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昵称503199 2015-09-01
[设计思想]
自从清人毛宗岗称“曹操奸绝,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后,人们常常爱用一个“奸”字来概括曹操形象的性格特征。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也不是“奸”到了极点的扁平人物,而有着复杂个性特征的立体形象。汉人许劭评之为“乱世之奸雄”,其性格内涵有“奸”和“雄”两个层面。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奸”(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等)中有“雄”(有胆识、重谋略、讲忠义、视死如归等),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微观方法”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曹操形象。
2.探究曹操“经典名言”及相关评论,认识其自私与残忍。
3.通过示例形式引领学生用“回目语言”对小说情节概括。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虽然《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但仍有些词语学生需要查阅工具书才能理解。因此,课前预习的主要内容确定为: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②了解“曹操献刀”之前相关情节。
一、导语设计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大江只能淘尽英雄的物质形体,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将永远流传。虽然英雄们已淡漠在历史的云烟里,但我们通过亲近经典的方式,可以感受到他们激荡而又多彩的生活,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三国时代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曹操。
二、文字疏通
教师引领:预习时还有哪些文字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匡正。
教师准备(略)
(设计说明:虽然《三国演义》是白话小说,可仍然有难以理解的、重要的词语需要掌握。此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积累重要词语,为今后阅读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献刀原因
教师设问:课文开始说“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董卓弄权”是曹操献刀的原因。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节?
学生介绍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准备:“董卓弄权”指董卓把持朝政、逼杀大臣,然后又废掉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又杀死汉少帝、何太后和唐妃,并且在阳城屠杀百姓。
(设计说明:此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董卓残害天下、肆意妄为的恶行,知道曹操献刀势在必行,为分析曹操形象、认知曹操性格奠定基础。)
四、曹操形象
㈠.分析方法:
教师设问: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引导与修正。
教师准备:分析人物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小说正面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等;二是作者侧面描写人物,主要包括别人评介、他人衬托、环境烘托等析。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人物形象的“微观方法”,给学生分析曹操形象确立一个支点。)
㈡.分析人物:
教师引领:清人毛宗岗称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曹操奸绝,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孔明智绝,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云长义绝,古今战将中第一奇人。” 其实,对曹操“奸雄”的评价早已有之,陈寿在《三国志》中引用孙盛《异同杂语》所记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根据《曹操献刀》的内容,扣住曹操的“奸”或“雄”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学生发言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评价,要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碰撞将问题引向深入。
教师准备:
① 如何看待曹操行刺时“惧卓力大,未敢轻动”的心理?
——曹操行刺不是玉石俱焚式的,与伍孚“殒命式刺杀”不同(教师适时出示“伍孚刺杀董卓”文字),他有一个底线,即以保住自身的安全为前提。如此,就与他在王允府的“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言论相乖戾,这恰好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处:英勇又自私,不愿用自己的生命作一个未知数的赌博,他不是封建社会严格意义上的忠臣义士。
② 曹操刺杀董卓为什么要用“七宝刀”?
——曹操行刺董卓要借用王允“七宝刀”,可能因其刃“极其锋利”,能穿透铠甲,便于一举成功。但从曹操行刺不成时的权变“献刀”行为可以看出,“其所以请宝刀者,预为地也。献刀之举,未必不在曹操算中”(毛宗岗语)。曹操献刀的行为,与回答董卓时说的“马羸行迟耳”一样:都是早有谋划,为自己留下退路,可谓“妙算如神”“确是奸雄”(毛宗岗语)。同时,曹操预测自己将有献刀之举,那么势必将置王允于危险境地,这充分表现了置他人于不顾的自私。
③ 曹操对陈宫慷慨陈词真心还是假意?
——曹操在王允府所言“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多为激愤豪壮之语,而在中牟县对陈宫大义凛然的话语就多了些虚浮,其主要目的是想感动陈宫,让他释放自己,此为“奸”之表现(毛宗岗对“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一句评曰“此县令须以此言动之,奸雄眼力如此”;对曹操“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一语评曰“偏是奸雄会说道学语”)。但在那种处境下,能够做到临危不乱的慷慨陈词,倒是颇为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与胆识,此乃“雄”之体现(毛宗岗对曹操“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之语评曰“词直气壮”),这一点在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曹操的实际行动作了诠释。
(设计说明:采用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在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锐感和良好的思辨习惯。曹操形象在人们心中“奸”的一面较突出,而对“雄”的一面缺乏认知,所以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解读具体情况,引导他们进行观点碰撞。)
㈢.拓展材料:
教师出示以下三则材料,让学生体味曹操“奸雄”特征:
材料之一: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第,作中风之状。叔父惊高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不避豪强,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三国演义》第1回)
材料之二: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三国演义》第30回)
材料之三: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第72回)
(设计说明:拓展以上课外材料,意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多地了解小说对曹操的刻画,从而使学生对曹操性格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
㈣.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对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语,毛宗岗评论:“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易中天教授评说:“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请对曹操的话及毛、易二人的点评进行评析。
教师准备: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庄后有磨刀之声”“缚而杀之,何如?”等信息产生的误会,对此应情有可原。曹操杀吕伯奢表面看是出于“自保”的无奈,实质是严重的自私心理和残暴的内在性格的体现。“自保”并不是杀人的理由,否则,罪犯为了“自保”杀死追捕的警察也就可以心安理得、逍遥法外了。“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一句,是曹操杀了人之后的自我开脱和极端自私心理的反映。毛宗岗的评论只是强调曹操是个真实的小人,反映出他人性方面存在着“真”,但他在道德、人伦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
(设计说明:本探究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曹操的话以及毛、易的评语进行思辨,形成自己独具的批判意识,认清人性的真与道德的善之间存在的矛盾,弄明“伪君子”与“真小人”的人性缺失,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情节概括
活动内容:先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然后采用小说“回目”的式样对节选部分的情节(即“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四个部分)进行概括。要求:准确概括情节、工稳使用对仗。
学生就拟定的情节“回目”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对仗方面进行评析。
(设计说明:该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的形式,对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作总体把握,以便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