倒易掌握,如;浮.沉.数.迟.洪.细.弦.涩.滑.结.代诸脉,因而初学者不必害怕,咱们先易后难即先入门再深研有何不可!前面几篇脉诊文章就是想跟初学者鼓气,同时也告诫不要想一蹴而成,仓公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心不精脉,以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告诫我等切脉之重要非同一般,我也是个半调子.以研究弦脉,涩脉为主,方法相对简单易学且实际意义极易用于实战,下面请让我一一道來,
                                                   [一] 脉的分类
      1,正常脉,绝大部份病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橈动脉处按寸.关.尺取脉,此类脉我们可称其为正常脉o
      2,斜飞脉,有较多人的脉从尺部斜向虎口手腕侧面,名之斜飞脉.此属先天形成,並非病脉,只要我们依势持脉决不妨碍对该员疾病之探究,
      3,反关脉(异位脉),有极少数病友脉不在寸口,而现于寸口背侧故称之反关脉,往可发现其有规律的博动,有一手有反关者.亦有双手均是者,此为先天所致一般并非病脉,但不易按寸.关.尺索病o
      4,异行脉,此脉与反关脉相似,但有两点不同,其一,大多在正常取脉处亦可感受到有极微弱的脉动但极难感受,  其二,通过有效治疗后,寸口背侧脉动消失,而正常取脉处又恢复正常脉动,此脉因病而异行于似头背静脉处,又因病愈而恢复正常,用解剖学无法解释,且先人们无此记載,故我妄自取名为异行脉o例;患者汶德湘男 64岁荆州市郢城镇退休干部,2000年8月20日就诊,发现其左脉异行,本脉极弱似伏脉,经中药治疗当年9月8日复诊,吐血基本停止,而原左异行脉消失,
      5,其它,如隱脉......略,
                  寸,关,尺所候脏器
     ﹝中医诊断学讲义)采各家之长,言寸口脉法是;'左寸侯心与膻中,右寸候肺与胸中,左关侯肝胆膈,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均候肾与小腹,上.中.下三焦分属寸.关.尺,我以为前人经驗颇佳,对我之影响极大,是入门的关健,但发展到今天,作为中医教学的中医诊断学讲义仍未有发展让人感到可悲与失望o不是我狂妄,是为中医精髓渐失,在位者不思进取,墨守成規,不图发展而扼腕,痛惜,导致废医者猖厥而激愤o拳拳之心,日月可鉴o
     我从实践中探知(包括病人的证实,现代化仪器,实驗的驗证)寸.关.尺所候脏器可进一步细分,如此细分的结果,多可达到中医诊断的明确化,现概述如下;
     左寸, 候心,脑,   右寸, 候肺,支气管,脑,    左关, 无论男.女候肝.胆.胰,   右关, 候胃.十=指腸.脾,     左尺, 候左肾.输尿管.膀胱.腸道.子宮.左卵巢.左输卵管.左输精管.左睪丸.肛门o而右尺与之对应,  候右肾.输尿管.膀胱.腸道.阑尾.子宮.右卵巢.右输卵管.右输精管.右睪丸.肛门o
     我非神奇,金氏脉诊連出血点在脑室或在脑挢都能从脉诊上明确,且能为ct证实那咱可望尘莫及,看了其书欽佩之余.实感难学,我相信还有能人,但我愿献丑,抛砖引玉,作年青中医,西医脉诊入门的踏脚石,望大家看后不要窃笑老汉不知趣o
     脉象与脉形濒湖脉学巳很详尽,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某些方面也会提及一些感受,但不是重点,我想单刀直入,重点讲脉度(即有关脉象的力度),各种不同层次的脉度所示病情.病名(西医的称呼),包括五诊合参和一查,切脉的手法,  
                                        [ 二],寸口脉诊法的要求
    脉诊是一个要求十分精细的诊断手法之一,它容不得半点浮躁.更不能王顾左右而言它,有很多人切脉之时边行问诊,事后问及,知心朋友皆说;切脉我不过是摸个浮.沉.迟.数,主以问诊.望诊为主,啊!原來如此o那么脉沴具体应有什么要求呢?综合一下主要为下述几条;
     1,医患平息,患者远道而來需休息片刻.医亦需静下心來,诊室安静.避免干扰,清晨体内外环境尤佳,但遇有病随时皆可,不拘平旦,
     2,患者体位,正坐或仰卧皆可,前臂自然平伸,尽量与心脏平齐,手指自然微曲,在腕关节下置一脉枕,使气血运行通畅,以求反映真实脉象,
     3,正确佈指,前述,另,医者手指微曲,三指平齐,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触肤,此态感覚最敏感,予平按或手指垂直下按均不适宜,
