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人生是一门实践艺术

 ZMXXX995 2015-09-08

【转载】人生是一门实践艺术  

人生是一门实践艺术【转载】人生是一门实践艺术 - shengge - 我的博客

——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

 

(一)价值观

“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对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也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观,进而决定着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思想五花八门,价值观念乱环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人生的不同理解,由此导致的思想浮躁和文化混乱,使得有相当多的人,处于“价值迷失”的生活状态。

价值观是精神家园的支柱,失去了精神家园,人生犹如汪洋大海的一叶孤舟,无依无靠、随波逐流。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就会失去奋斗的激情和创造的潜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坐标和目标定位,产生关于人生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也只有确定了人生的奋斗方向,才可能激发出生活的热情,人生的舞台就会丰富多彩、乃至辉煌灿烂。否则,不是因为价值迷失而忧郁多病,就会因为价值误导而误入歧途。

    那么,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如何产生的?正确的目标规划是如何形成的?这正是《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分析和讨论的具体问题。

 

(二)世界观

当目标确定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目标?也就是说,如何找到一套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法?

人都是生活在各自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之中的,人的所有价值活动都受到所处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客观制约,方法的可行性就蕴含在人与环境的积极性适应之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具体环境和具备的客观条件,才可能驾驭矛盾、从而找到一套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法。当人们形成了自己对生存环境和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理解了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掌握了改造对象的本质属性,这时,他们的世界观也就形成了。世界有多大,取决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而这种对世界的基本理解和基本观念,决定了他们的实践范围、实践方法和实践方向。

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主客体统一,是方法可行性的基本保障。如果出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不统一,或者出现价值迷失和真理迷惑,都会使方法的可行性成为幻想。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和充满竞争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环境和社会矛盾空前复杂,如果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会出现“真理迷惑”。真理迷惑也会诱导价值迷失。事实上,无论是当前的腐败现象和道德危机,或者是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都是方法不可行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也都可以从文化上分析其真理迷惑和价值迷失的原因所在,进而得到文化上的诊断和治疗。一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其目标的实现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为此,文化诊断学分别运用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二者的统一性关系中形成一套正确的方法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帮助人们以特有的价值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方法论与实践艺术

提高价值思维水平能保证目标的合理性;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能保证方法的可行性。对于人生而言,仅仅只有目标和方法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人生将是残缺和遗憾的。因此,如何提高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决定了目标和方法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它们也常常会超出事先的预期和规划,这时,增强应变思维能力就成为执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关键的环节和恰当的时机,进而把握其中的力度、适度、角度和量度,这是提高应变思维水平的基本方法。这个关键环节和恰当时机,我们称之为“着力点”。着力点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矛盾运动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它需要人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当机遇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必须具有等待的毅力和耐心,能否坚持,往往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大刀阔斧。“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应变思维体现了思考力、执行力、意志力的完美统一。

如果说,只有在科学世界观与合理价值观的统一性关系中,才可能产生正确的方法论,那么,检验其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的基本方法就是执行的有效性——执行是实践的艺术。如果说实践是一门艺术,那么,决定其艺术水准的又将是世界观的科学性、价值观的合理性、方法论的正确性。由此,形成了一套文化制衡系统。

如果我们确认实践是一门艺术,那么,思考则是一门技术。《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在技术层面上运用27个逻辑环节分析价值目标的合理性、运用27个逻辑环节分析实施方法的可行性、运用27个逻辑环节分析组织执行的有效性。81个逻辑环节体现了思考技术的系统性,而这种思考技术能否向实践艺术升华,取决于思考力、执行力、意志力的完美结合。那么,如何从实践意义上增强应变思维能力,以提高执行的有效性?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思考力、执行力、意志力,以升华一个人的实践艺术?对此,《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通过强化训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互联网展开思考力博弈训练。(资料链接《拿得起需要能力;放得下需要文化》

 

