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和撒玛利亚人关系(下)

 路得芳 2015-09-01


在昨天发布的《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和撒玛利亚人关系》(上)中,根据《圣经》绘制的以色列十二支派领地示意图中有拼写错误,特此更正。


小族的存亡:两千年历史变迁

北国灭亡后,如果十支派的后裔还有部分生活在以色列,那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他们和犹太人以及后来的基督徒、穆斯林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以色列地区归波斯帝国统治,而撒玛利亚由波斯直接指派的总督管辖。亚历山大征服中东之后,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一样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塞琉古帝国在国王安条克四世统治时期对犹太人施行了严格的宗教限制,而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上也盖起了希腊神庙。后来,犹太人为反抗宗教压迫发起马卡比起义并建立了最后一个相对独立的犹太王国——哈斯蒙尼王朝,其国王胡肯努(John Hyrcanus)开疆扩土,并迫使周边外族改宗犹太教。其中,约旦的以东人(Edomites/Idumeans)全体改宗犹太教,著名的希律王便是以东改宗者后裔。不过,撒玛利亚人虽未被要求改宗,却遭到了更严重的打击——胡肯努摧毁了基利心山上的撒玛利亚圣殿,南北矛盾再次爆发。


大约在这个时期,撒玛利亚人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南部宗教影响的社团。德国学者Stefan Schorch指出,撒玛利亚版的摩西五经很可能基于一系列见于死海古卷的版本,而后者大多写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是一群离群索居的犹太人留下的书卷。换言之,截至此时,撒玛利亚人仍然和南方保持着宗教方面的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撒玛利亚人即便真的是古代北方后代,其宗教恐怕也没有留存多少亚述灭国之前的北方元素,而恰恰后来对南方犹太教的模仿与改造。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撒玛利亚人由社团智者Hukama)治理,并涌现出Baba Rabbah这样的宗教改革家。这段时期,比邻而居的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也爆发了诸多矛盾。犹太资料就将犹太的星辰之子Bar Kokhva/Bar Koseba)起义的失败归咎于撒玛利亚人挑唆造成的内讧。然而,尽管犹太人有时将撒玛利亚人当做罗马帝国的帮凶,撒玛利亚人的待遇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哈德良皇帝也曾严厉打击过撒玛利亚社团。进入拜占庭帝国时期,随着帝国的进一步基督化,撒玛利亚人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芝诺(Zeno)皇帝对撒玛利亚人的信仰和机构进行了较多限制,许多人为了消除职业限制被迫改宗基督教;同时,与基督徒的冲突也造成了双方的巨大损失。五世纪,一些狂热的基督徒发掘包括约瑟墓在内的圣地,引起了视其为直系祖先的撒玛利亚人的严重不满。


484年撒玛利亚骚乱,杀害了大量基督徒,自然也遭到了芝诺的干预,大批撒玛利亚智者、祭司被杀,并禁止撒玛利亚人再上基利心山。查士丁尼时期颁布针对撒玛利亚人和其他异端的法条,再次引发撒玛利亚人多次骚乱,最终大批撒玛利亚人被杀、流放,达数万之众。有记载称有一次曾有五万撒玛利亚人被遣送亚美尼亚挖矿。从此这个民族一蹶不振,人口迅速从数以万计降到四位数,宗教传统也饱受打击。


基利心山上通往撒玛利亚圣地的阶梯

经历了伊斯兰征服、哈里发统治、十字军东征后基督教耶路撒冷王国、马穆鲁克王朝、帖木儿帝国等时期,撒玛利亚人继续减少。很多人改宗穆斯林,至今那布鲁斯穆斯林当中的某些姓氏仍然具有撒玛利亚背景。令人称奇的是,伊斯兰征服之后萎缩的撒玛利亚社团反而迎来了文学、宗教和艺术创作的复兴,许多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历史文献(Samaritan Chronicles)成为研究撒玛利亚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奥斯曼帝国时期,撒玛利亚渐渐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十七世纪以来双方进行了多次通信。欧洲学者和教会人员为了获取撒玛利亚典籍手稿,不惜欺骗对方称英国和法国也有以色列人,以此要求撒玛利亚寄去珍贵资料。撒玛利亚人的回信表明他们被骗达两个世纪之久。


十九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直接探访撒玛利亚社区,并对他们进行了资助。这几个世纪当中,大马士革、埃及、加沙的撒玛利亚社团逐渐消亡,有些人员迁往硕果仅存的那布鲁斯。而1840年,只剩下一百五十人左右的撒玛利亚社团却又突遭不幸,那布鲁斯地区的穆斯林因撒玛利亚银行家与政府关系密切而迁怒撒玛利亚社团,宣布他们不再是有经者,必须强制改宗。有趣的是,这次出手营救的却是和他们了两千年的犹太人。犹太拉比Haim Avraham Gagin出头证明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宗教相似,实乃有经者。最终,小小的撒玛利亚社区免遭灭顶之灾,得以存留。


