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01

 lin-lian 2015-09-06

行者老师简介:


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爱传统文化,内证儒释道三学议,感通天地万物之变,以传承岐黄心脉,接续仲景绝学为已任,欲振医道百年之衰。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各种疾患治疗。



编者按:这是行者老师从2011年5月28日开始,在北京元泰堂为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开讲中医的讲课录音整理内容。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一讲《医道溯源》20110528


同学们好!感觉又回到学校了。大家好!今天在坐的学校学生居多。我从学校毕业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能和大家在一起能够继续探讨中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从学校毕业到现在由心的一个想法,因为我认为在学校里以至于在社会上中医真正的内涵已经消失了,只有通过自己来学习,从内心去认识、去渴求。今天是第一堂,我现在想给大家讲的是开宗明义,中医是什么?我们学中医是想学到什么?想学到什么状态?学了中医去干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需要大家在内心深处把它弄明白,这个明白了以后就会产真正的信仰。这个弄不明白始终是自欺欺人,大家对我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意见吗?(答:没有。)

讲一下有什么意见?这位同学第四排,你不要转头了。我想叫你站起来淡一下,你为什么学中医呢?

同学:我的所学可以随时用在帮助别人身上,自己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所以我才来学中医。

行者:你认为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同学:我觉的它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不是单讲医,牵扯到很多生命的问题,是自然与生命联系的学科。

行者:就是说你现在来学中医,第一个你是想帮到自己,解决自己的一些疑惑,然后再由而外感地去帮助别人。好,这个想法是比较好的,我们学中医首先是要从自己开始,首先要解决自己思想上的疑惑,然后就像学佛一样自觉才能觉它,内心思想上的疑惑解决掉了以后,才能帮别人解决身体和心理上的疑惑。


中医分几个层次:第一个,我们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的医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医术,一个是医道。但它都属于医道范畴之内,一个反应在道的术上,一个反映在道的体上。这在学校是不经常讲的。什么叫术?就是我们面对事物、面对疾病,认识它了以后我们产生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它,去具体去处理这个问题。什么样叫道体呢?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心态能与疾病、病人很好的去沟通,沟通了以后达到了融合,融合了以后,你就会清楚病人的具体的情况,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病人所处的周围环境。达到了这个融通以后就是初步你对这个道体的领悟。当然还有更大的,以至于你在生活中对外在环境、宇宙有自己真正的领会与沟通,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道体”。这个道体开始是很狭小的、局限的。等你不断的认识以后它会不断地扩大,以至于最后产生真正的广大与真实。它是一步步切实与真实现象的。开始的这个也叫道体,只是是你个人的,只是你没有全部融汇于大道,这个也是真实的。就个人而言我们会执着。

我今天就这个道体在医学上对大家一个阐述,这是你们在学校听不到的。我先简单讲一下我学医的一个经历吧,然后让你们明白现下我们要学的课程的方向性与传统学校内的不同点。我是92年入学的,我入学的时候想法可能与在坐的同学一样,我想我一定要学到中医最纯正、最高深的这个境界,所以当我学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就选择不和老师学了,因为我觉得他们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境界),因为中医医学是对天人的认识,还有对自心的一种领会,最起码它对社会、生理、还有对个人的内在的生理欲望和外在的物质欲望有一种超脱的感觉,如果有这种超脱了,才能返照回来,才能把握住这些外在的人、事物,内在的身心变化,这样才能灵活把握。而很多老师呢,一看都是非常滞涩的,他们对这些东西要么是不清楚,要么是没有一种审慎、钻研的态度。中医医道应该是尊师重道,应该是非常庄重的,在这门学科当中他们这个精神都没有,往下至于他们能够学到什么程度就不一定了。然后我就在图书馆看历代医家的书。

大家现在多是大几的学生?

