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5-09-1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过去曾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黏液性或过敏性结肠炎”等,但实质上肠道并无炎症,功能异常也不仅局限于结肠,因而以此名取代。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精神、饮食、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病理改变纤维肠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见极轻度的充血、水肿。临床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性大便,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及轻度精神症状。体检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敏感性压痛。血、尿、粪常规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无器质性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证范畴。其病因不外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六淫入侵,导致脾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发病。辨证分以下4型治疗。

肝气乘脾 由于忧郁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逆犯脾胃,纳化失常,迫气下行而致。症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大便清稀,水气并下,泻后痛缓,与情绪有关。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治宜抑肝扶脾,理气燥湿。方选痛泻要方化裁,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苍术枳壳、厚朴、苏梗、芡实、川楝子、广木香等。

脾胃虚弱 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水谷下注,并走大肠而致。症见大便溏泻,遇油腻甚,腹胀不适,食少纳差,面色萎黄,身倦肢困。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治宜健脾益胃,理气温中。方选砂半理中汤化裁,药用砂仁、半夏、党参白术干姜枳壳、附子、陈皮、白扁豆、薏苡仁、炒山药、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 由于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累及脾胃,寒湿内生,阻遏脾阳,下注大肠而致。症见便溏或泄,粪质清稀,或下白黏,里急后重,头身重困,脘闷纳呆。舌质暗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选胃苓汤化裁,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猪苓、炮姜、车前子、肉豆蔻等。

脾肾两虚 由于久病不愈,引起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常而致。症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泻后腹痛,迁延日久,腰膝酸软,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迟。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固涩。方选四神丸加味,药用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赤石脂、白芍干姜、延胡索、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脾胃虚弱 症见上腹胀满,痞塞不舒,肠鸣辘辘,干呕或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数。治宜健脾和胃,开结除满。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枳壳、厚朴、木香、砂仁陈皮甘草等。

1.1腹泻为主型

(1)肝郁脾虚证: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见腹中雷鸣,攻窜作痛,得矢气嗳气或便后痛减,可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痞满饱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虚湿盛证:腹部不适或疼痛,大便稀溏,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寒凉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伴有纳呆食少,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胖或见齿痕,苔白腻,脉弱。

(3)寒热错杂证:腹痛不适,大便稀溏,泻下不爽,或偶见便秘,可伴有脘腹痞满,口苦口干,不欲多饮,舌淡红或边尖红赤,苔薄黄,脉弦滑。

(4)脾肾阳虚证:脐腹冷痛,腹中雷鸣,黎明泄泻或遇冷则泄,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可兼见腰背痠痛,形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1.2便秘为主型

(1)气机郁结证:腹痛腹胀,得矢气稍缓,便或干或不干,但欲便不得,排出不畅,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可伴见嗳气频作,胸胁痞满,心情不畅,喜善太息,舌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腻,脉弦。

(2)血虚阴亏证:腹痛不适,便质燥结如球,排便艰难,可伴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唇甲不华,舌质淡红或红赤,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1.3腹泻便秘交替型

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

2 辨证治疗

2.1腹泻为主型

2.1.1 肝郁脾虚证

(1)治法:舒肝健脾,抑木扶土。

(2)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白芍15g、白术15g、防风6g、陈皮9g、枳壳12g、甘草9g、茯苓15g等。

腹痛明显者,重用白芍24g、甘草12g以柔肝和脾,缓急止痛;胸胁脘腹胀痛者,可加柴胡9g、香附9g以加强舒肝解郁之力;若大便稀溏,脾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2g、扁豆12g、薏苡仁15g以增强健脾化湿之功;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三七粉冲服3g等活血化瘀止痛;心烦失眠者,可加郁金12g、合欢皮15g、生龙牡先下,各30g以加强解郁安神,宁心定志之功。

(3)中成药: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

2.1.2 脾虚湿盛证

(1)治法: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2)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肉12g、砂仁6g、薏苡仁15g、葛根12g等。

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脘闷纳呆者,加苍术12g以燥湿化浊;脘腹疼痛,胀满不适,气滞较甚者,加柴胡9g、木香9g以疏肝理气,消胀除满;若久泻不愈,腹部坠胀,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以益气升阳。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

2.1.3 寒热错杂证

(1)治法:辛开苦降,调理脾胃。

(2)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9g、黄连9g、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2g、甘草9g、大枣9g等。

兼见胸胁胀满,抑郁寡欢者,加柴胡9g、香附9g以舒肝解郁,兼肠鸣漉漉,痛则欲泄者,加白术15g、白芍12g、葛根12g抑肝扶脾,升阳止泻。

(3)中成药:肠胃康颗粒,每次8g,每日3次。

2.1.4 脾肾阳虚证

(1)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2)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6g,党参12g、白术15g、干姜9g,补骨脂12g,肉豆蔻12g,吴茱萸6g,五味子12g,炙甘草9g等。

若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加黄芪18g、葛根12g以补中升提;久泄不止加赤石脂12g、禹余粮12g、诃子肉9g以涩肠固泻。

(3)中成药:①四神丸,每次6g,每日3次;②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2便秘为主型

2.2.1 气机郁结证

(1)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导滞。

(2)方药:四逆散合五磨饮子加减。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炒枳实12g、槟榔15g、木香9g、大腹皮15g、乌药15g、沉香末冲服3g、火麻仁15g、郁李仁12g。鉴于IBS是一种慢性疾病,应避免长期使用大黄等刺激性泻药。