两千年来,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包围下,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这对分了家的兄弟时而互相诋毁,时而互相扶持,一直维持着微妙的关系。而从宗教上看,撒玛利亚宗教和犹太教大同小异。他们有自己版本的摩西五经,但典籍不包含先知书和诗篇等其他犹太圣经内容,两千年来,他们也发展并保持了自己的希伯来语发音和诵经传统;他们有自己的律法(和犹太人语言称为Halakhah)并且经常比拉比犹太教更严格;他们和犹太人一样守安息日、饮食法;他们和犹太人一样相信救世主会降临世界,尽管他们的救世主不是弥赛亚(希伯来语受膏者),而称“Taheb”


而和犹太人不同,撒玛利亚人的圣地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基利心山,并且直至几百年前,撒玛利亚人才在周边宗教的影响下接受了死人复活的神学信条。最后,虽然犹太人现在使用的希伯来字母来自阿拉米字母,但撒玛利亚人仍然保存了古希伯来字母。撒玛利亚人经常自豪于自己的存古,其实,他们将希伯来语的撒玛利亚人Shomronim)重新解读为守古法的人


没有消失的十支派

进入二十世纪后,撒玛利亚人口有所回升。现代以色列国领导人的本·茨维(Yitzhak Ben-Zvi)和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都对撒玛利亚人抱有友好的态度。以色列建国后,撒玛利亚人被认定是犹太人的兄弟,并且可以根据《回归法》如犹太人一样获得公民权,同时也需要尽到服兵役等义务。以色列的接纳使得霍伦成为了当代第二个撒玛利亚社区。同时,那布鲁斯当时处在约旦的控制下,两国政府允许来自两个社区的撒玛利亚人于逾越节期间会面,这也成了撒玛利亚父母为孩子物色对象的难得机会。1967六日战争期间撒玛利亚人受到约旦军方的怀疑和盘查,而战后那布鲁斯随耶路撒冷等约旦河西岸领土一起归入以色列管辖。


两个社区当中,霍伦的撒玛利亚人生活更加现代化,还涌现了女影星索菲·兹达卡(Sofi Tsdaka;后改宗犹太教)这样的公众人物。而那布鲁斯的犹太人还保持着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Intifada)爆发,那布鲁斯的撒玛利亚人受到穆斯林的攻击,被迫搬到圣地基利心山上的Qiryat Luza社区重建家园。根据所谓奥斯陆二号协议,那布鲁斯于1995年划归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此后,那布鲁斯的撒玛利亚人开始持有巴以双方的护照。同样在九十年代初期,以色列右翼宗教政党势力渐盛,并鼓动通过《回归法》修正案规定撒玛利亚人不再自动具有移民权,不能将其与犹太人一视同仁。好在撒玛利亚人找到亲撒的以色列圣经学者引用古代资料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诉,因而1994年的裁决结果继续承认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相同的权利。


撒玛利亚裔以色列女星索菲·兹达卡(Sofi Tsdaka)

2012年夏天,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基利心山的撒玛利亚社团,并幸运地赶上了他们的安息日礼拜仪式。在交流中,我感到撒玛利亚人比山下的阿拉伯人生活略微富足,女性在服饰上也更现代。他们已经学习过现代以色列希伯来语,而尽管有阿拉伯语口音,他们的希伯来语仍然相当流利。面对外来者闯入,他们表现得既坦然又大方,似乎早已习惯了外界的好奇。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参观他们的安息日礼拜,与以色列的犹太宗教人士相比随和了许多。


目前巴以共有约七百多名撒玛利亚人,人数持续回升。然而我们很难预测这个如今只剩下四个家族、内部通婚严重的民族-宗教社团在经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恩恩怨怨之后还能延续多久。以色列北方十支派或许大部分已经消散在亚述流放和改宗他教的浪潮中,但十支派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基利心山上,两千多年来的传说还在继续。


撒玛利亚安息日礼拜仪式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 通史类:

Crown,Alan D. ed. The Samaritans, Tübingen: J.C.B. Mohr Siebeck, 1989. (该书以撒玛利亚通史入手介绍撒玛利亚人宗教、文化、语言、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目前能找到的较好的通史书籍)Schur,Nathan. History of the Samaritans. New York: P. Lang, 1989.


  • 百科全书类:

Crown,Alan David, Reinhard Pummer, and Abraham Tal. A Companion to Samaritan Studies.Tübingen: J.C.B. Mohr Siebeck, 1993.


  • 论文集和近期研究类:

Frey,J?rg. Ursula Schattner-Rieser, Konrad Schmid, Die Samaritaner und die Bibel:historische und literarische Wechselwirkungen zwischen biblischen undsamaritanischen Traditionen = The Samaritans and the Bible: Historical andLiter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Biblical and Samaritan Traditions, Berlin;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2012.


Mor,Menachem and Friedrich V. Reiterer eds., Samaritans–Past and Present: CurrentStudies. Berlin; Boston: Walter de Gruyter, 2010.


Zsengellér,József ed. Samaria, Samarians, Samaritans: Studies on Bible, History andLinguistics, Société d'études samaritaine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6th : 2008: Pápa, Hungary),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2011.


  • 文章:

Schorch,Stefan. 'The Origin of the Samaritan Community.' in Linguistic andOriental Studies from Poznan 7, edited by A. F. Majewicz, Poznan: WydawnictwoNaukowe, 2005, 7-16.

(作者梅华龙,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在读博士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