同学:大二、大三、大一。

行者:你们都看过什么样的课外书?关于传统文化的、中医的。说一说,古典典籍。大概讲一讲不要不好意思。

同学:黄帝内经。

行者:其它呢?包括明清的医家都在内。

学医的动力是什么?必须要一颗勇敢自信的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学成,自己一定能掌握最高深的医理,自己一定能澈明人天宇宙的道理。没有这份自信学不成,有了这份自信,佛家叫因,有了这颗种子必然会开花结果,只不过遇到不同的外境,你的时间、你的障碍会不一样。成就的果会有大有小有圆满有缺陷。如果这个信心没有,就像刚才那位学生讲的,我为了帮助我自己,我为了帮助别人。可能你学中医初步你就能学到一些方法、学到一些理论,然后你在运用的时候就能够帮助到别人了,也能解决一些身心的问题,但这个时候你会懈堕,因为你的目地已经初步达到了。这样你的中医学在前途上会有很多羁绊,会止步,遇见困难和疑惑你会停留。

当年我就想,我没有老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学,怎么办呢?我就看典籍中哪本典籍他的作者的序言是讲真正人天奥秘的,他自己懂了,他自己目空一切了,换句话说他自己很狂,他认为自己学的还可以;如果很谦虚认为还有很多不懂,这个我不会去看它。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你可以谦虚,但真正面临医道传承的问题,有学问的人必然是有担当的,会责无旁贷的,不会谦让。我上大二的时候开始找,我找到陈修园的书,大家有看过陈修园的书吗?陈修园是个比较狂的人,所有医家都不放在眼里,张仲景以下啊。当时我就把他所有的书找来看了一遍。咱们图书馆的书比较全啊!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市面上只有十六种,当然那七十二种很多是凑数的,关于养生啊、笔记啊等。在陈修园医书的学习过程中,陈修园最推崇的是伤寒论,他认为伤寒论是医学的源泉,是后世医学的基础。它的六经辨证奠定了对人体六经变化、经脉运行的一个基础。从这来衍生,可以掌握到外感内伤所有疾病变化的规律。至于说后代有卫气营血,有其它的温病学派、温补派、寒凉派派,都各有其偏,它们都基于自己的认识而产生的。陈修园是怎么学医的呢?他是从《易经》入手,《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源。为什么说是根源呢?我们中国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位居北半球,我们的祖先就根据我们生活在北半球这个地理位置,创造了中医,创造了传统文化。这个是基础。所以过去讲面南背北,为什么面南背北那?面朝太阳,《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一身的皮、毛、血、肉、骨都属阴,它与大地的阴气息息相合,而我们灵动不拘的阳气是与太阳相互呼应的。所以面南背北是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正确姿势。在这个姿势中,面对我们中国的地理环境,就产生了东南方是沿海,西北位置比较高,东南方阳气比较盛,所以《黄帝内经》里讲,东南方的人“阳精所降,其寿夭”,耳目聪明,但手足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北方人是“阴精所奉”,寿命长,但是耳目不如南方人聪明。这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基于我们中国这个地理位置,所以进一步产生了,太阳是从左边升气的,是从右边降下的。所以就产生了左升右降的道理。对于我们人体来说,阳气是从左边升起的,是从右边敛藏下去的。这个是大象,大家一定不要僵化,这是大的道理,然后再分判到脉法等这一些问题。这在《伤寒论》里有反映,我今后讲《伤寒论》的时候,关于这些问题我会指摘出来。

