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客聂隐娘的孤独和情义

 Asurakoo 2015-09-02

刺客聂隐娘》确实是一部不太容易看懂的电影,或者说,是一部不太那么大众的电影。

不太容易看懂,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影本身的定位就不是一部商业片。按照侯孝贤导演自己话,“我不管别人怎么拍,也不管现在的市场怎样,只要你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就拍吧。”当然了,他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导演,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不需要再去讨好观众和票房。曲高者和寡,宝玉虽美,唯有缘者识之,这样一部带有强烈的导演个人特质的、只为追求一种更高艺术境界的电影,被大家认为晦涩难懂,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电影主要通过画面推动情节,对白能省则省。所以观众们看到的大多是演员的表情,眼神,动作,是风中摇摆的白牡丹,是轻纱飘扬的帷幔,是浓雾紧锁的远山……过于简单的对白加大了观众们理解电影情节的难度,而对白为了适应电影的历史背景,更多地采用了类似于古代白话文的语体,有的甚至直接采用了聂隐娘原文中的文言语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要完全看懂确实有些吃力。

第三,电影的剪辑有些地方跳跃太大。过去和现在,回忆和现实,第一次观影时往往难以分得十分清楚,令观众有突兀之感。此外,对照网上曝光的《聂隐娘》剧本,很多故事情节并没有在电影中展现出来,故事中相当一部分交代前因后果的情节都被省略掉了,以至于当我在看片后字幕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演员表中居然有5岁和13岁的七娘和六郎,在电影中却根本没有发现。很有可能,剧情是拍了的,但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去掉了,这个,算是影片的瑕疵。

在观影之前,我也算是做了一些功课,在网上找了一些与电影有关的资料,其中澎湃新闻上的一篇文章《聂隐娘时代的朝廷与藩镇》对于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观影后,又读了一遍剧本,顺带把裴铏所作的原文也看了一遍。饶是如此,也还是一个人在家暝坐,细细思量,想了又想,才算是对电影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作者本身想要传达出的想法是一回事,读者观众自己的主观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鲁迅先生才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刺客聂隐娘》里,我看到的是四个字,曰“孤独”,曰“情义”。

这四个字,反映在电影的两段话中。

其一,是嘉诚公主所说的“青鸾舞镜”故事:

“罽宾国王得一鸾,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鸾见影悲鸣,终宵奋舞而绝。”

这说的是孤独。

其二,是片末嘉信公主对聂隐娘说的话:

“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剑术已成,惟不能斩绝人伦之亲。”

这说的是情义。

试分述之。

什么是孤独?是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苍凉,是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是嵇康“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的孤高,也是嘉诚公主独身赴魏博和亲,以一人之身维系朝廷和魏博藩镇之间的和平,隐忍负重的大义。

青鸾,即青色的凤凰,百鸟之王,这种传说中的神鸟性格高洁,绝不肯寄人篱下。嘉诚公主说青鸾故事,未尝不是以青鸾自比,而她把这个故事说给聂隐娘听,也应当是蕴含着对隐娘的期许,希望她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接下自己的重担。是以她要将一对玉玦分别送给田季安和隐娘,这既是婚配的信物,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也预示了隐娘的孤独。

婚约取消的孤独。随道姑公主(嘉信)进山修炼的孤独。只身行刺大僚的孤独。旁观田季安与瑚姬耳鬓厮磨时的孤独。相救瑚姬后却被田季安误认为是凶手的孤独。与嘉信恩断义绝的孤独。乃至于最后护送负镜少年回乡,与家邦别离之时,她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

侯孝贤导演在影片中多处用影像强化了这种孤独感。比如说舒淇从始至终冷漠的表情(即便是在片中唯一情感爆发痛哭时,也是以锦帕紧紧地捂住了脸),总是一身黑衣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刺客黑夜行动时穿夜行衣可以理解,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就有问题了)。电影镜头还多次拍摄舒淇独自一人行走的画面,在原野中行走,在阡陌中行走,在树林中行走,在山道中行走,在宅邸中行走……这些身影在电影长镜头的衬托下更显得孤单倔强。尤其是田季安和瑚姬在室内耳鬓厮磨的一场戏,摄影机以隐娘的视角进行拍摄,轻纱掩映烛火摇曳,眼见他二人相依相偎深情款款,自己只能藏身在帷幕深处,将包裹着玉玦的锦帕悄悄留下后毅然离去。田季安以为隐娘此举是了断旧情后再取他性命,却不知隐娘根本就没有杀他之心。

这也是不被理解的孤独。

再说说情义。

聂隐娘武功高强,一柄羊角匕首出神入化,她的师父嘉信公主却评价说:“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剑术已成,惟不能斩绝人伦之亲”,似乎是认为隐娘还没有登堂入室,由“术”入“道”。

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圣人所忧者何?忧国,忧民,忧天下。北宋大儒张载对圣人的定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具有这种情怀,具有对家国、对百姓、包括对身边每一个人的情义,正如亚圣孟子所言,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然而嘉信公主却认为,剑道无亲。要悟得剑道,必须摒弃人伦情感,心如铁石,至于圣人所关怀的那些事情,圣人所具备的那些责任感,是追求剑道的阻碍。

嘉信这样想,也有她的道理。按照剧本的设定,她在安史之乱中被送入道观避世修道,以皇室公主之尊,于乱世中颠沛流离,经历亲人离散,身负国恨家仇。在她眼中,那些手拥重兵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无一不该杀,“杀一人以救千百人”,那是再自然而然不过的了,她培养隐娘的目的也在于此。

然而隐娘虽跟随嘉信多年,却始终没有抛弃身为常人的情感,她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她貌似不能融入尘世(其母为她做了20多套衣服,她却只穿了一次就换回黑衣),却处处关心着尘世,身为刺客,却始终有一颗不忍之心。刺杀大僚时见其小儿睡态可掬后就迟疑离去,听母亲述说嘉诚公主往事后手抚玉玦掩面痛哭,虽然有多次刺杀田季安的机会却一次又一次地放弃,救父,救负镜少年,救瑚姬,在危崖边向嘉信磕头感恩,乃至于最后信守承诺回到小村护送负镜少年重返故乡,无处不体现出隐娘对尘世的热爱,对亲人的情和对朋友的义。

我相信,这种情义,是侯孝贤导演本人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是他想传达给所有观众的信息。人生而立世,不要做土偶木梗,要有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写到这里,差不多也写完了我对电影的感受和体会。

再多说两句题外话。

第一是电影画面真美。这是侯孝贤导演眼中的大唐,眼中的江湖。特别是无名小村那一段,有水面辽阔,有疏林几片,有寒鸦点点,有青山隐隐,有云气氤氲,线条简单却意境无穷,像极了倪云林笔下的水墨山水。而最后隐娘、负镜少年和采药老者牵马离去的画面,秋色肃杀,直让人想起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就凭这几幅画面,也值得把电影再看一遍。

第二,内陆的武侠片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高度呢?9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武侠片的创作似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瓶颈期,佳作寥寥。除了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星驰的《功夫》和这部《聂隐娘》,其余无更可观者。内陆的武侠片,拍得好一些的,有多年前的《双旗镇刀客》和最近的《绣春刀》,至于《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夜宴》、《无极》、《道士下山》之流,导演名头不可谓不响,投资不可谓不高,卡司阵容不可谓不强,然而它们的特点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渣。

所以我十分期待有一部内陆的武侠片可以横空出世,与之互竟风流。

就是这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