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 | 中国医学通史

 jiataoren 2016-05-28




今天我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

中国医学史!

首先从黄帝内经开始



黄帝内经虽然成书于秦汉时期

但它并不只是秦汉时期的医学。

它里面的医学是历代非一次一人写出来的,

历代的内容都在里头!



如何评价《内经》?从它的文字、文章?

唯一的评价《黄帝内经》里面正确的部分,

是它的天文历法的内容。

比如说,《灵枢·卫气行》里面就记载,

里面有二十八宿,有二十八宿。



根据国家天文馆赵永恒等人的考证,

《卫气行》这里边的二十八宿,

是和《尧典》记载的二十八宿是一个时期的天象。

所以说这些文章,至此也是应该在尧帝时代就有文章的。

所以说不仅仅是秦汉时期成书的

黄帝内经大家一定知道《黄帝内经》是有前后历代文章在里头的。



中国文化是以孔子的天道以明人事的文化!

所以中医也是以天道明医道的医学。

 我们这个可以从中医的字得到一个作证。



 毉


 古医字,底下是个“”字,

“巫”呢?是从“”、从“”。

 “工”从,从



二字表示天地

上下这一竖《说文解字》说上下通也,为通天梯

所以“巫”表示通天地之道的人

指符合中医天道明医道宗旨

这一宗旨贯穿于整个内经里面,

同样的也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史



上次讲到《黄帝内经》只讲三件事,

就是天、地、人三件事。

《黄帝内经》是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医学,

以天道明医道



比如说,

《灵枢·本脏篇》就是五脏者,

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于是那五脏概念来至于四时五节

你看和四时挂起钩来了吧,

肝心脾肺肾各主生长化收藏

《灵枢》顺气 一日分为四时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人也应之

所以说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

与万物同浮沉于生长之门,

所以五脏不仅要四时而且要四时



所以说,

五脏的时空排列顺序就是

春肝木、夏心火、长夏脾土、秋肺金、冬肾水



人的五脏和自然的时间周期的五个时间段对应的。




就连阴阳学说也是产生于日月相互运动

坐地观天时候立杆测日影得到的阴阳学说,

特别是太极图。



五行学说根据五方五行学说的产生,

也是由观测人为中心,加上四方,也就是五方五行说。



所以《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就是五运六气理论

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天六地五

这是内经核心

就连经脉理论都源于此。



 大家知道马王堆出土的医书,

一共出土十四种,其中就有经脉的书,

就是足臂十一脉经,阴阳十一脉经

你看原来最古老的这个经络就是一共有十一条

所以叫天六地五,六、五加一块十一,所以说要用它。




这个数字来源非常古老,

在《左传》昭公元年的时候就有记载。

它就说天有六气降升五味,发为五色,正为五声。

《国语·周语下》就把它概括为天六地五,气之常数也。

五运六气吸纳了天六地五的思想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就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五运学说观察到中医里头来,

主要是讲天道天道以五运六气为基础




黄帝内经成书是在秦汉时期

但是它的内容却非常遥远,

起码来说应该是尧帝时代就开始了

由里面的天文记载为证,这个天象的记载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就是《神农本草经》,

这是从中药里面,所以说我们的中医源头要注意,

一个《黄帝内经、一个《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是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把它们所有的脏腑经络全都贯穿起来,

而这一学说一直传到我们现在。




我们看看汉代、魏晋时代的主要著作。

汉代最主要的著作是张仲景的《伤寒论》,

另一本是华佗的《中藏经》。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五运六气创作出来的一本医学著作

而且是临床著作,五运六气的内容全在《伤寒例》里头,

成无己的注解因为了解这个,

所以一开头讲的就是五运六气,

所以对伤寒论是非常了解的,

肯定了它是通过五运六气来创作的。



华佗的《中藏经》以脏腑辩证为主。

到了魏晋时候,

有王叔和的《脉经》,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屠呦呦获奖都是靠的这本书,

记载了青蒿治疟疾,你说他重要不重要。



与伤寒论存在直接关系的是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时候的基本主要著作都是与运气有直接关系,

起码伤寒论和辅行诀都和运气有直接关系。




到了隋唐时期

有《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的《素问注解》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焘的《外台秘要》



最著名的就是王冰素问注

他把五运六气的篇章补起来了,

但是这些篇章不是王冰的东西。

而是王冰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的五运六气,

这在方药中教授那里有详细的考证,

五运六气就是素问里的内容。



所以五运六气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连孙思邈都知道易学,周易就是天道嘛,

所以他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到了宋代,中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的时期,

