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请教你的孩子学会忍一会儿再吃苹果。。。

 水墨苕溪 2015-09-13

在英国曾有一个心理机构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给一些4岁的孩子每人发了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够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儿,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苹果作为奖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去吃这个苹果,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见别人吃了,也忍不住咬了苹果。




若干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苹果的孩子,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其他方面,都非常不错,而那些忍不住吃了苹果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大多很不乐观。


从这个实验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自律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学业,乃至于将来的生活和成就。



那么,自律能力应该怎么样培养呢?


我们先来看看自律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决定每天早起锻炼,那么是为了保持身材或者拥有健康,如果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和好处,我想没有人愿意大清早起来跑步。一个抽了二十几年烟的人好几次想戒,但是最后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又抽上了,等到有一天医生告诉他如果继续抽的话很有可能引发肝癌,于是他彻底戒掉了。对他而言,吸烟很有吸引力,可是没有活着重要,因为活着的意义大于吸烟的意义,他戒烟了。


所以,想要一个人自律,就要有强大的动机,孩子也一样。




比如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喜欢先玩,最后哈欠连天地做作业。如果父母强制他先做作业,他的心思也不在作业上,但是如果家长跟他分析,先出去玩的话,心里还想着作业没有做,又担心父母批评,总是不踏实的,但是先把作业做完了,就会玩得更轻松。反正作业迟早都是要做的,那是不是先把作业做了更划算呢?孩子知道了做完作业才能放心玩,于是他愿意先把作业做了。


我们常常对孩子用肯定式的语气说话,比如你必须把手洗了才能吃饭,你必须洗了澡才能上床。当我们这样对孩子说话时,我们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提出的这件事,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呢?这件事对他而言重要吗?他是不是很在乎这件事呢?


很多时候孩子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父母就埋怨孩子不懂事,其实这怪不得孩子,只能怪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价值观。在父母眼中很重要的事,在孩子眼里未必。比如:好的成绩、重点学校、钢琴考级,这些未必能够打动孩子,而自己做主、被更多小伙伴喜欢,也许他更在乎。




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在乎什么,然后把他在乎的和父母希望的行为捆绑起来,给孩子一个强大的动机,促使他为了这个动机去约束、管理自己的行为。父母不断为孩子提供真正自律的机会,孩子会在这些小事上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有主见、懂克制的人。


现在很多父母觉得应该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给他足够的爱和自由,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随便玩,不受任何管束,但是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的陋习。真正健康负责的爱应该是给予孩子自由,同时又给予孩子自律的机会。

和小慧交流孩子教育问题,加微信:12495500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