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传输型便秘37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宝光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摘要】 本文报告气阴两虚慢传输型便秘67例,其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37例,对照组用六味安消胶囊治疗30例。两组相比,补中益气汤加味比六味安消胶囊作用持久,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中草药 气阴两虚 慢传输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病因不十分明确,患者常反复求医,多年来便秘治疗以传统缓泻药为主,但不是根本性治疗,且由于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副作用导致顽固的终身性便秘。笔者于2003年2月~2004年11月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37例,对照组用六味安消胶囊治疗30例,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便秘临床指导原则》诊断。(1)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间隔在72h以上。(2)便质干硬,或便质不干硬而排出困难。 1.2 中医辨证 气阴两虚:便秘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大便干结或粪质并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体倦乏力,食后腹胀,腹痛,纳差,自汗气短,神疲懒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符合慢传输型便秘诊断标准者。(2)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3)年龄在18以上岁者。 1.4 患者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组37例中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在21~84岁,以42~65岁为最多,平均45.24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34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18~78岁,平均43.12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30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指诊、肛门镜检、下消化道造影除外器质性病变后,作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排除出口阻塞性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确定为慢传输型便秘。 2 给药途径及疗程 2.1 治疗组服药如下 生芪30g,党参30g,当归30g,白芍20g,生白术40g,升麻10g,枳壳6g,柴胡10g,木香6g,生地30g,麦冬30g,炒莱菔子30g,甘草6g,每日1剂,分两次于早晚空腹服。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它有通便作用的药物,疗 程6周。 2.2 对照组用药 六味安消胶囊(贵州信邦药业公司)每次6粒,每日3次,饭前服用,疗程6周。两组治疗组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及随访中便次及其它症状。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其它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间隔时间在72h以下,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时间缩短1天,或便质干硬改善,其他症状均有改善。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功能检查无改善或加服其它刺激性泻药以助排便。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改变情况 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服药2周排便次数改变无明显差异,随着服药时间延长,治疗组与对照组排便日/次出现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停药后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排便日/次比较,经U检验,P<0.01,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说明该药不仅是将肠道内容物“排空”,而在于帮助正常排便的恢复,避免“反跳”效应。在观察治疗2周及6周,排便次数有明显的增加,说明本药的耐受性良好,治疗依从性也很好。 表1 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改变情况 (略) 表2 疗效与药物关系 例(略) 4 讨论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中慢传输型便秘占便秘的25%~45%。治疗尤为棘手 [1] 。临床中发现许多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大便数日一解,便质干硬难下、临厕怒挣,解而不尽,或平日全无便意。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是由于脾肾功能衰弱,气阴不足。气虚大肠传导失调,阴虚则肠失滋润,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为便秘。治疗应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培元通便为法。党参、黄茂柔润甘缓共奏补气生津,通过补后天以补先天,增强机体活力改善脏腑功能,恢复肠之功能。芍药、甘草因甘能缓急,酸能敛阴“甘酸相合,用补阴血”。当归、麦冬滋阴生津,增水行舟,润滑肠道并避免产生大量水分,引起水样腹泻。莱菔子质润多油能润肠通便,助肠胃运化传导,虽为化气消导之品,但气味平和,降气通便不伤阴耗气 [2] 。有观点认为莱菔子耗气,虚人慎用。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气虚患者使用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现代研究莱菔子促进肠蠕动。在补虚扶正、益气养阴的过程中,把握以平补为应,注意益气而勿使气滞、气壅;阴而莫滋腻、碍胃;息息顾护中气,忌用性烈之品。而平补气阴诸药以其性味平和,每致收效缓慢,需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方能渐次达到扶正顾虚,益气养阴之目的。 参考资料 1 郭晓峰,柯美云.北京地区成人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增刊. 2 陈抗美.巧用莱菔子行气之功.中医杂志,1998,39(4):453. 作者单位:100010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 (编辑悦 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