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生地15g、山栀12g清肝泄火;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桃仁打碎12g、三七粉冲服3g等活血化瘀止痛。

2.2.2 血虚阴亏证

(1)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2)方药: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当归30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5g、川芎6g、元参15g、麦冬15g、生首乌15g、枳实10g等。

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15g以增强行气之力;伴有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可加知母12g,石斛24g以清热养阴。

(3)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每次10ml至20ml,每日1次。

2.3腹泻便秘交替型

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治疗。

3.验方举隅

方1(黄芪术芍汤)

方法:黄芪15,升麻5,炒白术9,陈皮6,炒防风9,白芍12,辣蓼30.水煎服日一剂。15天为1疗程。

效果:治疗34例,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1%.所治愈20例中,服药1疗程者6例,2疗程者10例,3疗程者3例,4疗程者1例,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方2(仙橘汤)

方法:炒槟榔1.2克,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广木香、甘草、乌梅炭各4.5克.

效果:笔者应用于临床,确有较好之作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但也有失败之病例

方3(固肠丸)

方法:乌梅肉、肉豆蔻、诃子肉、罂粟壳、苍术、人参、茯苓、木香。

           现罂粟壳已不易得也。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泡附子、干姜、党参、白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泡附子、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等。 

4.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祛湿 
推荐方药:香砂枳术丸加减。木香、砂仁(后下)、枳壳、白术、党参、茯苓、桔梗、山药、苡仁、莲肉。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五苓片等。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针灸、红外线照射、药物离子导入、中药泡洗、按摩疗法、提肛运动等疗法。 

(四)调摄

 1、心理干预 
首先告诉患者通过检查分析已排除器质性疾病,而确诊为泄泻病,科学准确说明疾病的性质和预后,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疾病,经过治疗调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纠正患者曲解的认知,达到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分析暴露其与泄泻病有关的心理机制,阻断心理因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2、饮食调摄 
应建议患者对饮食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能使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针对泄泻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烟酒、辛辣肥甘食物的摄入,如咖啡、浓茶等。 
3.提肛 
提肛运动坐、卧和站立时均可进行。方法如下:思想集中,收腹,慢慢呼气,同时用意念有意识地向上收提肛门,当肺中的空气尽量呼出后,屏住呼吸并保持收提肛门2~3秒钟,然后全身放松,让空气自然进入肺中,静息2~3秒,再重复上述动作;同样尽量吸气时收提肛门,然后全身放松,让肺中的空气自然呼出。每日1~2次,每次30下或5分钟。此锻炼方法应长期坚持。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或黏液便等临床症候群。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仅仅表现为腹痛,而无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上把这种肠易激综合征称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综合征属“腹痛”范畴,笔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气机郁滞证 症见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炒延胡索、炒川楝子等。

  瘀血阻滞证 症见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和芍药甘草汤化裁。药用当归、川芎、白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炙甘草等。

  中脏虚寒证 症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出入。药用桂枝、饴糖、生姜、大枣、芍药、甘草、炙黄芪、茯苓、人参、白术、吴茱萸、干姜、川椒、乌药等。

  寒邪内阻证 症见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汤进退。药用高良姜、乌药、香附、陈皮、党参、干姜、炒白术、炙甘草等。

  湿热下注证 症见腹部胀痛,得热痛增,遇冷则减,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宜通利二便,清热除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和导赤散增损。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竹叶、木通、生地、白芍等。


痛泻要方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基本方药:法半夏黄芩防风陈皮各10克,炒白术12克,白芍葛根各15克,黄连干姜、炙甘草各6克。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方中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甘温健脾止泻;白芍陈皮柔肝理气止痛;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葛根、法半夏,共建升清降浊之功;防风祛风除湿,尚有疏肝和脾之效。

临床辨证加减:

脾气虚甚者,加党参、怀山药

腹胀便秘者,选加大黄、厚朴、槟榔等;

排便困难,舌苔白而干燥者,去葛根,加枳实6克,改用生白术30克~60克;

伴有上消化道溃疡等疾病者,选加蒲公英、乌贼骨、元胡、煅瓦楞子等;

伴胁下胀痛、嗳气,或情志郁闷易怒者,去葛根干姜,选加柴胡、炒香附、炒白蒺藜等;

失眠者,去干姜,选加茯神、酸枣仁、川芎、夜交藤等。


肠易激综合征;处方;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脾虚加党参15克、茯苓15克;
便秘者加生白术30克、川朴10克、莱菔子10克;
腹痛加延胡索15克;
腹泻加木香10克、焦山楂15克、
黏液便加黄连10克、秦皮15克。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可取中脘、足三里、天枢、大横等穴位,补虚泻实。笔者用玄应针法取各应框(N1/8,E0),亦取得较好之效果,一般多取足阳明与足厥阴相配合。此外,艾灸神厥亦为不错的方法,尤适于虚寒患者。

2,穴位贴敷:诃子肉、干粟壳、赤石脂各128克,煅龙骨64克,乳香、没药各15克。熬膏备用,用时取膏贴于关元穴上。本方来源于清代外治名医吴尚先之《理瀹骈文》。唯粟壳不易得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