(四)文化的技术分析与实践的艺术升华

1)从人为什么活着的价值思考,到人生目标体系的确立,由此形成了一套价值观;2)客观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生存的世界,科学地认知改造对象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一套世界观;(3)在实现目标的驱动下,以价值目标为导向,以现实条件为根据,在与环境的积极性适应关系中,建立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主客体统一,由此形成一套方法论;(4)以目标为导向,在方法论的指导下产生了特定意义上实践过程。由此,构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模式。例如,企业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尽管有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作为文化模式,本质上也是由以上四个部分构成的:

1)由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价值思考到确定企业战略,形成了企业的价值观;(2)以客观态度科学认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市场竞争和资源状况,形成了企业的世界观(也可以称作企业本体论);(3)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建立企业与市场的主客体统一,由此产生了一套关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法论;(4)在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特定的价值方式追求企业战略的具体实现,由此形成企业的实践过程,产生了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模式(参考资料链接《文化诊断学企业文化新视野》)。

任何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本质上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涉及到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也都涉及到目标合理性程度、方法可行性程度、执行有效性程度,并受制于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以及思维的深度、高度、广度和速度。因此,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首先必须在思考力的意义上掌握关于文化的技术分析,然后才可能在创造力的意义上产生文化实践的艺术升华,进而产生文化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为此,我们将通过《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介绍文化的技术分析;通过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讨论文化(实践)的艺术升华。

 

(四)文化的技术分析

构成文化模式的几个基本要素是:(1)世界观;(2)价值观(人生观);(3)方法论(行为规范)。必须在形式上满足这三个基本条件,才可能产生完整的文化模式,进而形成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离开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完整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在结构上的残缺必定影响到人的思想,导致认识的片面性,这往往也是导致文化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首先要形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不管这种观念是否正确,但必须有这种观念做基础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进而产生一套文化模式。其次要有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不管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观念,就不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模式。然后就是方法论——也就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没有,也不构成完整的文化模式。

在这里,世界观是关于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主要解答“对象(世界)是什么”;价值观是关于价值诉求的认知体系,主要解答我是什么以及“我要做什么”。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主客体统一形成的方法论,主要解答的是“应该怎样做”,由此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具体的文化模式。并且,只有先解答“是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出“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结论。如果连“是什么”都不清楚,不可能得出“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结论。当然,如果“做什么”都不清楚,也不能得出“怎样做”的结论。其中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有的人认为世界是自然规律,有的人认为世界是万物有灵魂,尽管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内容的具体性程度也不一样,但在形式上都解答了世界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产生了一套文化模式。文化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其正确性和具体性程度就不一样。

一个社会集合体一旦建立了合理的文化模式,必定会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但是,经济繁荣并不一定能带来文化的健康发展。纵观中外历史,如果没有好的文化模式和道德风尚,经济繁荣反而会加剧社会腐败和奢靡之风,导致王朝衰败。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代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文化模式?

作为文化的技术分析,不但要分析文化的基本模式,也要分析文化的具体实践,不但要分析个体的微观文化——也就是思想、思考和思维,也要分析社会的宏观文化——也就是文化生态或文化环境……由此产生了文化诊断学。简而言之,文化诊断学一般需要从四个技术层面上对文化进行分析:

     (一)现象层面诊断  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成为文化,某些现象看似文化,实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在某些看似文化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反文化、非文化、伪文化等现象。进行现象层面的文化诊断,就是针对某种现象进行定性分析,以确定这种现象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只有首先分析出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其次才能够对文化现象作健康、亚健康或不健康的诊断,然后,在健康文化的基础上再做审美层面的诊断。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呢?这需要从创造力的意义上进行分析。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只要分析该现象在创造力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就可以对这种现象做出准确的文化判断,例如:文化——当一种现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为某种创造力特征,那么,这种现象属于文化现象。非文化——当一种现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具有人的创造力痕迹,那么,这种现象是非文化现象。伪文化——具有某种文化的形式,不具有文化的创造力本质,进而误导创造活动的角色错位,这些都属于伪文化现象。我在企业文化诊断案例中提到的“影子文化”就属于伪文化现象。在文化创造和文化借鉴活动中,由于主客体关系错位,导致创造活动的主客体颠倒,常常会产生伪文化现象。反文化——创造活动(创造力的对象化过程)违背了合理性法则,表现为反人性、反社会、反真理的特征,即为反文化现象。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当创造力变成一种破坏力,这时,文化就异化为反文化。