     4,总按与单按相结合,
       总按, a.三指平佈同时均匀用力行浮,中,沉或上下逐层次取脉,往用于比较两手总体脉象強.弱或浮中沉取时脉象形态,如,孕脉,涩脉等,
             b.三指分别按浮.中.沉取的最强处,以不同指力同时取脉,此尤适涩.芤.结代脉,
       单按, 一指取脉,它指微提,根据各部与相应脏腑关系,推测疾病发生部位.性质.轻重.症状和转归意义重大,
     5,内外推寻,上下求索,欲有进展此点尤为重要!仅浮.中.层取是达不到一定脉诊高度的,充其量比不会脉诊者悄强而矣!濒湖脉学言;脉有七诊.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o又有九候,举按轻重o三部浮沉,各候五动o实际遇特殊.特弱之脉各候五动(脉动50次)都难以体察明白,因而脉诊确需一定诊候时间,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夫欲視死别生,实为难矣o强调沴候时间的重要性,倒底多少适当呢?需依人.依医者感受清楚时为定,少则脉动100次.多者1000次不为多,当三部脉有独异(特殊变化)时,須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以寻找真实情况,
      <诊家樞要>言;'持脉之要有三;日举.按.寻o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日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o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o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o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o若浮中沉之不见,則委曲求之,若隐若見,則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这段我理解为;轻手为浮取,重手为沉取,不轻不重为中取,中取脉强则阴阳相适,余浮为阳,沉为阴,因而举.按.寻确为探脉之阴阳.冲和之关健,然此论虽精然非细,如中取强一般情况为正常脉,但若沉取后指肚下己无脉感,而指两侧或单侧弦动者仍有疾,故举.按.寻必行但需深化!
      运指尚有推.循.俯.仰.操.纵之法,书上己有不一一赘述,然记載虽简明,实际要掌握亦有难有易,需不断实践,由生疏到熟练应有一个过程,不必害怕,前言'敢于伸手实践就是这个意恩。
                                    [三], 脉度---提高脉诊质量的关键
    在傳承中医脉诊的基础上,一直有些发現用脉象.脉形解释不好!它虽在脉诊的范围内又与祖宗的脉诊方法不同,但又非常重要,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客观存在,掌握了它就能直接与西医诊断紧密掛钩,从四诊合参的求症医学轉化为五诊一查的中西结合方法上來,明确的得出西医的诊断命名,並为現代仪器和实驗方法所证实,这种无创伤.低廉的,与現代科学相结合诊断方法,使群众听得清.心里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受患者好评!彻底打击了废除中医者说中医不科学,说法玄妙,不知所云,无法证实的谬论,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科学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它未脫离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常規四诊之法,但又不能等同,它的发现使我反叛中医的一切遵古不思进取的所谓正统的中医观念,又极力为中医呐喊.坚决反击方舟子.何作庥......这些伪科学棍子废医的无知叫嚣,这也是我自称为中医另类的理由之一,另外,我这个半调子发現的方法正好弥补了現代中医教学的部份缺陷,尤受我称之为'半调子中医'和西医中愿学中医者的欢迎,我的13个徒弟中有4个为中西结合大专班学生.有8个中医大专班学生,他们外出实习,招工反比中医本科生受欢迎,1个中医本科毕业现付高职称的中医付教授也认办有了看病的感觉.充滿了自信心,去年办了一个130多人的中西结合研究学会,参加者有中医.西医.中西结合班大专生,一个多月后也各有进展,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反复思索.力求归纳.欲求理性化,其结论就是'脉度'的发現o