当时我学完《伤寒论》,学完以后,说实话没看懂,没明白中医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去看病。什么叫没明白?伤寒论是伤寒论,伤寒论的方子还是它的方子。我可以要它的方子和条文来治病,但是怎么治心里没底,治好了心里也没底,心里只是高兴高兴,没有用处。然后又看了很多验案,也没有意义。这个时候就对中医产生了很大的疑惑,不知道该怎么学。恰恰在这个时候学校里有很多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些禅宗、道家的老师,从跟他们学习以后,开始学习打坐、站桩这些中国文化静思内省的修炼。《黄帝内经》上讲:学医有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静是我们学医的一个必然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这个步骤的话,将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一个层次,认识问题会有很多的障碍,不能够透彻。为什么不能够透彻呢?因为我们人的一生就是被各种观念、自我的观念障碍障碍着,被各种物质和内在的欲望所左右,我们不能够真正跳出来,来认识自己,所以打坐静定的功夫就是忍,就是不断地静下来去观察,去不断地把这些障碍去看透,用我们所谓的智慧之见就是见地不断地把它看清楚,不断的澄澈,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以后,突然有一天,有一位老师给我讲,没有什么阴阳五行。大家现在听了可能没什么反应,可是当时在我这有很大的震动力,我一想,就是没有阴阳五行啊,哪有什么阴阳五行。当时明白这句话以后,自己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喜悦,好像一下澈明了。阴阳五行,所谓阴阳是什么?阴阳本来就是变动不拘的,阴阳一体,相互为用。没有阴也就没有阳,只是对事物变动的角度、方向、它的位、它的不同形态我们为了暂时的记录而记录下来的。五行也是一样。什么叫五行?行就是运行方式、运行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行状态。就像我们一个人一样,我现在站在这,我等会走路,我等会再坐下来。不同种的方式,按五行归类的话,我们坐着就可以叫木,站着就可以叫火,蹲下来躺下来叫水,这就是一气之盈缩,一气之盈缩从五个角度来看它,就是五行,从五种状态来类比它,就叫五行。但这个时候你可以拿不同的状态,就人的一个坐的状态,在这过程之中,像我们走路,先迈左脚先迈右脚?迈脚起步是急是缓?起步就是木气,起步是急是缓就可以看出有余不足,落步的有余不足就可以看出它金水之气收敛的有余不足,所以这个时候既没有五行,但五行是可以拿来用的。不是僵化的,不是名词。你要彻底领会它以后,你就可以随便谈五行了。没有领会的时候,它总是你的障碍。就像我们刚开始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大家告诉你有些道理,但是有些骑过自行车的告诉你,没什么道理就学吧,多摔几个跟头就会了。大家真正骑自行车的时候,骑在路上还会想我该左拐该右拐?我遇见什么情况该怎么应对,没有吧?这个时候我们脑子里理论就没有了,只是面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环境的时候我们心里与它一种契合,这种契合就叫道体,骑自行车这种最简单的体会,如果拿来用在中医上,这就是我们对中医的道体的体会

但中医里的名相非常地多,障碍非常多,都需要一一去破开。当时我对这个明白了以后,我就想,既然这个有点明白了,学医我就学中医里面比较深奥的一部分东西,其它东西学起来就容易了。我看的书比较多,我就学脉法。当时我上大三、大四,就把学校图书馆里讲脉法的书拿过来全部看了一遍。我当时想,这脉法肯定有奥秘,就得找最上古,最远古的东西来看。开始是内经、伤寒啊,看完了以后没有一点明白。其实,还是没有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从最根本的角度从心体会。然后,我就想,怎么学医呢?我每天想,手指的感觉怎么不敏感呢?每天就想要锻炼手指的感觉。什么叫缓?当时我看了一本书叫《三指禅》,上面讲缓脉就是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和之象,我现在看缓和之象,有胃气则生,不仅有缓和之象,还要有一股生机,这股生机之象是通过长久搭脉然后感受到的。看过不到一百本讲脉法的书吧,包括现代的,但是我发现不能看后代的,尤其是现代的。后代的、现代的越学越远,根本接触不到脉法的本质。最后,我放弃了跟他们所有人学的念头,自己学。自己怎么学?脉法就是一种感觉。既然明白了阴阳五行以后,就直接从六部脉中体会,阴阳高下,直接分判。需要去用心学。我们学医呢,绝大多数人是在用脑袋学,用思维在学,用现在的思辨在学,很少用心去感受。但这比较难啊,需要不断的磨砺,然后大家会感觉到用心去感受就是入道,也就叫中医真正的入门。搭脉的时候就像听音乐一样,我们听音乐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高低起伏、迟缓奔腾之象。搭脉的时候脉是有节律的,你们能感觉得到吗?但跟音乐又不一样,如果跟音乐旋律一样,那还好办了。脉分六部,六部脉各有高下,根据高下定位的不一样,然后每一部位置都能反映出迟缓高下的种种现象。