(二)对象化层面诊断   也就是抓住创造力这个核心对文化进行的分析和诊断。创造力只有在对象化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转化为文化,否则文化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根据创造力对象化特征表现出来的协调性程度和完善性程度,可以对文化现象做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的诊断。例如:创造活动的结果(文化)取决于创造力的构成关系——通过对创造力的结构分析,可以诊断出创造活动中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创造活动的结果同时也取决于创造活动的运作方式——通过对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执行)有效性的分析,可以分析出一种活动过程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而诊断出该活动过程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健康、亚健康或不健康……(具体论述见《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

(三)审美层面诊断    美,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践,或者是实践的感受和享受。例如,幸福感是一种美,满足感是一种美,而美的创造离不开文化。如果说对象化层面的文化诊断主要是从内容上分析文化的创造力特征,那么,审美层面的诊断则是从表现形式和文化实践上对文化进行分析和驾驭,其目的在于促使文化创造及其表现形式向艺术升华。创造力分析属于技术层面的分析,它是基础性的;审美层面的分析则属于艺术层面的分析。由技术到艺术是文化的升华。

(四)实用层面诊断  思想上的困惑、痛苦、浮躁不安等诸多烦恼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某些“文化病毒”导致的。“文化病毒”是深入灵魂深处的,它左右着一个人的欲求和心态,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作为实用层面的文化诊断,研究“文化病毒”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是文化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从个体上的角度看,人通常表现为心理现象;从群体的角度看,人通常表现为文化现象。在心理上,人喜欢追求个性独立;在文化上,人喜欢追求群体认同。有时候,追求个性独立和追求群体认同会产生矛盾,导致烦恼和焦虑,出现亚健康现象。那么,这种亚健康属于心理亚健康还是文化亚健康?由此,导致一部分人常常把心理学和文化诊断学混为一谈。在此,有必要对文化诊断学和心理学做一个概念性的区分。

 

(五)文化诊断学与心理学

曹政钧解释说,在本能驱动的对象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现象,如:情感、情绪、情结、性格气质、心理障碍、人格特征等等,研究这些现象,产生了心理学。在思维的对象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如:思维、思想、思考、文化创造、思维与存在、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等等,研究这些现象,产生了文化诊断学。关于心理学与文化诊断学,曹政钧做了这样的对比:

心理是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因此,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情感问题。文化是创造力的对象化,因此,文化诊断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活动。前者关注的重点是情感和心理体验,后者关注的重点是理性思考和劳动创造。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感觉和认知、情感和情绪、人格和意志,等等……文化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思维体系的完整性、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思维的对象化能力,等等……

在心理学中,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心理学的主要矛盾,潜意识往往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压抑潜意识,潜意识往往支配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而在文化诊断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文化诊断学的主要矛盾,理性对非理性冲动实行自我管理,思考力水平往往决定了创造力水平。

在心理学中,心理特征决定性格特征,感觉影响情绪和心态,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生理联系性之上的。在文化诊断学中,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决定思维结构,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建立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逻辑联系性之上的。

一般来说,心理学重点关注情绪、情感、情结,这些内容属于潜意识领域;而文化诊断学则重点关注思想、思考、思维,这些内容属于意识领域。如果说潜意识的显著特征是非理性,那么,意识的显著特征则是理性。心理学抓住潜意识和非理性,其宗旨是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培养健康人格。文化诊断学抓住意识和理性,其宗旨是改善思维方式、提高思考力水平、培养人们对文化的分析、诊断、驾驭能力。

 

(六)实践的艺术升华

文化诊断学不但要在思考力的意义上分析文化和诊断文化,还要在创造力的意义上驾驭文化——也就是实践的艺术。当我们在思考力的意义上理解了文化的分析技术,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创造力的意义上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文化驾驭和艺术升华。

一定意义上,人生是文化的产物,人生也是一门实践艺术。因此,人生是一个学习文化、思考文化、驾驭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