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而得名阳明先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创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致(发扬,推广)良知”学说。在此基点上,他否定程朱“知先行后”的观点,提出“知行合一”、“以知代行”思想。在教育上,他反对强迫,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王阳明所处的明中叶,社会矛盾已尖锐激化,危机四伏,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已趋于僵化,成为一种仅是应付科举的章句之学,这为阳明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因而很快风靡全国。随着王阳明到醴陵、长沙讲学,也传入了湖南长沙地区。”
1507年(正德二年),王阳明因触犯太监刘理而被谪贬贵州龙场,途经湖南,先在醴陵靖兴寺和泗州寺讲学,再到长沙应邀讲学于岳麓书院。据《岳麓志》载:“(阳明)寓居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是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这是阳明之学在长沙传播的起端。
1539年(嘉靖十八年),王阳明弟子季本来到长沙。季本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年轻时就师从王阳明。他官至南京礼部郎中,因事贬谪湖南辰州,又升长沙知府。此期间,他修葺岳麓书院,并亲自开讲,吸引了大批士生前来听讲。季本讲学力持王阳明“心之感应为之物”的正统观念,主张恪守“知行合一”,认为“所知者即是行,所行者即是知”,提出“贵主宰而恶自然”。这里的“主宰”就是封建道德之“理”。季本在长沙进一步传播了阳明之学,但因他抑制地方家族,遭攻击而被罢官回乡。
嘉靖中讲学岳麓的王门弟子还有罗洪先。罗洪先,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别号念。他自幼端重,11岁即熟读古文。1529年(嘉靖八年)罗洪先中举人第一名,别人祝贺他成就大名,他却淡淡说道:“这不过是三年被选中一人,读书人的事业应比这大得多,有什么可高兴的呢?”罗洪先年轻时倾慕王学,读王阳明《传习录》,废寝忘食,所以虽然他没有亲聆王阳明教诲,但学术思想是王门正宗。在岳麓讲学时,他特别强调“良知”要义,认为“良知”二字,乃阳明先生一生经验而后得之使发于心者,一与所知不应,即非其本旨矣”。罗洪先学宗阳明学,但并不盲从,他对王阳明良知完全出于自然的说法表示异义,说:“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意思是良知并不完全出于自然本性,也与后天学养有关,他这种不盲从的品质对岳麓书院学生有一定影响。
到万历(1573-1620)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浙中著名学者张无忭又到长沙主讲岳麓书院,再为王学在长沙乃至整个湖南地区的流传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张元忭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子草,号阳和。《明史》记载他“生有异质,又好读书”,“以大贤自许”,自幼苦读不倦,常挑灯夜读,仅30岁即已头发如霜。他师承阳明心学,重申“万事万物皆起于心,心无事而贯天下之事,心无物而贯天下之物,此一贯之旨也”的心本体论。1582年(万历十年)他因使事入长沙,应兵备道李天植的敦请,主教岳麓书院。明代初年,张居正执掌宰相权柄后,一度调毁书院,禁止自由讲学,岳麓书院虽因其独特的文化地位而未被毁弃,但讲学之风早已停止。张元忭受命主讲岳麓后,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一些著名的王门弟子相继在此讲授良知之学,湖湘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岳麓山下,湘江河畔,一时又书声朗朗。岳麓书院继南宋张、朱熹讲学之后又进入一个学术的繁荣期。《岳麓志》记载:“兵宪李公天植敦迎主讲岳麓,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从张元忭留下的《岳麓自勉》、《朱张祠》、《惜阴篇》等诗文,我们还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岳麓书院的深厚感情和为之付出的心血。
王阳明及其弟子在长沙岳麓书院的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王学在湖南的流布,促进了长沙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王学的传播并不排斥尊程朱理学为正宗的湖湘学统,而是表现出王学与湖湘学之二者相融合的倾向。例如,王阳明学派原先反对“是(熹)非陆(九渊)”,但王阳明、张元忭在岳麓书院讲学时却对朱熹张之学作了比较公允的评价。王阳明在题为《朱张祠书怀示同游》的诗中追怀:
“灵杰三湘会,朱张二月留。学在濂洛系,文共汉江流。”
张元忭也写了《朱张祠》、《岳麓自勉》,对朱熹、张表示了极大的崇敬。又如湖湘学风重经世务实,王学也反对空谈性命,而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王门弟子却都注重实用之学,主张“以理学抒经济”,以此纠正王学末流的迂阔空疏,并由此转而兼收程朱之学。张元忭在给友人的信中明确表示:“弟谓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愈笃实,愈光辉;愈易尚,愈广大。”罗洪先虽为王学正宗,但对国计民生十分关注,于天文、地志、河渠、边塞、人才、吏事、民情等经世之学悉加咨访,无不精究。在教育修养上,张元忭等也不似王学单纯讲究内向求心,而是提倡道德践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播于湖南的王学已是受湖湘传统学风影响了的王学。
王阳明和他弟子们在长沙的讲学,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一是王学在湖南得到传播,丰富了湖南的学术文化内容,二是影响了许多后起的湖南学子。如以后任长沙借阴书院和岳麓书院山长的善化(今长沙)人吴道行,就是张元忭主讲岳麓时的学生。他在聘听了张元忭的讲学后衷心服膺,追随左右,“陈发良知孝悌之旨”。经日夜发愤攻读,也终于成为湖南著名学者,他悉心修辑的《善化县志》、《长沙府志》都堪称佳作。王夫之崇祯年间就学岳麓书院时,对山长吴道行的学识人品十分敬重,因而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吴道行有密切关系,并更长远地影响到近代湖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