这个是中医的第一步。这一步要通了,按《黄帝内经》说的,我们学中医的第一步是什么?是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怎么取?感受。怎么感受?不用心怎么感受?谁起来讲一下?首先你要感受得到我们这个课堂,你觉得它是一个什么状态?(答:安静。)安静不是你现在的感受。放松下来,感受一下,可以对每个人,可以对环境。你放松下来,发自内心地去感应。(答:紧张)对!(众笑)这是你对你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就对了。这是第一步,先对自己有一个非常了知的感受,然后再感受外界。紧张属于什么?五行呢?紧张是不是感觉有压力啊,外来的压力。木曰曲直,受压力以后会产生对抗,就会撑着,“不能压了,不能压倒了”。是吧?这时候就会产生什么?木曰曲直,木气就会受压制,因为你想放松,你想开放下来去体会,是不是?但是呢,周围的环境让你站起来以后感觉到有点不适应,外在的状态让你不适应,所以让你感到压力,然后你内心就对抗,这叫木气。从你一站起来就叫木郁。坐下吧。


这个最初步的感觉就是木气压抑所带来的,木气压抑住以后,你就会产生障碍,你对外界的环境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对抗,潜意识的对抗以后,这时候你对外在的环境的感知能力,你认为还会敏感吗?(答:也受压制了。)对,你首先关注内心了,你被内心的状况完全吸引住了,你的力量绝大部分都用在内心的抗争之中,而不能放松地把你的整个的力量布散开来体会外在的变化。这是我们学习取类比象的第一步。你为大家做的示范非常好。必须要对周围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丝一毫的对抗,这个时候你才能取到最真实的现象。我举个例子。我们面对世间事物的时候,唯一可以自主的就是自己。就像过去很多伟人说的,人的一生,谁都改变不了,只能改变你自己。别人改不改变是它的事情,你影响不了别人,你只有彻底把自己改变以后才会有可能影响到别人。我们取类比象的第一步,这个心态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看见有的事物不喜欢,有的事物陌生,有的事物不适应,我们就会产生对抗,对抗以后就会有障碍,有障碍以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判断,这时候你再取类比象就会比较勉强,非常生硬,就不是那么灵动活泼。这需要一定的时日才会体会到。当然,第一步呢女性会体会比较深刻,很快就能够体会到。而男性呢,一般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会有比较坚实的认知,真正能够有比较深的造诣的,一般都是男性。因为女性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她对很多事物比较容易放松下来,很柔和,很容易亲和,但是明白以后,真正开始执著贯彻的能力又比较差,又容易受到外在东西的影响。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我对脉法最后开始自己学,自己放下心来对脉法去感受,然后理解什么叫五行。五行就是事物升降浮沉,简单事物的动态的一个自己内心的体会。那个时候我就把所有的脉象都按五行来归纳。我取了个名词,因为其实我当时对五行的理解也不深刻。我怎么样来理解五行呢?通过四季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现象对理解五行来说是比较现实的,比较容易把握的。然后根据《黄帝内经》对四象四时脉法的描述逐渐体会到四季的五行脉法。体会到了这个以后,然后根据每一个人,搭每一个脉象的时候,去体会到五行的有余不足。什么叫有余不足?木气有余会怎么样?五行之气都是旋转的,但是呢,五行是流转的,就像道路一样,道路是流转的,但是,在木气这一块,这个地界上卡住了,就像刚才那位同学一站起来,紧张啊,木气生发受到扼制,木气就有余了,就像堵车一样堵住了。在这里顺便阐述一个道理,中医里面讲有余和不足,有余绝对不是有余,不一定是该泻了,而是堵车了,一定要找到堵车的原因合理解释它。并不是说,哎呀,肝气有余了。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肝气不足,想办一件事情能力不够,想对抗外界的环境自己的气又不足,自信心不强,所以郁滞住。就像水一样,前面有阻力,它冲不过去,就是肝气郁滞了。肝气郁滞住就显得肝气太旺,这是内经里的一段原话,大家可以经常读读。“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就是说,看这个病有余,就等于它内在是不足产生的。

