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李辅仁

 简兮 2015-09-03
    外感之邪虽有风寒暑湿热之不同,但能随机体阴阳寒热虚实而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七情六欲均易内生郁热。一般来讲,内热都偏盛,所以以风热感冒为多。李师提出了“没有内热,则没有外感”的独到论断,认为里气不和,则外(卫)气不固。内热不清,则外气难调。提出了“通里和卫”论。李师一再强调不同时代赋予疾病以不同内容,治疗上也应随机应变。
  李师认为:外感之邪,一靠解表汗出而散,一靠宣肺清热而解。故遣方用药,主给邪以出路。具体而言,解表散汗多用柴胡、荆芥、银花、防风、大青叶等;宣肺散热多用炙麻黄、杏仁、桔梗等。清肺热选苇根、茅根、生石膏、羚羊角粉、黄芩。通里,选用瓜蒌、枳实、或酒军等。认为,宣肺不仅用于咳喘疾患,提出:“宣肺可以解表,宣肺可以清(散)热”。李师进一步解释,宣降肺气即是宣为外邪或痰湿郁闭之肺气。肺气一宣,则邪去热散。这一观点对于老年性外感尤其适合。因为辛散解表之品,用之不当易发汗伤阴耗气。而宣肺解表,是通过通宣肺气,散热排痰外出,给邪以出路而达到的。而“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通利大肠,可使肺气得宣。从“知病传变”和“治未病”的思想出发,外感之初,虽邪在表,但知外邪闭表,肺失宣降,易致痰热壅肺。所以,遣方用药,除了外散表邪,更应注重宣肺。李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了“清解散”(组成:银花20~30g,炙麻黄3 g,枳壳10 g,全瓜篓20 g,荆芥10 g,防风10 g,柴胡10 g,薄荷5g(后下),杏仁10 g,桔梗10 g,生甘草3 g),酌情加减用以治疗感冒发热,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男,86岁。持续发烧,伴恶风2周余。2周前,因受凉,出现发热,怕冷,咽痛,微咳。来医院就诊,查血WBC不高,胸透(-)。医师予中西药感冒药,并配合抗菌素。曾连服中药汤剂数10天,效果不明显。李师诊治,患者年事已高,慎用发散。另外,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大便因结。观其舌苔黄厚腻,知其内热甚,表里失和。予清解散,加酒军5g,仅服1剂,便通热退。连服3剂,病趋痊愈。
2 咳嗽,宜宣肺忌敛肺
  咳嗽是肺失宣降的临床表现,往往是外感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病机是外邪闭肺、痰热壅肺的结果。李师一再强调,咳嗽是机体抗病的一种反应,是排痰外出,给邪以出路,正能胜邪的表现。治疗上千万不要敛肺止咳,忌用五味子、川贝、白果、诃子等敛肺镇咳等药。否则,痰热不能被咳宣而出,郁闭于内,变生它证。用药上,宣肺化痰,善用炙前胡、炙紫苑、炙杷叶、橘红、苏子、葶苈子、贝母、半夏;宣肺平喘善用炙麻黄、杏仁、射干;清肺热善用银花、桑白皮、苇根、茅根、生石膏、鱼腥草。根据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肺宜宣,痰应排”的治疗原则,自拟了“宣化理肺汤”(组成:南沙参15g,桑白皮15 g,杏仁10 g,橘红10 g,苏桔梗(各)10 g,炙杷叶10 g,紫苑15g,款冬10 g,炙前胡15 g,炒远志10 g,贝母10 g,甘草3 g),用以治疗肺失宣降,咳嗽,咯痰证。常获良效。
3 哮喘,应分缓急而治
  哮喘病是上实下虚证,所谓“上实”,就是痰饮内伏,肺之气道壅塞;“下虚”,就是肾虚不纳气。指出:慢性咳喘疾患的发病机制是“内有伏痰,加之外邪引动”。强调“勿忘宣肺排痰,健脾化痰,以洁净肺之气道”。所谓内奸已除,外贼难犯。在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传统理论基础上,提出“缓则标本兼治”的原则。具体而言,治标:“洁净肺之气道”,应从化痰瘀出发;治本:“绝痰之源”,从健脾化痰,补肾纳气入手。若一味补肺益肾健脾治其本,往往徒劳无功。扶正善用黄芪、炒白术、防风、太子参、枸杞等;平喘多用苏子、射干、炙麻黄;宣肺选用苏梗、桔梗、炙杷叶、炙紫苑、炙前胡、款冬等;祛痰用橘红、贝母、炒远志。根据临床实践自拟了“射麻平喘汤”(射干10g,炙麻黄3~10 g,杏仁10 g,生石膏30 g,桑白皮15 g,苏子5~10 g,葶苈子10g,白芥子5 g,苏桔梗(各)10 g,橘红10 g,鱼腥草15 g,银花20 g,炙紫苑15g,甘草3 g),用于治疗痰喘证急性期。咳喘丸缓治方(冬虫夏草50 g,百合50g,百部50 g,鱼腥草30 g,云茯苓50 g,款冬30 g,前胡50 g,桑皮30 g,炒远志30g,半夏30 g,南沙参50 g,炙紫苑50 g,杏仁30 g,泽泻50 g,川贝母30 g,浙贝母30g,枸杞子50 g,银花50 g,丹参50 g,方一料,共研极细末,过罗去渣,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服6g),用于治疗慢性咳喘性疾病缓解期。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病例:患者男,84岁。患慢性咳喘性气管炎30余年,诊断肺心病7年。几乎一年四季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平均每年住院达4~6次。临床表现:喘息,咳嗽,甚者难于平卧。咯大量泡沫痰,胸闷憋气,心悸。且易患感冒。2年前,李师用以上二方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很少感冒。两年以来仅住过1次医院。
4 过敏性鼻炎,强调护卫固表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喷嚏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对某种物质过敏的一种疾病。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本病有季节性,发病快,病程长等特点。所以,李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患者素有卫气不固,但尚能抗邪外出,是正邪相争,正能胜邪的表现。本病主要在两个交替比较明显的季节,冬春及秋冬发病,此时邪尤盛,正仍虚。关于本病的转归,李师认为,通过积极的治疗,病情缓和阶段宜补益肺脾,益气固表,则病趋痊愈;如病情反复,久则痰浊内阻肺络,而伏邪内留,则病趋缠绵,甚者并发咳喘。本病的治疗,急性期应以外感表证论治;缓解期,则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以治本。李师自拟了“清解通窍汤”(组成:防风10g,荆芥10 g,辛夷10 g,苍耳子15 g,白芷10 g,薄荷5 g(后下),菊花10 g,金莲花20g,桑白皮15 g,桔梗10 g,细辛3 g,生甘草6 g),治疗过敏性鼻炎急性期;“益气通窍散”(组成:生炙黄芪(各)15g,防风10 g,炒白术15 g,辛夷10 g,菖蒲10 g,白芷10 g,川芎10 g,黄芩10g,苍耳子10 g,炒薏苡仁15 g,桔梗10 g,细辛3 g),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缓解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