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师重道,言传身教

 _南无阿弥陀佛 2015-09-09


刘余莉教授主讲 

  
  所谓的“圣贤人”,是指他能够把自己所学的、所说的落实在生活中,以言教和身教来教化百姓仁义慈悌的道理。
 

  在《吕氏春秋》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哪一个做领导的不希望自己的属下对自己很忠心?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很孝顺呢?哪一个做属下的不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领导的任用、身居高位?哪一个做儿子的不希望自己的声名显达,能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呢?但是,“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当君主、当领导的人,当父母的人,得不到孝子忠臣。当儿子、当臣子的人,也得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高名显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知理义”。那么“不知理义”是什么原因呢?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在于没有学习圣贤经典。一个人当了领导,就开始骄奢淫逸、以权谋私,升官为了发财,不知道为长远、为子孙考虑,本来可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但是却锒铛入狱,自毁前程。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学习历史的经验、圣贤的教诲。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所以,我们特别地提出要尊师重道,这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非常重要。《孔子家语》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鲁国的国君向孔子来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方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回答说:“我听说世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那么有哪五种不祥呢?孔夫子说:“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像我们现在人都想损人利己,实际上损人根本不能够利益到自己。实在讲,帮助别人才是帮助自己。你想损人利己,招致了别人的怨恨,结果是给自身招致了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照管、不去关爱、不去赡养,而是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是不祥。现在很多的父母就是如此。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但是,对于他们的父母,却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个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弃老而取幼”,这会给家族带来不祥。我们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凡是能够传承三代以上的家族,那一定是孝悌传家。现在的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甚至是富不过两代、富不过当代呢?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孝悌传家。“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对贤德的人都弃之不理、不去任用,任用的全是不肖之徒,这是国家的不吉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年老有经验的人不愿意教导年轻人了。并不是年老的人不愿意教,而是“幼者不学”,年轻的人自以为是,没有把老人的经验放在心上,不愿意虚心地向他们去请教、去学习。年轻人不好学,不愿意向老年人请教,这是不吉祥的风俗。“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有德行的、有才华的圣贤人都隐居起来,不愿意出来做事,反而那些愚钝的、没有智慧的人把持权力,这个是天下的不吉祥。


  从这个“五不祥”之中,我们看到,“国之不祥”、“天下不祥”,都是因为没有任用贤德的人来教化百姓所导致的。假如没有孔老夫子、孟老夫子这样的圣贤人出现在世间,那会怎么样呢?老百姓不知道“五伦”、“八德”的道理,不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不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可能就会出现父杀子、子杀父、兄弟互相争讼、夫妻同床异梦的现象了,社会风气也会日趋日下。这告诉我们,贤德的人是能够言传身教、教导世人的人。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bk/lyljs150908.asp,欢迎转载,感恩!

 
恭摘自 群书治要十讲 刘余莉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