我们人活的就是一口精气,这口精气,这个元气运行,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它总的能量是恒定的,在一段时间内恒定的。它为什么会有余了呢?它有的地方有余,有的地方肯定就不足。有的地方车流量大,有的地方可能还没有车。这个时候一定要站在全盘考虑它们怎么样疏通。作为一个脉象来说,木气有余代表什么?欲升不得升,脉气想升升不动。《内经》讲:春脉弦,弦是什么?就像火山一样,郁积有能量,想发发不出来;也像琴弦一样,想开张,外界有压力。或者是能量蓄积到一定程度,欲开张但还没有完全开张开,就像一朵花的花蕾一样,蕴含的生机要绽放,但还没有绽放开,这叫木气。你先体会到了以后再去摸脉。所以,弦脉就是一种感受,不一定在浮位,也可以在沉位,是一种要升起的感觉。知道这个了以后,在用药之中你就知道,它既然要升起不能升起,外界是不是有压力,有障碍,是否需要去把外界的束缚散开,是否有瘀血啊、血滞啊需要化开。再给大家说一下,我们人体是有法则的,是有内在规律性的,因为地球是有规律性的,我们人体也是有规律性。没有什么,像有些医家讲的,中医应该阴阳平衡,阴阳各百分之五十,(人体阴阳)都是随机的,这是对医道一点点领会都没有的人(才说的话)。

医学是变化随心的,没有任何可以成方成法的东西。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境,又是有方法、有道路可以讲的。就像我们讲的左升右降,左边肝,肝藏血,左边不升肯定是血瘀,不会是寒结,这就是大法。右边不降,右边肺脾肾一条路,就是说气水往下凝结为精的时候,这个时候一阻滞了,肯定是寒湿为多。所以说左路多瘀、右路多寒,这是肯定的。但古人基本上没有指出来这个。肝气要升,肝藏血,升气郁遏的话,就容易产生血滞。肺金敛降,肺主气,我们一生后天之本,脾胃化生了痰湿精液,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全靠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一有闭塞,不能潜降,三焦水道不能内归,导致的全部是痰饮内存。痰饮内存的很多病,像痰多、瘰疬、痰核啊,全部是右路不降。为什么会有痰呢?是因为水不归了以后,少阳相火会上逆,炼液成痰。以后讲到具体的病机还会再谈。

所以我们脉法的左右路都是有法则的,木气有余你就会感觉到弦象,金气有余呢?金乃收涩之象,《黄帝内经》上讲,浮涩而短,这是秋脉,秋脉为毛,这种感觉。大家去体会的时候要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去领会,去体会。真正你自己体会出来的,那个东西才深刻,,如果每一个我都去讲的话,你们领会得就会比较肤浅。我们人迈步,一抬脚,这叫肝木,这时候脾气比较急的人抬脚肯定速度快。做事没有规律,原则性差,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管理较差的,落步会比较慢,抬起来了,慢悠悠地放下去,比较闲散,这是它内在五行的禀性使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内外合一的,不可能做假,脚步、神态,很多东西都把它的五行的禀赋,有余不足流露出来了,以至于内在的性格。所以说,金气不降的话,落步的时候必然你会看到它是迟滞的,你会感觉到不是那么果决的。肺肾有力的话,收敛的力量足的话,落步就会非常果决。从这个角度呢,当时我就从脉法中逐渐领会到,虽然当时我搭脉还搭不出什么病,但我一搭脉就能看出一个人五行禀赋的有余不足,进一步呢,是五脏六腑禀赋的有余不足。达到这个状态,我以前在一些古书中也读到,很多医家都提到过,搭脉是可以搭到五行、五脏六腑的有余不足、虚实寒热,但是不会看出来具体的病。看出具体的病要根据每个人的临床实践,然后总结归纳出来。这是向外延伸的一步,这一步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取类比象的一步。

看到这个以后,等到我快毕业的时候,我就看到火神派的书。当然看火神派的书就比较快了,火神派的书其实是非常简捷的书,非常简单,就是一元盈缩,什么都没有,就讲先天元气的盈缩,非常纯粹、非常直接,非常根本。大家如果对火神派感兴趣的话,一定要记住,一元盈缩这个最根本的理论一定要掌握,掌握以后它所有的方子和用药全可以忘掉,绝对不能执于它的方法。它的方法很多都是偏激的。一元盈缩的大象掌握就行了。火神派在临床上对急病重症的雷霆手段可以利用,可以借鉴。然后又看到黄元御先生的书,黄元御先生是继仲景以后对医理唯一一个有彻底阐明的这么一个医家。《伤寒论》以后,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医家都说厥阴病难解,说厥阴篇有错简,读不通,厥阴篇没有办法读,厥阴篇王叔和篡改过了,不是原版。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里,厥阴篇直接就是空白。他的儿子为尊重他的意愿,就没有狗尾续貂。很多伤寒大家在注解《伤寒论》的时候,都是随文附义。自己不懂,但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件事,把自己懂的那点再串起来,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敷衍上去的。你们在学习中如果看到,肯定会有这种感觉。我当时把那些有名的伤寒注解一看,全部都是,不是理解得很偏激,就是很多东西都是敷衍的。没有说从心到底澈明的,就是应该这么一回事,仲景说对了。不是以仲景为主,是我为主。我认识透了,仲景是我的注脚。黄元御先生著的书,关于六经气化、关于我们人生的一些慢性病、疾病,直接从厥阴病开始说。这是最关键的,这是因为他把厥阴病彻底看透了。我们人讲养生,什么是养生?养的就是我们这股生生不已之气,这个道家是最讲究的。像什么奇门遁甲,遁的什么?遁的就是我们这股生气啊。我们这股生生不已之气一定要护持,时刻不要让它受到挫折,保留这份生机,无论我们的身体,无论我们外在去做事、经商,或干其它什么,有生机就有机会。留有机会就是留有一切的可能性。

