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是研天文、察地理、合人事的规律,学懂了可以防瘟疫、辨体质养生

 答摩健康 2022-01-17

在这次疫情防控与调理的过程中,以中医药为主的调理方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恢复健康,让我们对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对《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著作重新有了正确的认知。

希望更多的炎黄子孙能够重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借助先人的智慧,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生命,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共生,一起防患于未然。

图片

图片

「运气学讲的是规律」

当深入了解运气学说,你就会明白,运气学是讲天地运行之规律,遵循这种规律推算出天气与地气交会,形成好的年份和不好的年份。

好的年份称为顺气、顺化年,五谷丰收,风调雨顺之年。不好的年份称为逆气、天刑年、天符年等,气候变化骤烈,多地震等自然灾害,虫害影响农作物成长,人们也容易生病,不易好转。

运气学,是先祖古人研天文、查地理,结合人找到的规律。

古人注意到了四时气候暑往寒来的一般特点,还注意到了各种流行问题与季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问题上的共同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问题上的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来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这是很宝贵的一份医学遗产--五运六气。

所谓「运气」不是「luck」,运为五行(脏)的太过与不及,气为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热)的变化关系。

五运木、火、土 、金、水;

六气:风、火、热、湿、燥、寒。

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密切相关,而六气与五行又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不及,所以测算各个年度的特殊变化时,就要把六气和五行亦即五运结合起来分析。

图片

旅英十年,五运六气打开新大门

「五运六气中的『胜负逆从』,也是生克的概念,依然是求『中道』的方法论。」

在英国读《黄帝内经》的时候,范英志遇到了「五运六气」这个大的门槛。

图片

范英志的家族里有懂术数的长辈,他小时候听这个长辈讲术数的小故事,觉得很神奇。上高中以后,他开始看很多易学的书,但都感觉懵懵懂懂,似乎始终隔着一堵墙不得要领。从研究五运六气开始,范英志觉得自己人生的另一扇门被打开了。

他依然记得自己看的一本五运六气的书,是权依经的《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他掰着手指头数给我,任应秋、何绍奇、田合禄还有《景岳全书》里五运六气部分,类似的明代清代对五运六气论述的著作,他都没放过。

图片

天地人三才综合考虑

「一剂知,二剂已」不是梦

当年秋天,他给很多课上同学看诊,都是在「清金汤」底方基础上加减,比如加柴胡、黄芩、浙贝、枇杷叶、焦三仙,基本都是一两剂药病愈。

薄荷性偏凉,荆芥性偏平,苏叶性偏温。所以在寒露前,他倾向于用薄荷;秋分时候倾向于用荆芥;秋分之后倾向于用苏叶。

图片

就像十一月的北京,天已经凉了,即便病人舌红,范英志也会优先考虑用苏叶苏子。

他说,看诊一定要结合时气,天、地、人三者都要考虑到,才符合孙子兵法「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

图片

象、术一体才是出路

「中医有很多'取象比类’的大夫,但缺乏象、术一体的大夫。术数是中医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东汉的显学是象、术两套系统,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人,我当年学《伤寒论》的时候,总是有些东西不能理解。

为什么仲景说伤寒一二日、三四日,为什么是这个数字?为什么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巳午未?』为什么是这个时间?

几千年来术数一直是不传之秘,我在英国的时候看了很多书,但始终没解决我的疑问。直到前几年,机缘巧合的一次学习机会,我终于解决了对术的问题。」

范英志觉得自己整个理论体系的结构,从此清晰起来了。

在英国十年的学习和看诊过程中,通过很多像「伤寒论坛」这样的网上学习交流,范英志越来越发现,自己学习中医过程中死磕的各个「坎」,同时也是很多青年医生和中医爱好者们会经历的困惑之处。

他认识到,一,中医现在的教育体系,没有好的传承;第二,现在没有人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怎么做老师;第三,术数这块的理论几千年来都是不传之秘,不结合术数去做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终究不够完整。

与此同时,范英志在临床的调理过程中,越来越相信,医家能治的,主要是天地合气而成的肉身。但人的七情则是肉身出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医家尽很多努力,却没有办法影响和引导病人的负面情绪。

能看病的大夫,不一定能解决一个生病的人。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呢?是老师。

图片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是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五运六气了解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对每年不同节气调养自己的身体,将自身的基础体质通过饮食习惯、作习习惯、先天体质特点等进行调整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

即便遇到疫情,也不怕各种病毒,因为自身有着很强的免疫系统对抗,再配合上中医的调理,很快就可以好转,不会发展到重症,更不可能到死。

所以我们可以提前系统学习中医知识,提高自己运用中医养护生命的方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有篇章记录黄帝针对「疫情」的传染与预防问题向天师岐伯请教的内容,在《黄帝内经素问》的遗篇「刺法论」,到了清代,温病学派里顶顶有名的医家吴鞠通先生又把这段写进了他的著作《温病条辨》里。

原文如下:

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白话意思: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五种疫病流行起来,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不管老少长幼,发病症状都相似,面对疫病的爆发,怎么样才能够防止其传染呢?」。

岐伯回答:要想不被传染,必须自身正气存内,外邪不能够干扰,做好防护躲避其毒气。

正气存内=基础体质好

图片

如何辨别基础体质?

基础体质就是虚和实两个字。

通过把脉诊断出来他的基础体质虚实情况,如果他基础体质好,那病很简单,好治。如果基础体质差,可能只是一个小病,但愈后往往很差。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就讲。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这其实讲的不是病的问题,而强调的是基础体质。

基础体质包括:思想认识上要懂阴阳,术数;平日生活上:饮食、起居、劳动、形与神都有标准,并要能够坚持做到。

医生如何诊断基础体质,离不开收集患者的舌、脉、症信息。

如果离开基础体质谈病。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你不知道伤寒论上的这个药或方子,是在扶正还是驱邪?

如果患者的基础体质很差,你用的全是驱邪的药,其实你是在害人,你就是庸医。

如果基础体质很好,而你用了很多扶正的药。那这也是在害人,也是庸医。

所以你看,看病主要看什么,其实就是两个问题。

基础体质,这是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然后才是病。

所以说,一个问题是人有病,你必须要关注在人。

内经,伤寒,里面都讲天时与人的关系。

基础德行,基础体质,其实是一回事。

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