    脉度--- 脉诊时运用不同指力进行总按.单按所得到的不同层次的脉动強度,
    脉度的作用; 1,总按可首先取得主要疾病的大致方向,患病的轻重与轉归,
        例一,总按左手脉濡.涩.弱,而右手脉強.無涩.濡,此病人多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疾病,其中涩脉程度较重,血压又不太高,脉博次数偏少或正常时,通常易出现心脏或脑部梗塞,反之出现脑溢血可能性大,
        例二,总按脉轻触即得強度大.受凉时间就在近2日左右,轻按即得受凉当在5--6日,再按才得时逾10日,到中取前才有感受脉动者受凉当在20---30日或更長时间,
        例三,总按.轻按之时脉浮大(此非浮脉).洪.粗.有力,再按指肚下无感觉,但指两侧仍有脉动者,芤脉者也,如涩.数脉同时存在,此人病重,病危也!若加之舌苔黑者.可救者十之二.三,此类病人即到了西医告病危的地步o
               2,单按以求具体部位.病种.病情轻重.乃至确定肌瘤.囊肿大小范围,轉归o
        例一,患者;汪×X,男,40岁, 其脉芤.尺脉极弱沉,涩......,舌苔黑,脈博(P)次数.每分钟100---130次,(数脉)己确沴为腸癌,
        例=,患者;楊×X, 男,63岁,5天前因胃痛到我市X医院就诊,胃镜撿查,初步诊断为胃癌,复到我处诊断,总按;左脉.点浮.点濡.点涩,P6.約每分钟脉动70次左右,右脉点浮.点点濡,单按,左寸左点稍弦.右点弦.点涩,左关弱沉点稍弦,左尺弱沉, 右寸点稍弦.右关较弱沉左稍许弦右奌稍弦,右尺可,苔根黄......,bp;162/96mmhg,记录.书写病名为;1,高血压,有梗塞倾向,2,胃潰瘍,3,胆囊炎,4,轻度前列腺炎,5,痔,然后逐一讲述症状,排除了胃癌, 病人应正确后开中药煎剂5付......,今日其女电话告知;该父医院再沴已确诊为胃溃疡o
        例三,患者;田xx,女,31岁, 其左尺较弱沉,点稍涩......,4个徒弟先視先切脉,感觉相同,我讲;小田你左侧附件有囊肿......, 她大声反对涗;'决不可能.我上个月在X医院查过阴道B超,朋友亲自做的,什么也沒有,'我说;你再找朋友查一次,让她重点看左侧卵巢,沉默少许她问;王伯伯.長的大不大?我回答;大概2cm左右,当晚回电话说;'王伯伯.你真神!查出來了,左附件囊肿,大小为2.1X1.9cm,'
    几种脉象和脉度的确定;
    虽然濒湖脉学综合了前人对脉象.脉形体会,亲身感受又各不相同,有些按图索骥感受不出,不知大家有否同感,就本人而言有几种需重点与大家交換一下体会,
    1,弦脉,原文为,'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o那么 他们这些感觉是在什么指力下得到的呢?沒有解说,端直以长是什么感觉?与长脉怎样区别?挺然指下又是怎么会事?......,又沒师付帶,我真感觉不出!再把体状诗等一看真是昏昏然不得要领,真想李时珍复活帶一帶我!
    随着不断的实践,我开始有了(相类诗),'弦來端直似丝弦, 紧则如绳左右弹'o的类似感觉,而这个左右弹的感觉必须是在指力直下指肚无感觉时才可能出現!但各人单侧或双侧弹的力度又不相同,得益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断的极大帮助,这单弹与双弹很多时候病情迴异,且力度不同病情轻重都有区别,这使我不再考虑弦脉是否端直.长与不长,凡指肚下无感觉而指头单侧或两侧有感觉,均称之为弦脉,其強度与前述中取強度比较,开始可分3---4个层次,如今其脉度己能分成9个以上脉度,具体纪录为;
     点点弦. 点弦. 点稍弦. 稍许弦. 稍弦.略稍弦. 略弦. 微弦. 弦,很多时候这9个脉度还不能完全表达清,如是在点弦右上角打一个'十'或'一'符号,意思'十'者比点弦脉度強一点,而比奌稍弦弱一些,其它脉度亦如此,故有人问分多少层次取定脉,我言;多层次,原因就是基于上述状况o有人会说;薄薄的寸口脉处(除胖人)能分这么多层次的脉度鸣?回答是肯定能,随着实践够时間不断增多,相信各位均能办到o至于具体重要意义需容我在下一节文章中逐个阐述o