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治病搞不明白我们到底治什么,好像就把病人症状治好了,好像就使病人舒服了,是吗?有的病人虽然病情很重,并不至死,你不治他,他内在自身也在调节,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就好了。如果这时你不知道他是怎么的情况妄加治疗的话,会影响到他体内生机的变化。甚至很多病人,就像孙思邈说的,因病致死,因药致死。不该死,吃了药反而不行了。所以我们医生最关键的责任就是不要把不该死的病人治死。孙思邈讲,疾病中分四大类,这四大类的比例差不多。第一类是有病的不管你治不治他都会好,生气尚在,可以调和的。第二类是本气已经有不支之相,他或好或不好。这时分两类都是这样的,第一类是或者可以胜,第二类是已经不支了。这时候就看我们医生的手段了。还有第四类,你怎么用药他都不行。但这病不是不可治,只是用药不行。我们这个大夫靠的不是药,我们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是传递的这几个药物,我们还给他传递着一股信心,传递着我们对整个医学、对人天状况、对生命、对生机的这种理解,他看到我们会有感应的。以至于我们通过脉象了解到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身体状况折射出心理状况,然后把他内在的生活、家庭、社会上的困境,帮他找出来他内在的忧患。很多病人都是这样,他不敢面对内心。身体有病了,他光在身体上找:我为什么病了,为什么难受,为什么这样。自己内心中的纠结、困惑、隐忧问题,他不会拿出来,不会自己真正去面对,然后去解决;这就需要别人去帮助。这就是最后一大类中的大部分病人。

所以说《黄帝内经》有说祝由之术,什么叫祝由呢?有谁听过这个名词的?看来咱们学校的学风已经很萎靡了。我当时上学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找来祝由科的诠本。祝由之术偏于怪异,但是他的最基本的理论是什么?就是说有个祝由师,然后见了病人了以后,叫病人把自己得病的前后经历说一遍,然后自己替病人找出来,你这个病是怎么得的,你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帮他说出来,然后他面对这个的时候,自己心态坦然了,这个病也就好了。这个跟现在西方的一些心理治疗是非常类似的,他可以达到很多药物达不到的效果。现在很多人处在社会环境中,外在受到很多压力,不可能摆脱这个环境,家里遇见亲密的人,家庭成员、感情关系出现一些障碍,大家内在比较僵,这样的话,只能调和我们自身,不可能要求他们。吃药暂时吃得好一点,回到那个环境,又回去了。时间一长,病治好了,又会回来。所以只能改变的是我们看待疾病的心态,这个一改变之后外在也就跟着改变了。因为我们是造成周围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我,我周围的环境,我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的心态变了,不支持这种环境的产生了,这个环境立刻就会产生改变。改变的程度不一样,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改变。要彻底觉醒、彻底改变的话,外在的环境也会马上随之彻底改变。你们要相信我说的这个,等你们真正做到的时候,会有感受的。你们不要想,哎呀,我做到了,别人做不到。没有这事!你做到了,你不用说,你往那儿一坐,你的气象就完全不一样,别人马上就会收到。可能第一天改得少点,日常天久他也觉得没人跟他对抗了,他就没意思了。现在又给大家讲到我们个人的心态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