设立了官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学校以及校对书籍都是官方的,

所以说宋代非常重视中医的发展和继承,

最重要的太平圣惠方,整理了医书进行了官方的出版,

这时期更重要的是推广了五运六气。

而且把五运六气作为官方考试的必考内容。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用五运六气来注解,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这里面五运六气的方都在里面。



五运有太过的方子,有不及的方子,还有六气的方子,里面记载的比较齐全。



另外一个就是《运气论奥》,

你看《圣济总录》也有运气一卷,

所以五运六气在宋代得到了官方的重视,

它加入到考试里面,对于普及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还有其他的著作,

像《小儿药证直诀》,也是儿科的第一部专著,这都是有提到的,

宋代,大家知道的出名的几个人物,都是和五运六气相关的。




宋代之后,金元

最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没有一个不是以运气为主的。



刘河间大家知道他是温热派?温病的起始人?

其实刘河间最重要的著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

《图解素问要旨论》等等,

这些统统都是以五运六气为主的著作。



特别是《原病式》里六气皆能化火,六气皆能化热;

另一个大家就是李东垣,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医学启源》,

这是教李东垣的教科书,里面就是以五运六气为主。



所以李东垣继承他老师的不传之秘是什么,

就是五运六气,

脾胃论第一卷就是脏气法时论,属于五运六气的内容。

第二卷,运气胜衰,运气的衰亡

他直接名字就是运气的内容,

所以大家读脾胃论的时候,应重视运气,

因为李东垣指明他的卷篇名字就是运气衰旺。



张从正《儒门事亲》标本中气歌总结了五运六气,

把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核心内容全部总结出来了,

朱丹溪继承了他们以后也是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金元四大家

有的是以刘河间,张从正,张元素,李东垣为主,

有的没有张元素,加个朱丹溪,

金元四大家没有一个脱离五运六气的,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发展史,

以前只是学他们的著作,贯穿起来之后你才会看到医学发展的脉络。




下面再来看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突出贡献就是温病

而温病没有一个不是通过五运六气来论述的。

大家知道,汪机《运气易览》,

张介宾类经五运六气的整理,

这些都是论述五运六气的;

大家再看看疫病温病方面的书,

这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温病的发展。



首先是用五运六气注解伤寒论的著作

有钱塘二张,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张锡驹的《伤寒论直解》。

之后有黄元御的《伤寒悬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还有唐容川的著作,

就连火神派的老祖宗,郑钦安《伤寒恒论》也是用五运六气来解释的,

所以说五运六气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从温病的著作来说

这个时期的,没有一个不是和五运六气结缘的,

像吴又可的《瘟疫论》刘奎的《松峰说疫》,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杨璇的《伤寒瘟疫条辨》

还有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等等,

这些著作都是以五运六气为主的。



最著名的是吴鞠通《温病条辨》

卷首就是五运六气,

更不用说陆九芝的内经运气病式,内经运气表,

所以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发展时期

也可以说是五运六气的发展时期



所以说我们把历代的主要著作放在这,

归纳起来,大家就知道,

中国医学史贯穿的从始到终的,

从内经到明清的著作都是以五运六气为主的。



那些以脏腑辩证的,不谈五运六气的,

但是大家比一比,这些最著名的著作还是在五运六气范围之内的。

金元四大家是最著名的吧,没有一个不是以五运六气为主的。



所以说我们概括的把中国医学史这么一讲,

大家就知道里面贯穿的是什么内容了,

这么一条线就下来了,

中间这些本草书很多,

每个朝代都有,

但是草都是得天地之气而生的,

特别是道地药材,

都是要按时按地去采的,

就是五运六气



所以采中药一定要把握

没有时,药材是不地道的,

还要把握一个地,时,天道;

地,地道,天道地道是离不开的。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个中国医学通史,

也是天地人三才来贯穿讲中国医学史的,

抓住一个天道天道为本

人要放到自然界当中,所以要天人相应,

这样你就知道中医应该抓什么好。



天医学史就简单的给大家贯穿介绍一下,

从黄帝内经核心理论,

以五运六气为主,

到唐宋特别是宋代是五运六气的推广时期,

宋代还作为必考内容,

到了明清,温病学说依然是以运气为本原的。



今天简单把这个中医医学史给大家概括的说一说,今天就讲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