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变动”一词的最早来源吗?

 易可为 2015-09-11

   “变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道有变动,故曰爻。”道具有运动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称之为爻。“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曰爻。”爻就是变动的意思。《易经》每卦有六爻,六爻的变化,就是象征阴阳变动特点。《周易正义》说:“变动不居者,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如一阳生为复,二阳生为临。”

阴阳的变动,具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特点(《易经·系辞下》)。阴阳在宇宙之中运转周流,并不静止在一个地方,上下流动没有定止,时刚时柔互相变易。因此研究《易经》的道理“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不能把《易经》的话当成死的教条来看待,而要根据事物变化的情况,灵活运用《易经》的阴阳变易原理。

“变动”一词与“变化”、“变通”词义相近,三者都是由于“变”而呈现的状况,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变化”侧重于“化”,“化”指不着形迹的改变。《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所过者化。”君子这里指能自觉地体认天道的人,这种人具有教化民众的无形的人格力量。不用刻意去教化人,而是人自然被教化,如同太阳出来冰自然会融化那样。这种教化人的无形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教化者自身而来的。儒家强调要教化他人,必须先教化自己,化己才能化人。当一个人能遵循天道,以天道的力量来教化自我,超越自我之后,也就能对周围的人在无形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和老子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佛家说的“自悟悟人,自度度人”都是同一个道理。成语“化民成俗”也是指新的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而自动实现的。

“变通”侧重于“通”。原来堵塞不通的状态,通过改变,现在通达顺畅了。

“变动”侧重于“动”,道具有不断运动的特点,宇宙万象,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也处于永远的变动之中。人生也是如此,自身的机体,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人事,在看起来似乎很稳定时,在微细层面,在微观层面,在隐蔽层面,无时不处于变动之中。“秋风未动蝉先觉,绿叶还留雁早谋”,有智慧的人能看到动之微,动之机,以变应变,因而在变动来临时,能从容,能坦然,能微笑,能顺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