     2,涩脉;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脉象,其重要性到了我要求徒弟非摸到不可的地步,否则入门后也不予簽定师徒合同,宁可弃之!因为掌握了它很多疑难杂症就能诊断出來,就比一般只能摸个浮.沉.迟.数的中医强得多!群众信任程度猛增,与西医诊断的结果符合率猛增,还好.严厉苛求之下13个徒弟时间不长居然都过了关,签了合同,
      原文;'细而迟,往來难,短且散,或一止复來(脉经)o参伍不调(素问)o如轻刀刮竹(脉诀)o如雨沾沙(通真子)o如病蚕食叶o然我等之感觉与先人们很不同,不同的人有涩脉之时,脉未必细,脉数之时也体会不出往來难,参伍不调的感觉不知从何谈起!病蚕食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解释为'如得病之蚕进食桑叶,缓慢而艰难o'如雨沾沙解释为象雨点粘结的沙团一样,稍触即散o亦有解为雨落沙上,涩滞难流o轻刀刮竹,一止复來......这些解释反误导初学者,我推断解释之人並无真的切脉体验.仅就字面之意释之.是似而非!把先人的意思解释错了,应该重释!就后面的话我经实践觉得应这样解释;
      如雨沾沙,  反对意见;  雨点从天而降能象人的手一样,把水与沙揉合成团嗎?雨点不是仅指倾盆大雨吧!若一般一颗或少量雨滴落于沙滩上它能或应该产生涩滯难流现象鸣?非也!
                 我之解释;  雨点从天而降于沙滩.使沙面产生一小凹陷,此时因反作用力,紧接着比原小得多的力量向四周散射,
      轻刀刮竹,  反对意见;  解释为用很轻的刀子去刮竹片.有艰涩不畅之感,此解释看似正确.实经不住推敲,且与实事不符,是的用轻刀刮毛糙之竹片又要用力,阻力大,艰涩感应有,但若是光滑的竹片呢?这感觉就不存在了,实际此脉來时流利突停之时如撞击大钟而停,但随即低强度的钟颤随之而起,散开,
                 我之解释;  用重量轻的刀去用力刮竹,始速度快待胳博伸直而突停,复勿需大力而持刀收回,准备下一次的同样动作,
     一止复來;   反对意见;  解释为脉律不齐,时有一止o这种解释没有普遍性,在某些心血管病人身上可能出現,但那时出现涩脉之时,又同时存在结,代脉,将后者特征解释为涩脉大错,原文;结脉,往來缓,时一止复來(脉经)结脉缓而时一止,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o脉至还入尺,良久方來(吳氏)此形容应是早搏.结律不齐,故该校释为脉律不齐实属谬释o
                 我之解释;  以血流反方向体会,涩脉尾有突停之感,紧接着向回流动,
     病蚕食叶;   反对意见;  北中医大解释为'得病之蚕进食桑叶,缓慢而艰难,我反对'缓慢'二字的应用,绝大多数涩脉者脉速不慢,反初时有流利而快的感觉,
                 我之解释;  顺正常血流方向体会,涩脉似有病之蚕进食叶类食物(如桑叶.构树叶等)初时似快,短时即停顿,继而顺势食叶瞬时即停,
      我之解释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我花这大篇幅谈论这释文,加以反对.决非展示自己,以反对权威学府抬高自己沽名钓誉,实不讲清.初学者按释意实无法感知涩脉,此脉掌握不易,若误导更难掌握!而不掌握脉诊水平难以提高,权恒之下,不吐不快!
      我对涩脉体会有=点;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弦脉要求不一样)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o
                         2,逆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強度取脉,脉速快慢不一,但脉速一般快(流利)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向來向返还,无人何人复來距离决短于此前距离,依复來长短定病情与轻重,长者重,短者依距离逐轻o以单按最易确定部位,总按有涩感但定寸.关.尺中最弱的一部有恙,容易出错o
      涩脉的脉度,現时我分成似点点涩,点涩,点稍涩,稍许涩,稍涩五个脉度,有时如点稍涩右上角加'十'或'一号,十者比点稍涩略重但又达不到稍许涩强度, 一者似定点稍涩略过,而定奌涩又定轻了,简言介于两者之间但又靠拢点稍涩, 此强度以中取強度取脉,以复來长,短距离定脉度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